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歷史需要補課 大哉問 為什麼第一代紅衛兵胡作非為卻仍可以位高權重,富可敵國?他們不僅不被納入「三種人」,反而多半平步青雲,是權貴既得利益集團不可或缺的既得利益者,也很少真誠反省懺悔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訂閱楊錦麟頻道,每天免費收看最新影片 歡迎各位透過超級感謝支持我們的創作 亦可通過PayPal支持我們:http://bit.ly/support-laoyang ------------------------------------- 華人社會大變將至,老楊堅持在亂局中繼續做好本份,為大家提供獨到而全面資訊,助大家一同分析時局,安身立命。為支持團隊運作,老楊特別為各位舊雨知音準備各種優秀產品,由頂級高山茶葉,到日常淺酎的紅白葡萄酒,一應俱全。 最新推出老醬香白酒,百年在地窖藏,上思上想不上頭,懇請各方好友支持。歡迎掃二維碼添加微信諮詢:zhujiu30 或 微信qingtongtong100 ------------------------------------- #中國 #中国 #老楊到處說 #楊錦麟論時政 #楊錦麟 为啥第一代红卫兵胡作非为却富可敌国 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也是一个特殊群体。既指文化大革命中青年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团体,又指包括工人、家民、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系上红色袖标的各种民间团体。他们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旗号下,敢闯、敢干、敢造反,充当了文化大革命的先锋和主力军。 文革时期的红卫兵组成可以分为三代: 第一代红卫兵(又称老红卫兵)主要以革命干部和部分工农子弟为主,以“造反”和“打砸抢”为主要特征,其活动主要在1966年5月29日第一个红卫兵组织成立至1967年1月27日首都红卫兵批判“联动”大会。 第二代红卫兵以大中专院校和初高中工农子弟学生为主,以“大串联”和揪资产阶级当权派为主要特征,其活动主要在1966年8月8日至196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停止全国大串连的通知》。 第三代红卫兵成份较复杂,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以“革命派”和“保皇派”为中心,夺权和反夺权为主要特征,其活动主要在1967年3月19日至1968年9月5日地方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红卫兵组织的诞生 1966年5月29日傍晚,在圆明园遗址上,清华附中的卜大华(七级部某分部政治部主任卜文达之子)、骆小海、邝桃生、王铭、张晓宾、张承志、陶正、高洪旭等十几个学生在一起开了一个小会。为了迎接阶级斗争暴风雨的来临,更加有力地与校方进行斗争,一致同意将组织命名为红卫兵,意为保卫毛泽东,并贴出了大字报。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清华附中红卫兵的发起者没有中央级干部子弟,几乎清一色的中层干部子女。 6月8日上午,海淀区的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地质附中、北航附中等学校以及城区的四中、六中、八中、十三中、二十六中等学校300多人相约来到清华附中,声援红卫兵。 北京这些学校被称作是贵族学校,一大批中央高干子弟在这里上学。他们依靠家庭的政治氛围和灵便的信息来源,以及背后父辈强大的靠山,天不怕地不怕。早熟的政治意识和较强的活动能力使这些人有恃无恐。他们崇拜毛泽东,同时又不想触动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提出的口号和行为带有明显的利益偏向。 北大附中红卫兵1966年5月29日成立的,领袖是彭小蒙,彭小蒙的父亲彭炎时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矿院附中红卫兵成立于1966年6月18日,发起人是杨冀平和刘歌,杨冀平是开国上将杨勇的次子。刘歌的父亲刘春,时任中共中央统战副部长。 北京航空学院红卫兵成立于1966年8月1日,发起人刘克府(又叫朱新华,开国上将朱良才的次子)。主要成员有:苏晓前(开国中将苏静之子)、徐甘泉(开国中将徐立清之子)、赖锐锐(建材部长赖际发之子)、贺新洲(贺龙元帅之侄)、李明清(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之子)、孙酋玲(交通部长孙大光之女)、王亚慧(开国少将王智涛之子)。 北京轻院红卫兵是1966年8月1日成立的,发起人是汪延群(开国少将汪东兴之女)、朱新民(开国上将朱良才三子)。 人民大学红卫兵成立于1966年8月8日。发起人朱佳木。父亲朱理治时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主要成员有朱新加,开国上将朱良才的长子。刘平凡,开国中将刘志坚长女。顾小鸥,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之女。傅民族,开国上将傅秋涛之女傅。程辛联,内务部副部长程坦之女。 老红卫兵的联合是在1966年8月27日,总指挥是轻院的汪延群,副总指挥是北航的刘克府,矿院的赵静愚,人大的刘平凡。 这一代红卫兵最疯狂的要数破四旧。在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下,红卫兵成了破四旧的先锋。先是对旧书画旧物品的收缴,后来冲击寺院、古迹,捣毁神佛塑像、牌坊石碑,查抄、焚烧藏书、名家字画。发型、照片、衣裙、高跟鞋,剪指甲、美容、摩面、洁齿等服务项目都属四旧之列,强迫僧尼还俗,改街道名,改地名,改建筑名,改学校名和单位名称。首当其冲的是过去的地主、资本家和文化人士,还包括被打倒了的走资派。 他们揪斗各级领导,打击和迫害其它出身的学校领导、教师、知识分子和学生,批判文化知识界精英。以破四旧为名,进行打砸抢活动,形成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最混乱最的历史时期和“红色恐怖”。他们在特权和优越感的支配下,与其它红卫兵组织经常发生冲突。 最典型的是谭力夫(北工大“巴黎公社”红卫兵负责人,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谭政文之子。后参军官至大校,转业后任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66年7月29日,谭力夫贴出了以“鬼见愁”署名的、传播到全国的对联:上联:老子英雄儿好汉。下联: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基本如此。并由刘辉宣谱写成《红卫兵战歌》,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这种观点不仅引起了其它平民阶层红卫兵的反感和反对,也遭到了中央文革领导的严厉批评。中央文革的江青、陈伯达都公开提出了批评。 由于红卫兵的无序乱动,一线主持工作的刘少奇派出工作组,企图把握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方向。 1966年6月8日,工作组进驻清华大学。6月13日,北京新市委郭影秋宣布,高教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停职反省。6月19日,王光美以工作组顾问身份进驻清华大学。刘少奇17岁的女儿当时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当上了该校‘文革’委员会的头头。 工作组不仅揪斗教师及学校领导,还整肃学生。据北京的学生组织“文革”初期所作的统计,“仅在首都24所高等学校里统计,反革命工作组把10211个革命小将打成‘右派’,把2,591个教师打成‘反革命’。直到毛泽东回到北京,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面尖锐地指责刘少奇派工作组“在北京专政”、“镇压革命群众”、执行所谓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时,刘少奇仍然不服,两人当面发生了争执。 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传达,矛头对准了以刘少奇邓小平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当权派。既宣布了第一代红卫兵的末日,又像掘了祖坟一样使第一代红卫兵恼羞成怒,开始走向疯狂。揪斗、抄家、批斗更加残酷,许多老干部和知识分子被害或自杀,被后来称之为“八月恐怖” 1966年11月27日,在北大附中教学二楼的一间会议室里,北大附中、清华附中、石油学院附中、北京工业大学附中、八一学校等海淀区十几所中学红卫兵组织的负责人成立了“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他们大多数是高级革命干部、军队干部子弟。 他们出版了《准备》刊物,起草了《联动宣言》。挂出了:“中央文革把我们逼上梁山,我们不得不反!”的巨幅标语,正式向中央文革宣战。 他们联合各方面的“保皇红卫兵”组织,与其它红卫兵组织进行争斗,挑战中央文革,点名攻击中央领导人。他们在决一死战,撞个鱼死网破的口号下,于1966年12月16日、28日、31日和1967年1月6日、7日、11日先后六次冲击公安部,喊出“油煎江青!”、“打倒周恩来!”、“打倒陈伯达!”“刘少奇万岁!”等极端的口号。提出中央组织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解放军、省市委干部子弟组成;第二阶段。由基层组织(地委专署与公社)干部子弟组成;第三阶段。吸收全国工农兵和出身他种家庭而政治表现好的参加。直到六七年一月被宣布为“反革命组织”。 1967年1月21日,以首都中学红卫兵为主,在北京召开了“彻底批判‘联动’大会”。接着,“联动”设在北京101中学、北京工业学院附中、北京石油学院附中、北师大附中、人大附中、十一学校、八一学校等校园内的“联动”据点先后被摧毁。大批“联动”头头被逮捕,后来在毛泽东“不要抓嘛,放回去嘛!”的指示下放了出来。 第一代红卫兵的退场标志着第二代红卫兵力量的崛起,以聂元梓、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王大宾为代表的新一代红卫兵力量在与“联动”斗争取得胜利后登上了舞台。 红卫兵运动是一次青年学生参加广泛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对领袖的崇拜和服从,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狂热。同时,文革初期的红卫兵带有非常鲜明的等级观念烙印。 老红卫兵这些根红苗正的高干子弟,虽然当时所有社会资源都已经向红色贵族们倾斜,但他们还是不满足,担心“狗崽子们要翻天”。所以,他们要利用文革,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 他们横行天下,无所顾忌 1966年6月,高干子女云集的北京男四中和北京女一中还起草了“废除现行高考制度”倡议书。此倡议书由刘源提交给时任国家主席的父亲刘少奇,并随即见报。这份倡议书称,高考制度“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不利于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来的教育方针。”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教育改革,而借废除高考,彻底堵塞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渠道。 1952年以前各年龄段的学生,是在“文革”前上中学的,被称为老初一到老高三,统称老三届(其实是六届)。第一代红卫兵基本都属于这个年龄段,他们退出政治舞台后,经过委屈和不平后,随着老子们的失势,大部分在响应毛泽东上山下乡的口号下离开了北京,一部分有条件有余威的参了军。 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红袖章、“破四旧”、“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批判和揪斗”、“黑七类”、“踢开党委闹革命”等所谓的红卫兵暴行大部分发生在第一代红卫兵身上。是“东纠”“西纠”“海纠”“联动”们的杰作。 文化大革命后,出现了许多豪门怨女。他们以文革受害者的面目出现,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控诉自己以及父辈受到的虐待和遭遇。他们一面享受着文革后社会剧变所带来的特权优越生活,一面诅咒文化大革命运动红卫兵的疯狂。 他们忘了自己曾经是红卫兵中的一员,忘记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的冲锋陷阵,更忘了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 文化大革命第一代红卫兵的罪与罚在人们的心里,也在第一代红卫兵的心里。 第一代红卫兵中的很多人后来都高官厚禄,第二代红卫兵和第三代红卫兵的许多代表人物后来都进监狱或者被打入社会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