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安樂行品 - 染情生苦 宜修淨戒 - 20230417 第1394集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00:00 染情生苦 宜修淨戒 00:52 ⊙撓人心思難堪耐,人我男女相惱亂,八苦之源染情生,愛恨情仇怨憎會;苦諦衍生色相根,集諸色根塵貪著,滅諸苦法修淨戒,道諸法妙宜思量。 各位,用心體會。確實,人,心思擾亂,那就是最難堪忍耐。人的苦不是生活上物質欠缺的苦,苦在人和人之間理不清,也撥不開這種的煩惱,這就是「心思難堪耐」。很困擾,困擾的是那個心的操煩,心的情緒這樣常常困惑著我們,纏繞我們,真的是難堪難耐,苦在這裡。 因為有人相、我相、男女的相,這樣等等的相,所以分別了人和人之間,有男貪女愛,造作了很多社會人間種種困擾、種種煩惱、種種心迷意亂,很多的煩惱都是在這個「相」。人相、我相、壽者相、男女相等等相,都是這樣來困惑我們。所以,「八苦」,人生本來最根本就有「八苦」,這個根本的「八苦」,源頭也就是染情生愛恨情仇,「生」,是從何來生呢?無中生有嗎?不是。同樣父母所生的身體,追究源頭,無窮盡,沒有離開男女之間纏綿,所衍生來很多苦。所以,八苦之源是染情生。 「八苦」大家知道嗎?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但是它的最源頭,就是從「染情」開始。所以人間,複雜的事情,人類繁衍,而且人類很多無明煩惱等等,無不都是從這樣情啊、愛啊、恨啊、仇啊,這樣一直一直衍生下來,使得家庭、社會、天下,就是只為了這樣的情,迷惑了人的心,造了很多煩惱業力,都是這樣起,所以,就有「苦諦」。 苦諦一直衍生下來,無非就是「色」。色根,一切的這個色相就是最根本,大家用一點心去思考,難道不是嗎?是啊!所以,「集諸色根」,塵境,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緣著外面的塵境,這樣去起了貪著的意念,眼根對境,六根對六塵,生了「六識」,這種色根塵來貪著。因為這樣,所以,讓我們人間亂象,這樣不斷衍生下去。 我們修行,就是要好好把心靜下來,亂的源頭,我們先把它去除,再也不要有情欲的源頭。沒有這個色欲來困擾我們的心,自然我們的心很平靜,我們有一個「定」,固定的方向,不會受旁邊的聲色、根塵,來誘惑我們的心。我們先把這個色塵、根塵,方向先將它撥清,沒有了,我們專心「滅諸苦法」,以清淨心修清淨法,自然我們的心,就能夠很專戒、定、慧,三無漏學,修持著聞、思、修。 我們若欠了戒、定、慧,戒、定、慧有漏失了,我們就沒辦法專心聽,我們就沒辦法靜心來思考微妙的教法,我們就沒辦法身體力行,好好安心修行。所以,要好好接受佛法,就要先洗鍊我們的心;洗鍊心,要淨水來洗鍊,才有辦法去除煩惱無明,煩惱的根源才能夠斷除,這是我們要如何面對人間。在人間,很複雜,要如何靜下我們的心,能夠吸收微妙的道理,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是必定的、必然的,一定要先去除,這種煩惱無明的根源。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苦諦」。「苦諦」的來源,會集很多的「苦」,就是有衍生,那就是「集」,集了種種這些色塵,由我們的根去造作,貪外面的色塵,這個根去緣、去造作。所以,我們若要好好修行,就要把這個源頭要滅掉,滅諸苦法來修淨戒,這是很根本的,大家要很用心啊。淨戒,我們身體力行這個道行,我們在這條康莊菩提大道,種種的法,它的微妙,我們要好好來思量,「諸法妙」,法妙,我們要宜思惟。道,種種的法真的很微妙,我們要很用心好好思量。 法是這麼多,我們研究,去體會,實在是時間不夠,不要在色塵裡面消磨時間,惹一些煩惱來擾人心,拿很多的煩惱,把我們的情緒擾亂掉,讓我們起出了這種難耐堪忍。難耐,無法忍耐,難堪忍,這種的懊惱的情緒,無不都是從人、我、男女相,這樣來困擾我們。不論從開頭讓我們的心的煩惱,到最後我們的方向、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去除煩惱,才能夠回歸法,我們要用心去思量它。 人間這麼多這麼多的量,無量無數的煩惱,根源是怎麼來?佛陀講了多少的法,要來對治這些煩惱,已經講了多少了?我們聽了多少?多少法能夠去對治這樣的煩惱?用這麼多法,沒辦法對治,我們要怎麼辦?那就是很簡單,思量的盡頭,就是一項,「知根源」,將根源去除。所以,了解這個根源,來自於愛、恨、情、仇,還是同樣再纏回來,但是我們知道纏的源頭。 「八苦」來源就是「染情」,因為染情生起來,染情的根源就是男女,這種亂了心思,所以,有這樣不斷衍生,就是在愛和恨,愛和恨之間容易起了仇;愛不到、得不到,那就成為仇了,就怨了,就憎嫉了等等,世間很多淺顯的事情,其實是很深刻的道理,很複雜的法與煩惱,其實是很簡單。我們若了解,所以對、錯,我們若對準了,那就沒什麼複雜的事情。 所以這個道,雖然是很微妙,但是我們心靜下來了,好好思量,將這個法,如何對治這麼多的煩惱?對治的方法是這麼簡單,那個源頭若知道,「一理通,萬理徹」,我們就能清楚。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文殊師利」,前面的經文,我們對這些事情若知道了,下面再接下來的法,我們就能夠比較清楚。 16:29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經文,真的要解釋到頭來,很困擾人的心。古代和現在,其實是時代不同,回顧到佛陀的時代、孔子的時代。孔子時代,孔子也這樣說,「唯女人與小人最難養。」女人,在孔子的時代也是被貶值啊!說最難養的就是女人和小人。女人與小人一樣嗎?實在是,想到是很怨嘆! 女人,以現代有多少女強人啊,而且做很多事情。現在的國家元首不少是女人,能夠引導人群,入這個人倫道德觀,也有很多女人。女人的勇敢,女人,常常說「為人母者強」,意思女人做人的母親,那分在照顧孩子,為了孩子,她很勇敢的,也很多。為家庭在拖磨,男人造很多業,女人就要去為他收拾。 常常在看,「草根菩提」(節目),雖然很草根,但是很清楚,看出了很多媽媽們,是多麼的辛苦持家,多麼的勇敢面對著環境,很草根、很實在的人生。我們每天早上在聽「早會」,在(慈濟)醫院裡面,所見聞的也很多。真實人間,家庭形態,社會,很多人間真實的生態,真的,女人比男人更堅強,但是很奇怪,是為什麼這段經文,一直就是對女人有一種見解。但是,我們剛才想起來,其實女人也有種種形形色色的心理狀態,因為心理,不論是男女之間,男人也是。 不過,佛陀是很細膩,佛陀為女人講經,女人覺悟,得授記的,成阿羅漢的,也是很多。這實在是,在這段經文很強調,只是一個心態,男女之間,我們的心不要讓它誘惑掉,不只是女人,應該是男女都是一樣,我們能夠再聽。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 20:58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經文是佛陀要更詳細,讓大家更清楚一點。因為擔心大家,就是男女之間,是不是在排斥女人呢?佛陀既然眾生平等,哪還有男女相呢?無人相,無眾生相,哪還有男女相呢?偏偏這個人間,因為男女之間,惹起來的禍端是很多。 尤其是擾人,困擾人的心思,所以,佛陀在這個地方,要讓大家更加注意,更清楚,所以他就特別以,不可以親近女人,因為女人的身色嬌態嫵媚,露背坦胸,這就是在女人的身上,會想入非非,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不要在她們的身上去想入非非。 所以「而為說法」,你要為她說法,就是心,自己的心要很定,很端正的心,要很定,要不然一邊說法,一邊妖嬌美態的身軀,讓他想入非非,那就不可。所以,道心不堅定,意志不堅定,這樣的人就不可,不可想要在她們的身上取得欲,去為她說法,不可為博取女人的歡心,去為她說法。 不只是不能,為了博取女人而說法,還要「不樂見」,你對這個女人有心意,你盡量要避開她,不要一直要去親近她,預防我們的心。我們既然在女人的身上,已經有動心了,我們要趕緊避免,不要一直:「我要憐憫她。」「我要為她說法。」「我要輔導她。」不需要,因為你已經在她的身上,已經起了愛慕、憐憫的心。 你要為她說法,不是憐憫她說法,是真正要淨化人心而說法,不是特別為了什麼人去說法,不是特別歡喜這個人,所以我為她說法,不是。這樣同情變感情。而且,不正確的感情,這種「紅杏出牆」、「金屋藏嬌」也是這樣開始。情,男女的情,十分複雜,也十分脆弱,碰不得,所以,我們要好好很謹慎用心。所以,有時候: 25:46 ⊙「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假如要進去這個家庭,這個家庭是一個家族,不要單獨和單身的女孩子、處女,或者是沒有丈夫的婦女,要單獨和她說話,不可。我們進入這個家庭,是大大方方有事情進去,不是刻意要去,找處女、寡女講話,所以大家要很謹慎。接下來這段經文說: 26:36 ⊙「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除了上面不親近女人,不在女人身上去生出了欲想以外,也不能親近五種不男之人。就是交朋友我們要很謹慎,莫要親近心態不端的五種不男,這要多去用心去探討。 27:29 ⊙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並且謹慎交友,莫要親近心態不端,五種不男。斯等之人,性多雜染。無丈夫志操,故誡勿投近。與之親厚自害道心,心態不健全,壞心志、亂菩提心故。 我們要教育,要好好淨化,要佛法如何淨化人心,讓他的心思正確,我們要去淨化心態不端正的人,我們要先思考我們有多少能耐。我們若道心不夠,我們就不要,不可以去靠近,不可和他深交;可以友善,但是不要深交。因為我們自己的見解、思想,還沒有很穩固,法還沒有在我們的心很深入,自己要量力。 「斯等之人,性多雜染」。這種心態不端,要和他接近,我們要好好用法淨化。我們的功夫若不夠,我們就不要去嘗試看看。我們暫時還沒有能力度人,我們就暫時要提高警覺。 因為這樣,他的心態不同,那就是「無丈夫志操」,沒有那個勇敢,沒有那個魄力,沒有對這個人間的正道,心態的不端,這我們要「誡勿投近」。不要一直要投入,不要一直要去接近,我們要保持著我們的心,保持距離。我們還沒有很,法很深入,我們還沒有到達,那分能夠得無漏法,這「戒、定、慧」,我們還沒有很具足,所以那就要自己要先鍛鍊自己,要不然這個思想、觀念,也會讓人誘引去。 「與之親厚」,不要接近,也不要很親密,用很厚的感情,就不可了,這樣會「自害道心」。佛陀就是要教我們如何預防,好好的,男女之間,要修行都一樣,比丘、比丘尼全都一樣。比丘對這種不男,「五種不男」,也要提高警覺;對女人也是,要去好好分析。 可見男人的心是多麼脆弱啊!不論是對女人的形象,或者是對不男之人,都會心都是很容易搖動。佛陀要大家提高警覺,不是完全女人之過,其實對象是男眾,要如何看待女人,要如何男人群中,要如何去看待,這全都要很用心。 35:08 ⊙以上是諸菩薩,應不樂見、不與語、不與親厚浸沉交往,為此非法器,徒增不清淨法,於弘法無益耳。 40:11 ⊙「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46:36 ⊙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此應離譏嫌,不令眾生妄起罪過想故,應避偏邪染緣。訶護淨心緣,遠離非正軌緣,及散亂緣。 48:45 ⊙不獨入他家:不可獨自入他俗世宅舍,恐生過失,且召譏嫌,故不獨入。 49:56 ⊙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因緣須獨自入他家時,但當一心想念佛。既以攝心清淨,護持淨戒。 50:55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52:29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若或有緣為女說法;笑不露齒,欲謹嚴也:遮覆胸臆,令拘檢。 54:05 ⊙露齒笑為輕笑,現胸臆為無儀,均屬非軌,並應遠離。露齒笑、現胸臆,增他不善心故。 55:34 ⊙昔阿難問佛:如來滅後,見女人云何?佛言:勿相見。設相見,勿共語,當專心念佛。 56:17 ⊙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乃至正念實心為法,猶不當得而生親厚;況復為餘不善之事。為女說法,當避譏嫌,尚不宜親厚,況復餘事乎。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3月23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