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别被误导了,这才是90%中国医生收入的真相!(20230601第14期)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YouTube上有一期王志安的节目王局拍案,题目是:全球最富有的医生全都在中国!看来“王局”了解一部分国内医院的黑幕,他认为中国医生年入50万美元的比比皆是,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也不少,为全球同行望尘莫及。这应该是确有其事吧,在医疗市场化,以药养医的社会大背景下,不要说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大医院的名医,就是一些二线城市大医院的主任也很“牛”。有一次我看见,来我们医院交流的一个二线城市工人医院肿瘤科的副主任开着一辆奔驰,惊讶地和同事说起,同事说奔驰算什么?这个科的行政主任开的是玛莎拉蒂!其实医院里面,一线医生乃至科主任还不是收入最高的。医院采购什么药,哪个公司的药,科主任也不一定说了算。在大医院上班的人都知道药事委员会吧,也知道医院里除了院长、书记、若干副院长、管纪检的副书记、院长助理、药房(药剂科)主任、医务处/科长、人事处/科长、财务处/科长、临床科室主任、院办主任、党办主任之外,还有检验科主任、放射科主任、超声科主任、病理科主任、护理部主任、科研教学处/科长、后勤处/科长、设备处/科长和基建处/科长这些实权部门主管,也掌握着一定日常耗材的采购权。当然,像医院的大宗采购、引进大型设备、盖大楼之类的事还得院长、书记拍板。大医院实行网络化处方管理以后,都成立了网络中心,这个网络中心的主管也不是吃素的,医药代表找他们“统药”,也就是统计每个大夫开了多少药,比找药房的人“统药”还方便,因为大医院的药房工作太繁忙了!至于工会、图书馆、病案室、医风办、门诊办公室、保卫处/科、汽车队、存车处这些地方,则可能是清水衙门,油水不多(也有可能是我了解得少,没看出门道)。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不熟悉国内医院内情的人一定以为,医生全都挣了大钱。实际上他们被误导了!不要说国内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差距,一级、二级医院与三级甲等医院的差距,普通三级甲等医院与顶级医院的差距,就是同一个医院里面,低年资医生与主诊医师、管理层之间的实际收入也是天壤之别! 这很不公平,谁都知道中国医生的合法工资是相当低的,而医院里那些干活最累,加班时间最长,平时值夜班,节假日值24小时班如同家常便饭的小大夫往往没有处方权,自然也就与“以药养医”的灰色收入无缘了,只能可怜巴巴地拿一点儿死工资。这工资有多高?20多年前我在外科当住院大夫时,每个月工资一百元人民币出头,每台手术提成两块四,值班费一次两块四,每周工作6天,加班没有加班费。由于我是新来的住院大夫,还没定科,在医院的腹外科、胸外科、脑外科、泌尿外科、肿瘤外科、骨科和急诊科轮转,也没有奖金可拿。我国医学院和医科大学的本科学制最少是五年,比其他本科专业晚工作了一年,还要轮转几年没有奖金,这让当时的我基本上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只能赖在父母家“啃老”,也让我在就职于法院、海关、工商局、税务局、商检局、物价局、劳动局、民政局、银行、设计院和外企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几乎有了“社交恐惧症”。我那些医学院的同学们,多数当时的收入情况也是大同小异,这还是大城市三级甲等医院的待遇!收入少,工作累,精神和生活压力大,促使我们这个行业大批大批地考研、考博,以寻求改行、出国或进入顶级医院的机会。一个行业如果充斥着博士、硕士,不见得是这个行业收入丰厚,吸引了大批学霸、精英人才,反而更有可能是该行业汇聚了大量苦逼和屌丝,想要通过考研、考博改换门庭,另谋高就!(你见过国内哪个投行、证劵公司、大银行、政府、法院、奢侈品公司、垄断大企业、娱乐业大规模地招收硕士、博士?) 后来这二十多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繁荣,各行各业的工资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我们这批医学院同学纷纷晋升了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诊医师(带组大夫)、主任医师,有几个同学还当上了科主任,不再是“穷屌丝”了。可是如果你问我们是否后悔当初入了医生这行,超过90%的医生会回答:如果重新选择,我绝不会报考医学院校,现在也不希望我的子女学医。医生这个职业不仅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而且知识不断更新,需要终生学习。与同龄人相比,医生失去了很多公休日、节假日、休闲娱乐、陪伴家人、与亲朋聚会的时间,这些本该美好的青春岁月、中年时光哪里是金钱能交换的? 现在年轻人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利,很多大医院的编制紧张。少数幸运获得编制的毕业生,将来的路也不好走:近年来中国的临床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全国整体通过率只有40%上下,就连学霸云集的顶级医院也只有三分之二左右的通过率,接着还要参加中级职称(主治医师)资格考试,全国整体的通过率也就 50% 左右。几年后那些过关斩将的主治医师将面临职业生涯最大的一道坎:晋升副主任医师。越是大医院,晋升副高级职称的门槛就越高,往往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若干,并中标一定级别的科研基金。顶级医院的要求就更苛刻了,动辄要求在SCI收录的英文期刊发表论文,还要主持或高排名参与省部级甚至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亏得这些主治医师全都是硕士、博士,久经考验了,辛辛苦苦发表一篇SCI论文也不至于累死。然而搞到科研项目的前几名就不是仅靠个人努力能实现的了,这不仅要求本来已经工作繁忙的临床医生兼职科学家,还要求他们成为社会活动家。因此副高级职称这道槛挡住了不少主治医师的晋级之路。当然,这绝对难不倒医院的管理层,也难不倒在系统内有关系的大夫。实际上,有门路的人占据了好医院的大部分编制和重要岗位,他们或许愿意自己的子女将来报考医学院校,这样就会逐渐形成一个个“医学世家”的雏形。没有门路的毕业生,别说是本科生,就连很多硕士乃至博士也只能当合同制医生。怎么,你不愿意干?这年头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找工作的大活人有的是!这些合同制的医生虽然拿的工资比在编的护士还低,也似乎不大可能“转正”成为正式的在编医生,但好歹比送快递的工作稳定,因为大医院永远都缺少写病历的,值夜班的,周末和节假日顶班的,日常跑腿,巡视病房的小大夫。 现在又快到高考时间了,那些想让孩子学医的家长们应该了解清楚现在医疗行业工作状况和就业形势,不要被媒体曝光的顶级名医的收入所误导。对于想要报考医学院校的考生,我套用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讲的话提醒你们:Don't think about whether a doctor is a good profession, think about who your daddy is; Ask not if doctors can make a lot of money, ask whether you have strong social background! (不要想医生是不是个好职业,想想你爹是谁;别问医生能不能赚大钱,问问你自己有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 如果您认可我说的道理,请点赞,订阅,关注我的频道。 谢谢观看,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