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春秋時期運城市境內的諸侯國家/劉玉棟(山西絳縣)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作者簡介 劉玉棟,男,新聞記者職稱,絳縣司法局原局長。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山西作家協會會員、絳縣作家協會副主席、絳縣文史研究會會員。先後在各級報刊發表作品2300餘篇,出版《古絳春秋》《晉文公》《探花府》《河東大鹽商》《古韻橫水》等多部長篇小說和文化散文,計300餘萬字,數次獲運城市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 春秋時期運城市境內的諸侯國家 山西絳縣 劉玉棟 運城市地處晉西南,史稱古河東,是我國公認的五千年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遠古時,堯、舜、禹曾在此建都。西周(約前11世紀—前781)早期,周文王、周武王推翻商朝後,曾數次將疆土分封給120餘位同宗近親及有功之臣為一方諸侯。春秋時期(前780—前476),古河東為當時霸主國家晉國的核心區域及京畿之地,境內諸侯國家林立,弱肉強食,戰亂紛爭,變幻無常。筆者參考《史記》《竹書紀年》《晉國史》《晉國歷史地名考》等典籍,將當時運城市境內的諸侯國家的衍變作以詳敘。 絳 「絳」位於今絳縣境內。《史記·晉世家》載:「(晉侯獻公)八年,士蒍說公曰『故晉之群公子多,不誅,亂且起』,乃使盡殺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絳。」據史學家考證,晉國都城「都絳」很可能在絳縣古絳鎮南城村車廂城,現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都絳」歷惠、懷、文、襄、靈、成、景7位國君,於晉景公十五年(前585)乃遷新田(今侯馬市)。《左傳•成公六年》載:「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國利君樂,不可失也。』韓獻子將新中軍,且為仆大夫。公揖而入。獻子從。公立於寢庭,謂獻子曰:『何如?』對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易覯則民愁,民愁則墊隘,於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十世之利也。夫山、澤、林、盬,國之寶也。國饒,則民驕佚。近寶,公室乃貧,不可謂樂。』公說,從之。夏四月丁丑,晉遷於新田。」 絳縣還是當時晉國的一個縣名,《左傳·魯襄公三十年》載:「二月,癸未,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絳縣人或年長矣,無子,而往與於食。有與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紀年。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此記載乃古代典籍中第一個出現的縣名,《人民日報•海外版》曾發表《一個歷史喜劇產生了天下第一縣》的文章,從此,絳縣便有了「天下第一縣」之美譽。 倗國 古倗國位於今絳縣橫水鎮一帶。2004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絳縣橫北村西周墓地進行了為期3年的搶救性發掘。共發掘墓葬1326座,出土「荒帷」、青銅鼎、玉佩等重要文物多達14000多件(套)。尤其是出土的青銅器上的 「倗伯囗作寶盤其萬年用永」銘文證實,此墓地為從未見於史料的西周倗國揭開蒙族神秘的面紗,因此而震驚中外,獲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度獲我國繼秦始皇兵馬俑以來第二個國家田野考古一等獎。 專家學者們參照典籍文獻、考古成果、實地調研,對古倗國歷史淵源、疆域範圍、存續年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進行全方位的探討,初步認為:倗國系西周早期分封的一個諸侯國家,其國君爵位為「伯」,參照垣曲、聞喜、曲沃、侯馬等周邊縣市的歷史沿革及地望,古倗國的疆域應當是以絳縣橫水鎮為核心,南面以中條山橫嶺關為界,與東山赤狄皋落氏毗鄰;北面以紫金山為界,與晉國隔山相望;東至絳縣衛莊鎮一帶;西與古董國接壤。 上世紀90年代,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回一件西周銅鼎,上鐫銘文;「晉侯令□追於倗,休,又禽。」其釋文是:「晉國軍隊追殺敵人,到倗國邊境停止了。」由此推斷,極有可能是晉國出兵征伐倗國,倗國國君懾於晉國的強勢,為保全身家性命,避免生靈塗炭,主動依附於晉國,因屬和平過渡,未被史書載錄。據此判斷,倗國存續年代約為公元前1060~679年之間,約380餘年。 董國 古董國位於今聞喜縣東鎮和絳縣郝莊鄉一帶。《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曰:『吾聞之,蟲莫知於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知,信乎?』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知。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獻子曰:『是二氏者,吾亦聞之,而知其故,是何謂也?』對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西周早期,沿襲歷史習慣,峨嵋嶺、鳳凰塬一帶的「鬷川」被分封為諸侯「董國」。董國極有可能春秋早期,被晉國所兼并,其後裔適晉,司晉典籍,督晉史,晉侯文公時有大夫董因,後有良史董狐,大夫董叔等。《水經注•涑水》載:「涑水西逕董澤,陂南即古池,《春秋》文公六年蒐於董,即斯池也。」這段話的意思是晉文公曾經在「董」地操練過軍隊。今絳縣郝莊鄉一帶,珍存著清《董氏族譜》、董父廟等古蹟,絳縣郝莊鄉一帶留存著南董、中董、東董等以董姓冠名的村莊,相傳郝莊鄉小祁村為晉國軍隊中軍將祁午操練兵士之地。 曲沃 古曲沃位於今聞喜縣境內,《史記•晉世家》載:「昭候元年,封文候弟成師於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晉君都也。成師封曲沃,號為桓叔。桓叔時年五十八矣,好德,晉國眾之皆附焉。」桓叔(前802─前731),姬姓,名成師,晉穆侯之子,晉文侯之弟,很有德行和才能,在百姓心中威望很高,許多有志之士紛紛投奔他。桓叔得到曲沃的封地後,滋生出「以庶代嫡」的野心,經過其子莊伯、其孫姬稱三代67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取代晉國嫡支的君權,成為名正言順的晉國國君,其兒子詭諸繼承了君位,是為晉獻公。古曲沃自然變成晉國的都城。晉獻公八年(前669),晉獻公把都城搬遷到絳縣車廂城,古曲沃聞喜被稱之為「新城下國」,闢為宗廟所在地。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討伐驪戎國,娶驪戎國君之女驪姬為妻,驪姬生下兒子奚齊後,晉獻公受驪姬讒言盅惑,有意廢掉太子申生,在驪姬的多次陰謀陷害之下,太子申生在新城曲沃自縊而死。古曲沃在戰國時期屬魏地,秦朝時更名為左邑縣,漢武帝劉徹在此欣聞平南越大捷而賜名「聞喜縣」至今。 郇國 古郇國位於現臨猗縣和新絳縣一帶,乃周武王封周文王第十七子姬葡的封地,地處晉國的邊陲。當時,正值「翼」和「曲沃」對峙時期,晉無睱攘外,晉侯武公雄心勃勃,於前677年,率軍消滅郇國置縣,《左傳•桓公十三年》載:「晉曲沃滅荀,以其地賜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荀叔就是荀息,荀息足智多謀,曾輔佐晉獻給假道滅虢,晉獻公臨終前,任命荀息為相國,荀息以股肱之力輔佐新君繼位,誓死實踐自己的諾言,留下了千古英名。其後裔遂以國名郇為姓,稱為郇氏。郇與荀通假。荀息裔孫荀況(前313—前238),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辭賦之祖,代表作《荀子》。其後代又分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其地屬魏。如今,不少人士稱臨猗縣為「古郇大地」。 耿國 古耿國,今河津市一帶,是商代建立的一個羸姓侯國,在歷史上曾創造發展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周朝建立後滅掉了耿國,封王族中人於耿,建立耿國。 《左傳•閔公元年》載:「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大子申生子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以滅耿、滅霍、滅魏,還,為大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晉侯當是晉候獻公,獻公十六年(前661),晉獻公雄心勃勃,率軍向西擴張,吞併了耿國,原來的耿國賜予趙夙大夫為領地。 從殷商時期的祖丙立國到春秋時期耿國末代國君太乙的棄國歸隱,古耿國共經歷了商、周、春秋三個時期,先後共25代32位君侯,時間長達700餘年。這與耿氏族人保存的《先祖君侯譜》中「君侯三十二,國運七百長」的記載是相符的。今河津市當是耿氏後裔的根祖之地。至今,河津市城區東南10公里的王村保存著古耿國遺址。 魏國 古魏國位於現芮城縣一帶,為西周早期周武王分封給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諸侯國,曰畢國,畢國在西周末期亡於西戎,其後裔淪為平民。畢萬系畢公高的後代,他在春秋初期投奔晉獻公,受到重用,晉升為大夫。公元前661年,晉獻公率畢萬滅魏國,並把魏地封給畢萬。據《史記•魏世家》載:「晉大夫畢萬以軍功受封於魏,卜偃為其占卜曰:『畢萬之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開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眾。』」此段話的意思是,畢萬封有魏地是大吉之兆。「萬」是盈足之數,「魏」同「巍」,有高大雄偉之意,得此封賞,符合天意。天子擁有兆民,諸侯管轄萬民,以畢萬之福大命大,必定會越來越興旺發達。公元前636年,畢萬之孫魏犨追隨公子重耳出亡有功,晉文公即位後,令魏犨承襲魏氏的封爵,列為大夫。 公元前453年,魏桓子與趙襄子、韓康子「三家分晉」,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魏文侯是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其版圖擴張到今山西西南部的河東地區、東南部的上黨地區及河南省的北、中部地區,後逐漸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為秦國所滅。 東山皋落氏 東山皋落氏位於現垣曲縣皋落鎮一帶,為春秋時期赤狄之別種,皋落乃其氏族聚居地。《水經注•河水》載:「河水東過平陰縣北,清水從西北來注之。清水東流逕皋落城北,服虔曰:『赤狄之都也……』」赤狄因受晉國壓迫,曾東下太行「伐邢、滅衛」,被晉國視為眼中釘。晉獻公十七年(前660)冬,晉獻公為了鞏固邊疆,聽信驪姬進言,「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見《左傳•閔公元年》)有關史書記載,晉軍伐東山「勝敵而返」,說明東山皋落氏當時受到晉軍打擊,但並未被消滅,可能受到這次重創後即往東北遷,有史料稱,東山皋落氏輾轉到今昔陽縣境。《春秋輿圖》載:「東山皋落氏國在昔陽縣西北六十里。」即今昔陽縣古城西北25公里皋落鎮。今垣曲縣東南方有皋落鄉。 虞國 古虞國位於今山西省南部夏縣和平陸北一帶。為周初武王所封姬姓諸侯國,始封君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仲雍的曾孫虞仲。 晉獻公十九年(前658年),晉獻公誅討虢國,派遣荀息帶著屈地產的名馬去向虞國借路,虞國國君貪圖寶物借路於晉國,晉國出兵攻伐虢國,奪取虢國的下陽而返。3年後,晉獻公故計重演,向虞國借路去攻伐虢國。虞國的大夫宮之奇勸諫虞國國君說:「虞國同虢國,就好比嘴唇與牙齒,嘴唇沒了牙齒就會受凍。若借路給晉國,他們將會趁機滅亡虞國。」虞公聽不進去宮之奇的勸告,允許晉國借路。晉軍滅掉虢國返回時,乘勢偷襲滅掉虞國。人們熟知的「假道滅虢」、「唇齒相依」、「唇亡齒寒」、「輔車相依」的成語就源此故事。 虢國 古虢國位於平陸縣一帶,是西周初年所封的姬姓諸侯國,虢叔封為西虢國(今陝西寶雞市東)國君,虢仲封為東虢國(今河南鄭州西汜水鎮)國君。公元前767年,東虢國被鄭國所滅,其後裔虢序被周平王封於夏陽(今山西平陸縣),號北虢國。 春秋早期,虢國實力強大,曾數次干預晉國內政,晉獻公心懷芥蒂,思謀報復。便在執政後的十九年(前658),出兵征伐虢國。《史記•晉世家》載:「十九年,獻公曰:『始吾先君主莊伯、武公之誅晉亂,而虢常肋晉伐我,又匿晉亡公子,果為亂。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