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往生是屬於有準備的人 -- 美佛寺性仁法師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人命在呼吸間,把握當下,珍惜人身。盡此一報身,破釜沉舟,同生極樂國。沒有萬一,只有一萬。今生暫做娑婆客,明日蓮花國裡人。念佛法門是屬於特別有信心和準備的人。 2019.06.22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接著上次跟同修開示的一個主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人生一切皆是苦的。佛法跟我們講無常,講苦,講空。就是讓我們學佛之人時刻準備著。我們很多沒有學佛的人,他一生當中忙忙碌碌,甚麼都沒有準備。而我們有一些學佛的人,雖然有準備,但是準備得不是非常地充分。就拿我自己本人來說,我有一次跟一位法師到山上去做那個下土的這麼一個儀式。我跟法師講,我說法師,你這邊的墓地買好了沒有。那個法師他反過來問我,他說你買了沒有。我說我還年輕了,你這麼老,你應該先買。我們每個人都是心存僥倖,覺得自己還年輕,死神不會那麼快降臨到我們自己的身上。但是那法師的一席話,他跟我說,他說:棺材都是裝死人的,沒有年齡的差別。無常跟明天,我們不知道哪一個先到。所以在經典當中記載著有這麼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當中是這麼講的。佛陀問祂的弟子,祂怎麼問,祂說:【人命在幾間?】用我們現在的俗語講,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長的時間。有這麼一個佛弟子,回答說,人命在【數日之間】。在幾天的時間之內。這個時候佛陀跟祂的弟子說,祂說:【子未能為道。】祂說你還沒有得道。按照你的回答,你還沒有真正地進入到這個了生脫死的大道。然後佛陀轉過身來問另外一個沙門弟子,祂說:【人命在幾間】?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長?然後這個沙門弟子回答說:【在飯食間】,就是在吃飯的這麼幾餐飯的之間。早上如果吃了,中午不吃了,那這個生命就到此結束了。這個時候,佛陀聽了這個弟子講,照樣跟他說:【子未能為道】,祂說你還是沒有真正地得道。這個時候佛陀再問另外一個沙門。祂說:【人命在幾間】?我們的生命到底有多長?這個沙門,他是怎麼回答。他說:人命在【呼吸之間】。這個時候佛陀非常地開心,祂說:【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祂說你現在可以說是,真正地已經瞭解了這個修道的真正的無常。人生真的是很無常。就算我們人能夠活到一百歲,百年不過三萬六千日。就像南柯一夢一樣,我們人的人生真的是太無常太無常了。這麼無常的人生,我們作為一個佛弟子,正確的態度就是我們要面對這個無常。我們怎麼樣去接受它,然後更好地去用功辦道。抓住時間,把握我們生命的每一剎那真正用來用功辦道。那我們這樣才會有成就。經常聽到有法師、有居士,跟我說。他跟我怎麼說,他說哪一天,我如果死了,我如果走的話,你一定要過來幫我助念,幫我做告別儀式。就是哪一天我走了之後,我過來找你。我經常跟他開玩笑說,我說:冤有頭債有主。我說我跟你前世無怨今世無仇。我說你走了之後你要去找阿彌陀佛,千萬不要來找我麻煩。你看一個學佛之人,我們最忌諱的是,給自己留有太多的後路。總以為學佛了之後,到時候念佛功夫不怎麼樣,有幾個同參道友過來幫我們助念,找幾個法師過來幫我們超薦一下,那我們到時候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我跟你說,修行,沒有那麼地容易。修行,最忌諱的是,你的信心不足,搖擺不定。對彌陀如來的那種信心持有保留,對你自己的那種念佛往生的決心,持有保留。我們念佛之人,這個是最大的忌諱。信心不足,搖擺不定。所以真正作為我們一個學佛人、念佛人,我們一定要時刻準備好。沒有萬一。萬一哪一天我不行了,你過來助我一臂之力。萬一哪一天我不能往生,你過來幫我助念一下,讓我走的時候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沒有萬一,只有一萬。我們學佛之人,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彌陀如來的功德,相信這一句六字洪名的這麼一個名號的功德。相信我們這一生在娑婆世界,我們是最後的一生。如果來生要是有機會來到這個世間,那我們肯定是腳踏蓮花,是過來度眾生的。我們今生暫做娑婆客,明日蓮華國裡人。所以我們學佛之人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對彌陀如來有信心。只有你準備好了,你的信心如果是百分百地準備好了。那你這念一句佛號的功德,受持這一句四偈的功德,才會無量無邊的功德。跟大家講一個故事。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弟子,叫阿難尊者。這個阿難尊者在佛陀身邊,作為佛陀的侍者,他跟佛陀是最親近的。佛陀講經說法,到哪裡都有阿難尊者的身影。但是阿難尊者為甚麼到了佛陀涅槃圓寂的時候,他最後沒有證得阿羅漢果,沒有了生脫死,大家知道為甚麼?跟大家講一個簡單的道理。這個就是靠山山倒,靠人人跑,求人不如求自己。佛陀說得非常好,智慧不可賜,解脫不可賜。佛陀是有無量無邊的智慧,祂是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但是這個智慧跟功德是佛陀祂自己本人的。我們作為祂的弟子,作為末法時代學佛的弟子,你如果自己不去修行的話,那我們自己永遠沒有那種智慧,永遠不會有那種,解脫的那種機會。所以修不修,怎麼修,怎麼樣了生脫死,路在我們腳下。阿難尊者在佛陀身邊,佛陀可以說是沒有少教他。但是他到最後,為甚麼佛陀涅槃圓寂了之後,他還沒有證得了阿羅漢果。大家如果有看佛教的那種歷史,第一次結集的時候,那個時候,在歷史上稱為『五百結集』。因為有五百位比丘,就是佛陀涅槃之後,佛陀一生當中講的很多的佛經。然後佛陀走了之後,所有的弟子,這些阿羅漢弟子,全部召集起來,然後在那裡做這麼一個大會,記錄佛陀這一生所講的所說的一切的法門。但是阿難尊者為甚麼被所有的佛弟子排斥在洞外,不讓他進去。因為阿難尊者沒有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從這個故事當中,可以看得出來。阿難尊者他抱的是,就是,反正佛陀是他的堂兄。他是佛陀旁邊最親愛的一個弟子。然後仗著佛陀的這麼一種萬德莊嚴,以為自己在佛陀旁邊,就不需要修行。只要佛陀賜給他一些智慧,賜給他一些功德,他就可以當下成就。不是的。其實修行不是這樣的。真正的修行,要靠自己用功去努力。所以當阿難尊者遇到第一次結集,被排斥在外。那麼多佛陀的弟子不讓他參加的時候。這個時候他才深刻地認識到,修行真的是,只有靠自己。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夠了生脫死。所以他最後下定決心,那種要了生脫死的那種決心,非常非常地迫切,破釜沉舟。最後,到最後一刻,他證得了阿羅漢果。然後所有的那些弟子才讓他進到七葉窟裡面,去參加佛教歷史上第一次結集。從這個故事當中可以看得出來,我們學佛之人,我們念佛之人,我們將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麼一個念佛人。我們要的是這麼一個決心,破釜沉舟的這麼一個決心。大家千萬不要抱著無所謂,甚麼都無所謂。反正現在還沒有走,到時候走了再說啦。走了,我再開始念佛。那我跟你說,到那個時候已經是too late太晚,太晚。學佛之人,一定要時刻要把握當下。在《觀經》裡面,大家如果有讀《觀經》。《觀經》裡面講到韋提希夫人。韋提希夫人,被她的兒子關到監獄裡面。她可以說是萬念俱灰。所以她這麼下的這麼一個重大的決心,所以她念佛,一念佛就可以往生。因為人家有的是那種決心,死心塌地跟這種破釜沉舟的這種決心跟意志。所以我們念佛之人,我們千萬不要給自己留有餘地。要下橫心,千萬不要腳踏兩隻船。我經常聽到很多同修,他們跟我講:反正這一輩子,盡可能地去修,修到怎麼樣算怎麼樣。如果是實在不能往生,那我下輩子再來到這個人世間,再開始聽經聞法,再修行。過了十八年之後,我還是一條好漢。念佛之人,最忌諱的就是這種,沒有信心,搖擺不定。我們沒有萬一,只有一萬,所以同修千萬不要這麼想,反正我念佛,現在用功辦道就可以了。到時候臨命終時我一定要有一個法師幫我,助我一臂之力。那我到時候,我不就可以那麼輕而易舉地就可以往生了嗎?我跟你說,有時候想的是很簡單,到時候不一定能夠實踐。我遇到有這麼一個居士,他都安排得好好的。把後事安排得好好的,買了一個那個package(套餐)就是pre-funeral service(葬禮前服務),它有一個那個package(套餐)給他。然後他也交代好了,在這個funeral(葬禮)要怎麼做,要請出家法師,然後要火化,要在funeral(葬禮)要放甚麼歌曲。包括放甚麼佛號,哪一種佛號。法師過來要念甚麼經。但是,這個居士我是知道的,他跟我講好。因為他跟我講,他說:哪一天我走的時候,我已經把所有的那個funeral(葬禮)的package(套餐)已經準備好了。哪天,到時候,你只要來就好了。但是遺憾的是,他的兒子,成了他障道的最大因緣。他的兒子是一個基督徒。到最後,他兒子幫他找了一個牧師在那裡。我跟大家講這個就是說,我們有時候,人算不如天算。我們作為學佛之人,作為念佛之人,我們大家千萬要,不要給自己留下太多的餘地。修行,最好的修行,就是要靠自己。最好的用功辦道,就是我們自己我完完全全已經準備好了。那到時候的時候,才會自然而然,我們的身無病苦,心不掛礙,臨命終時進入到如如不動的那種境界。那這個才是一個真正修道人,我們要的這麼一個結果。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就跟大家簡單開示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