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慘烈! 小米又出重大事故,成都小米汽車「一撞就燒」,多人救援未果,駕駛員不幸遇難,是酒駕惹的禍,還是車門該背鍋?|小米|SU7|事故|新能源汽車|粵語|頭條|coco主播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小米su7又出事兒了 又一輛小米SU7碰撞後起火自燃、車門無法打開。 10月13日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仁壽視高段發生一起涉及小米SU7的嚴重交通事故。 多名目擊者的行車記錄儀顯示,一輛小米SU7在等紅綠燈時疑似發生異常,駕駛員情緒激動大聲吼叫,起步後車輛突然搖擺失控,首次失控時車輛被電控拉回,但車速仍未下降,隨後超速失控,先與綠化帶發生碰撞,隨後翻滾至對向車道並起火。 車門無法開啟 網絡流傳視頻顯示,車輛碰撞後發生起火自燃,參與救援的市民回憶稱,他和三名路人第一時間衝上前,發現駕駛位有人員被困,車門無論如何都無法打開。四人輪流用滅火器噴射、徒手猛砸車窗,甚至有人被破碎的玻璃劃傷手掌,但火勢蔓延速度遠超預期,「不到三分鐘,整輛車就被火吞沒了」。 凌晨3時42分,成都消防救援人員抵達現場,先用高壓水槍壓制火勢,隨後動用破拆工具切割變形的車身。現場照片顯示,事故車輛已被完全焚毀,僅剩焦黑的車架,周邊路面散落着車身碎片和滅火器殘骸。 根據網絡上傳出的照片,事故車輛車前蓋搭配的是售價4.2萬元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該前蓋為小米SU7 Ultra的選裝,根據當前小米SU7 Ultra的售價以及選裝配置,事故車輛總價至少57.99萬元。 事故發生後,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於當日下午3時發布警情通報,經初步調查,當事人鄧某某(男,31歲)駕駛川AC****9號小型轎車,沿天府大道由北向南行駛。車輛在通過天府五街路口進入天府大道南段後,與前方同向由李某駕駛的川AA****3號小型轎車發生碰撞,隨後越過道路中央綠化帶,起火燃燒。事故造成駕駛人鄧某某死亡,涉事兩車不同程度受損。 經檢測,鄧某某涉嫌酒後駕駛機動車。目前,事故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截至發稿,小米官方未對該事件以及網友關心的車門為何無法打開、車輛起火等問題進行回應。據了解,小米汽車客服工作人員表示,由於事發時間是凌晨三點,這個時段沒有工作人員值班,他們未接到相關求助或報案電話。 事故發生後,小米盤中股價一度下跌近9%,最終報收49.08港元,下跌5.71%,相較前一個交易日市值蒸發約770億港元。 分析師指出小米汽車業務占集團估值權重已達35%,安全事故頻發直接影響投資者對其成長性的判斷。 回顧今年的銷量曲線,小米的整體銷量在3月份事故發生後出現了波動,但隨着小米YU7的上市,銷量逐漸拉回正軌。10月1日披露數據中,小米汽車9月交付量首次突破4萬輛,三季度累計交付超10萬輛。 但銷量難以掩蓋產品質量的漏洞。 2025年以來,小米SU7已發生兩次大規模召回,今年1月24日,因智能泊車輔助功能軟件策略缺陷,小米召回2024年2—11月生產的3.1萬輛SU7標準版;9月19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通報,因L2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對極端場景處置不足,小米召回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生產的11.7萬輛SU7標準版。 同時,今年前9個月,小米汽車的安全爭議從未間斷。 1月30日,江蘇淮安盱眙一輛SU7在鄉村公路行駛時懸架受損,引發「斷軸」傳言。小米2月9日回應稱,事故系車輛時速70公里遠超20公里限速、衝擊坑窪路面導致,駕駛員拒絕酒精檢測並放棄索賠,非質量問題。 3月29日晚10時許,安徽銅陵高速上,一輛開啟NOA輔助駕駛的SU7標準版以116公里時速碰撞隔離帶水泥樁,造成3名女性當場死亡,車輛起火燃燒。小米4月1日回應稱,AEB系統不響應錐桶等障礙物,起火系撞擊導致,但因未接觸事故車輛無法確認車門能否打開。雷軍雖表態「直面質疑」,但「AEB功能缺陷」「重營銷輕研發」的批評聲持續發酵。 10月9日,平潭碼頭一輛SU7疑似失控墜海,事故原因尚未公布;13日成都碰撞致死事故接踵而至。 多起事故引發市場多處質疑,其一是SU7碰撞後車門鎖死的設計缺陷,銅陵、成都兩起事故均出現救援者無法開門的情況;二是小米「等待官方調查」的回應模式過於消極,對比特斯拉、比亞迪事故後及時公開EDR數據、啟動技術升級的做法,小米的應對被指「拖延迴避」。 此外,小米SU7 Ultra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選裝件近期被曝虛假宣傳——官方宣稱具備「高效導流」功能,實際內部無導流結構,與剎車系統散熱無關聯。小米提出補償2萬積分(約2000元)的方案,因僅占4.2萬元選裝費的4.8%,已引發車主集體維權,多個退車群相繼成立。 雷軍可能還沒意識到,小米汽車真正的麻煩才剛剛開始。雷總當初把一個有安全風險,連老牌車企都慎用的「線控制動」當成亮點宣傳,就已經能看出他不是很懂汽車了。 這就像一個廚子把一道還沒完全搞明白的分子料理當成招牌菜,風險太大了。這背後暴露出的問題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的多。 首先是快與慢的衝突,那一種想用做手機的互聯網思維快速的迭代,快速地占領市場來造車? 造車是木桶原理,不能有任何一塊短板,手機死機了重啟就行,車在高速上能重啟嗎? 人家傳統車企都是百萬公里級的測試,反覆打磨,為的就是那份絕對的安全感。 小米呢,三天建廠並出車! 雷總帶着高管在高速上大規模的路測,這在行業內看來多少有點外行了。 更要命的是信任危機,從一開始的機蓋彈射問題錯了不認,到後面不幸的車禍事件,再到要求用戶提前鎖單交全款,甚至最近做一個巧妙的外觀專利,時間差操作來堵住外界關於設計的悠悠眾口!這一系列的操作,也一步步消耗的是大家對雷軍、對小米20多年來積累的信任。 當大家扒出小米汽車註冊在開曼群島的時候,這種信任危機就可能上升到另一個層面,這個問題是致命的。現在互聯網是有記憶和放大效應的,一個互面消息算法會推給所有關注你的人,反覆加深他們的負面印象,這就叫信息繭房,也叫回聲效應。 最後所有的小問題都會匯集成一場巨大的品牌危機,雷總的個人人設都可能把不住。說到底,大家為什麼會猶豫?因為心理學上有個東西叫損失厭惡,買了幾千塊的手機不好用,下次換個牌子就是了,但一台幾十萬的車一旦出問題,那個損失感和後悔感是普通人難以承受的。所以現在小米汽車面臨的已經不是簡單的技術和公關問題了,而是一場深刻的信任危機。雷總現在要做的,可能不是發布會上的好言壯語,而是踏踏實實地不惜一切代價去贏回消費者的那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