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胡適為何看不起馮友蘭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savevideohd.ru
史飛翔 胡適比馮友蘭大四歲,但卻是他的老師輩人物。1917年,胡適到北京大學擔任教授的時候,馮友蘭還是北大三年級的學生。或許正是基於這種師生關係,胡適終其一生對馮友蘭在學術上的成績,始終是堅持苛刻態度,且向來少有好評。 1930年,馮友蘭曾將《中國哲學史》的書稿寄給胡適,向他請教,胡適除了提出對老子年代不同的看法外,對全書未做任何褒貶,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連日頗忙,不及細讀,稍稍翻閱,已可見你功力之勤,我看了很高興。」在這句近似客套的話里,最值得推敲的是「功力之勤」的「勤」字。「勤」只是「勤快」、「勤勉」,不懶惰而已,連「深」字都談不上,更不必說「高明」了。胡適說這番話在遣詞用字上顯然是經過斟酌的。1931年,馮友蘭出版了《中國哲學史》上卷,由此引發了他與胡適之間的一段學術論爭,即關於老子和孔子誰前誰後的問題。為這個問題胡適與馮友蘭爭執了一輩子,直到晚年,兩人都還堅持己見,絲毫不讓步。 40年代,胡適對馮友蘭的評價很差。1943年10月12日,胡適讀了張其昀主編、馮友蘭擔任主要撰稿人的《思想與時代》雜誌,他的評價是:「此中很少好文章。」接著胡適在日記中,對張其昀、錢穆和馮友蘭三人作了一個短評。說張與錢是「從未出國門的苦學者」。馮是「雖曾出國門,而實無所見」。而他們三人的共同處則是「見解多帶反動意味,保守的趨勢甚明,而擁護集權的態度亦頗明顯」。從這段短評中,不難看出胡適對馮友蘭的失望。 到了50年代,胡適對馮友蘭的評價已經明顯地帶有鄙意了。1950年初,胡適見到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的英文本,他的評價是「實在太糟了。我應該趕快把《中國思想史》寫完。」1953年,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由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卜德(Derk Bodde)教授翻譯成英文,並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版。胡適在1955年7月號的《美國歷史評論》(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上寫了一篇書評。在這篇書評中,胡適除了寫書評者習用的一句客套話「樂見此書」以外,幾乎全是不假詞色的批評,而且是從基本的架構上,來全盤否定馮著的價值。 1955年1月24日,胡適在寫完這篇書評後,有如下一段日記記載,可以看出胡適對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是極為不滿的:「寫完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書評。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要我寫此書英譯本(by Derk Bodde)的書評,我耽誤了半年,今天扶病打完。為此事重看馮書兩遍,想說幾句好話,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好處。」——「想說幾句好話」而又「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好處」,可見在胡適的眼裡,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簡直是一無是處!哈佛大學教授楊聯陞先生曾為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寫了一篇相當肯定的書評發表在1949年12月號的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number 3—4 (《哈佛亞洲研究期刊》)上。胡適看了很不以為然,遂在1950年5月29日寫給楊聯陞的信里,特別提到此事:「你評馮芝生的書,未免筆下太留情了。這種沒有歷史眼光的書,絕對夠不上『authoritative & comprehensive account』 更不是『a well-balanced treatment of the important schools.』他一字不提『顏李學派』,可見他無見識。他接受Northrop 的胡說作綱領,更是好笑。」 另外,據錢穆在《師友雜憶》一書中回憶,他與胡適初次見面談的依舊是老子年代的問題,其中不免涉及馮友蘭,胡適當時說:「天下蠢人恐無出芝生右者」。50年代末,胡適在給史學家嚴耕望的一封信中,再次說到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他說:「馮書最便檢查。但不列原書所舉僧名,最為無識!」 胡適晚年談及馮友蘭依然是帶有強烈的情緒化色彩。1961年,胡適和錢思亮聊天,談起大陸一些人的近況,結果對馮友蘭評價很苛刻,他說:「在天主教辦的一個刊物上知道馮友蘭在那邊認過130次的錯,自己承認是無可救藥的資產階級。他本來是一個會打算的人,在北平買了不少房地產。1950年在檀香山買了3個很大的冰箱帶回去,冰箱裡都裝滿東西,帶到大陸去做買賣,預備大賺一筆的。他平日留起長鬍子,也是不肯花剃鬍子的錢。」 何炳棣先生在1993年發表的一篇《胡適先生雜憶》的文章中提到胡馮二人的關係,他說:「適之先生一生最不公道的是他對馮友蘭先生性格和學術方面反覆的評譏與否定」。那麼,一向主張寬容的胡適,為什麼對馮友蘭如此苛刻呢?其實如果細加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胡適對馮友蘭的評價其中很大程度上包含對馮友蘭人格的認識。 胡適對馮友蘭的評價,是隨著馮友蘭自身的變化而變化,愈往後評價愈低。由此可見,胡適之所以看不起馮友蘭,主要是因為馮友蘭在人格與道德上缺乏知識分子應有的底線和尊嚴。 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電話:13259021687 154781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