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7·17”世界表情符号日:无表情,不快乐!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你知道吗?每年的7月17日是世界表情符号日。据悉,世界表情符号日这个想法是由Emoji搜索引擎Emojipedia的创始人Jeremy Burge提出,并于2014年将7月17日正式确立为世界表情符号日,至于为什么选择7月17日,原因是日历的原始emoji表情上显示的是7月17日(尽管它可能会因品牌而异)。 表情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2年,那一年的9月19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师法尔曼,首次打出了微笑符号表情,人们第一次从冰冷的网络符号中感受到了情绪的存在。之后日本创作了emoji表情,表情包开始变得有头有脸,深受年轻人追捧。后来又出现了图文混杂的动态表情,以兔斯基gif表情、暴走漫画系列最为经典,简陋的线条,随意的风格迅速风靡。随着网络的发展,90后、00后大量涌入社交平台,自定义表情包犹如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 真人表情包也开始上线,简单粗暴但直抒胸臆。2018年,为了庆祝世界表情符号日,苹果还更新了管理团队网站,展示了为所有主要高管设计的Memoji卡通人物。 表情符号为什么这么火? 从表情包的自身演变来看,叙事功能的拓展是其得以流行的关键因素,而这又主要得益于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技术门槛的降低——表情包的开发者逐步从移动设备制造商与网络服务提供商扩展至第三方主体和普通网民,直接推动了表情包在形象与形式方面的极大丰富。 日渐增多的图文结合式表情与动态表情在叙事功能上超越了传统的模拟表情和静态的展示式表情,前者可通过直观的图像建构营造更具现场感与代入感的对话场景,因而也就具备了独立进行一场完整叙事的功能。在信息量巨大、人们的注意力分散且难以形成共鸣的情形下,“一图抵千言”的表情包却往往能使人一目了然、一见倾心。表情包的流行也是读图时代社交媒体“视觉化”发展的一种产物。相较于文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消费者,特别是社交媒体用户愈发青睐生产、分享与阅读省时省力、生动直观的图片内容。 Computer World专栏作家 麦克·艾尔甘 在2012年曾表示:“社交媒体中的新语言不再是文字,而是图片。”基于这一视角,表情包本身即可被视为“图片语言”或“图像句子”。与文字语言不同,表情包这类“图片语言”通过视觉上具体的表情模仿和直观的动作模拟,压缩了表述同一意象所需的信息内容,也减少了受众接收文字信息后进行解码和想象的时间,这不仅符合新媒体环境下用户“视觉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也是表情包之所以传播效率较高的重要原因。除了上述叙事特征与传播环境两个方面,社会心理因素在表情包的流行中也不可忽视。 当然,将表情包的流行完全归结为某种社会心理因素的驱动是片面的,因为表情包的使用者是规模化的多元群体,这些群体在年龄、地域、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行为方式、心理特征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也必然存在多元的使用动机与诉求。 但以下三种社会心理机制在表情包的流行中的确作用明显: 一是在网络互动中寻求新的身份认同,即表情包的生产与消费可以让使用者组成一种“图像狂欢共同体”,从而缓解其在社会中的身份焦虑; 二是对传统媒体话语的“消解”与“对抗”; 三是用戏谑、荒诞的话语方式疏解在工作生活中的压抑,通过“集体无意识”的斗图狂欢宣泄积郁的不满情绪。如今,不想说话可以发表情包,不知道说什么也可以发表情包。表情包的出现带给大家更多的刷屏利器,代替只能意会的文字,表达更多的情绪,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