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科普 |《繽紛的生命》:《物種起源》最佳續篇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物種起源》最佳續篇,講述輝煌偉大的地球生命演化史。 聽書筆記 《繽紛的生命》(The Diversity of Life)的作者愛德華·威爾遜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昆蟲動物學和社會生物學研究,在科學研究之外,威爾遜還擅長科普寫作,先後以《論人性》和《螞蟻》兩部作品獲得普利策獎,被譽爲“最後的博物學家”。《繽紛的生命》是介紹生物多樣性的開山之作,被看作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續集,被紐約公共圖書館評選爲科學類“世紀十大好書”。 一、生物多樣性是如何出現的? 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機制非常復雜,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兩種進化模式:一種是縱向進化,另一種是橫向進化。 我們所熟知的生物,往往都是縱向進化。儘管縱向進化很常見,但對生物多樣性的貢獻並不大,因爲它從一個物種進化爲另一個物種後,上一個物種消失了,結果並沒有造成物種數量的增加。 真正促進生物多樣性的是第二種進化模式,也就是橫向進化,只有在橫向進化的不斷作用下,才會製造出新的物種,甚至出現物種大爆發。 如何才能實現橫向進化呢? 答案是生殖隔離。 橫向進化的本質是形成不同的物種,而要成爲不同的物種,第一要務就是生殖隔離。 生殖隔離的類型很多,主要分爲內在機制和外在機制。內在生殖隔離機制是指,不同物種的染色體無法配對,比如馬和驢雜交,不能產下可以生育的後代。而外在生殖隔離機制非常復雜,主要有六種重要的類型。 最容易理解的是地理隔離:簡單的說,就是兩個物種的交配地點不同,所以無法雜交。比如有的物種在樹上交配,而有的則在水中交配。或者被大山大河隔開來,根本無法互相靠近,自然無法實現基因交流。 和地理隔離相似的是時間隔離:說白了就是,兩個相近物種的發情季節不同,自然無法雜交。比如有的在春季發情,有的在秋季發情。或者雖然在相同的季節發情,卻在不同的時間交配,彼此都沒有機會雜交,就是典型的時間隔離。 除了時空上的錯位,還有語言上不通的,也就是信號隔離:動物用於求偶的信號很多,最常見的是聲音求偶信號,如果兩種動物求偶的叫聲不同,彼此聽不懂對方的意思,自然難以交配,青蛙和蟾蜍的叫聲就完全不同,因而能夠彼此隔離。 此外信號隔離類型還有很多,比如視覺求偶信號,光信號隔離等等。它們都會因爲信號不通而無法交配。 還有一種方法更不容易搞錯對象了,那就是機械隔離,主要是指生殖器大小懸殊,無法匹配,因而無法雜交。 有一種複雜的隔離機制,叫做多倍體化。就是把細胞染色體通過複製而成倍增加,進而形成新的物種。 最後是生態隔離,也就是不同物種佔據不同的生態位,彼此缺少交流,長此以往,就會形成隔離。相較於多倍體化,生態隔離這種機制更加普遍和快捷。它常常發生在相同的區域,不需要巨大的地理隔離,照樣可以製造生物多樣性,這就叫同域成種。 無論哪種生殖隔離機制,都會產生相同的結果,那就是在保證物種相對穩定的前提下,不斷製造新的物種。在這些機制的持續作用下,只要環境適宜,新物種就會源源不斷的產生,然後在長時間內保持穩定。正因爲如此,自然界才會呈現出驚人的生物多樣性。目前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正處於歷史的巔峯時期,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年代。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正處於地球歷史的最好時期。 二、既然自然界創造物種如此容易,生物種類數量又是如此龐大,我們爲什麼還要擔心物種滅絕呢? 新的物種往往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它們的質量一般都很低,生存能力較差。雖然新物種在外形上具備了自己的特點,但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仍然只是老物種的山寨版,沒有經過自然選擇的精細調節,沒有經過生存競爭的激烈淘汰,因此新物種對於生物多樣性的貢獻只是暫時的,遠不足以讓生態圈充滿強大的生命力。 我們應該珍惜生物多樣性,因爲生物多樣性可以爲我們提供食物、藥物以及生態保護。總而言之,生物多樣性是生物生存的基礎,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但令人擔憂的是,人類活動卻對地球的生物多樣性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人類到達各大洲以後,引發了空前的滅絕風潮,包括新西蘭的恐鳥和毛里求斯的渡渡鳥,此外還有巨型海龜、墨西哥大啄木鳥以及馬達加斯加的許多動物,都在人類的影響下滅絕了。而這一破壞過程至今仍在繼續,保守估計,由於人類砍伐雨林,大約每年造成27000個物種消失,平均每天消失74種,每個小時消失3種。這個數字聽起來非常驚人,但事實上可能仍屬保守。可以這麼認爲,我們正處於地質史上的物種大滅絕時代。從這種意義上說,現在也是地球歷史的最壞時期。 作者威爾遜說:“我們必須明白,我們所要保護的,不僅僅是人類的健康與自由,還有人類精神賴以存在的整個世界。而正是繽紛的生命,才能賦予自然界以全新的意義。”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就是對後代負起真正的責任。 解讀 |�史鈞 生物學博士,科普作家,著有《瘋狂人類進化史》、《愛情簡史》、《鬼故事都是騙人的》、《一本書讀懂進化論》、《文明的邏輯》等科普作品。 播音 | 張煜 策劃編輯 | 陳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