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04 基督教教义 第四课 教义与中国教会(三)基督徒聚会所(小群教会) 良友圣经学院本科课程 共三十课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第四课 教义与中国教会(三) 基督徒聚会所(小群教会) ㇐、引言 1. 1920 年代是近代中国教会的兴盛时期。由于当 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把教会与西方帝国主义拉 上关系,引发教会的本土化运动。由西方差会管 辖的教会多成立华人联会,宗派教会也多冠以 “中华”两字,例:中华基督教会、中华圣公 会。 2. 与此同时,脱离西方差会的教会纷纷建立,当中 耶稣家庭和真耶稣教会便是具代表性的本土基督 教宗派。从中可以看到前人在信仰中的努力,以 及在实践圣经信仰上的偏差。比起这两者,有一 宗派对中国教会的教义影响更深,就是基督徒聚 会所(小群教会)。第二课提到的呼喊派异端, 也可追源至小群教会。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整 个信仰体系的教义层面,小群教会存在着更多值 得留意的问题。 二、创始人 1. 倪柝声(1903-1972)创办了基督徒聚会处,也 称地方教会。7 该会首先于 1922 年在福州成 立。抗战时期,全国有 200 多聚会处; 1957 年,增至 700 多,信徒达 7 万多人。 2. 倪柝声也是我国著名的神学家,创办多种期刊, 出版具影响力的著作达数十种。台湾福音书房出 版的《倪柝声全集》,达 62 册之多。邢福增教 授说:“我们可以不同意倪柝声的神学观点,但 是却无法否认他在中国神学界的代表地位与深远 影响。”8 3. 倪柝声原名倪述祖,祖父为牧师,祖籍福建福 州,生于广东汕头,6 岁回祖居地。17 岁由余慈 度带领归主,蒙恩得救。1925 年(22 岁),改 名柝声,英文采用“守望者”(Watchman)。一 般 相信 ,此名 是受宾路 易( J. Penn-Lewis, 1861-1927)师母的影响。影响倪柝声的两个外 国传道人为英国传教士和受恩(M. E. Barber, 1869-1930)女士及宾路易师母。他從前者得到 属灵上极大的帮助;后者是内里生命派,一种神 秘灵修神学的代表人物。 7 参 维 基 百 科 , “ 倪 柝 声 ” 之 介 绍 。 https://zh.wiki pedia.org/wiki/倪柝声 。 8 邢福增:《反帝‧爱国‧属灵人:倪柝声与基督徒聚会处 研究》(香港:中国宗教文化研究,2005 年),页 2。 良友圣经学院《基督教教义》 8 4. 倪柝声生平中,有 3 件至为关键的大事,9 但由 于他在中国教会的影响力和被尊崇的程度,所以 不容易披露。3 件极富争议的事件是:30 年代的 婚姻风波、40 年代的退职风波和 50 年代的三自 风波。由于倪柝声离世至今只是短短数十年,实 在不宜把他作为历史个案去反省其中的教训。但 基督徒聚会所作为重要的中国本土教派,却有需 要去认识一下他们的信仰特色。 三、教派发展 1. 1949 年,由于国共内战激烈,倪柝声把山东烟 台的负责人李常受调往台湾,开始了其后 50 年 聚会所的另一阶段发展。10 李常受有组织的恩 赐,在 15 年间,使聚会所在台湾由零发展至 4 万多人。然而,由于李常受心胸狭窄,独裁专 权,自 60 年代末期开始,一连串的分裂,导致 许多主要同工(例:美国的江守道、王国显,香 港的陈则信,台湾的林三纲、邵遵澜等)纷纷脱 离李常受的组织,使聚会所在台湾的发展大受影 响。70 年代开始,李常受转往美国发展,颇有 成效,因此美国的聚会所有许多西方人士参加。 2. 1986 年开始,他们不再自称“聚会所”或“小 群”,而改称“召会”。90 年代,李常受在加 州会所举办的特会中,领导会众呼喊“我是 神”,引起许多人的批评。李常受晚年的许多言 行,争议性很大。 四、教义特色 A. 教会论 这是聚会所最独特和争议性最大的一点。他们不但 坚持“一地一教会”的原则,而且攻击宗派教会 (称为“公会”)。结果,聚会所自己成为最大的 宗派之一。他们认为凡不属聚会所的教会,都是不 属灵的。这是造成聚会所与其他教会冲突的所在。 1. 教会是以地方为单位,彼此之间是独立的关系, 不必向总会负责,也不能有宗派的存在。 2. “使徒”有他的意义、身分和地位,应该过“信 心生活”,不接受任何定期、定额的“薪水”。 倪柝声曾打发 128 位“使徒”,往各地全时间传 道。 3. 教会的责任乃在各地方教会的信徒身上。“使 徒”不应在某地方教会掌权,应交由信徒中的长 老来治理。 9 同上,页 4。 10 下载自 http://www.emethchapel.org/mp3/Sunday... cults/cults_2005_12_04.pdf (下载日期:2011/10/28)。 4. 对贫困信徒的照顾,是全体信徒的责任,不是教 会的责任。教会不应办理救济工作。 B. 人论(属灵观) 1. 《属灵人》及《人的破碎与灵的出来》是倪柝声 的代表作,也代表聚会所的属灵观。基本上,他 们承续英国弟兄会的观点,强调“灵魂体”的人 性三分法。但是,由于过分简化地看待人的诸般 问题,导致信徒生活上里外不一的现象。 2. 聚会所有强烈的“反智”倾向,排斥任何用理智 思考信仰的途径。李常受后来提倡的“祷读”运 动,就是一种明显的迹象。 C. 解经法 聚会所偏向“灵意解经”的方法,倪柝声本人的解 经大部份都是如此。这不但影响聚会所,也影响所 有的中国教会,直到如今。灵意解经的危险,就是 容易走到私意解经的地步。今天所有的异端,无不 采用灵意解经的方法。 D. 基督论 李常受的基督论引起许多争议,因为他常常有一些 引起误解的“怪论”。例:道成肉身的“生神熟 神”论,圣餐的“主小我大”论,“圣子就是圣 父”论,“我就是神、神就是我”论等。因此,有 人认为李常受是受新纪元运动影响的泛神论者。其 实,有许多时候是因为他语焉不详,又常创造一些 新词汇而造成误解。李常受也可能想走出西方神学 的框架,别树一帜,因此才出现许多令人侧目的 “新理论”。 五、标新立异 自 1950 年代开始,直到李常受 1997 年过世为止, 他领导聚会所将近 50 年。他极擅长组织群众,也 很会推陈出新。他推展了一些别具特色的方法。 A. 祷读 李 常 受 所 推 动 的 以 圣 经 的 话 来 祷 告 ( 即 “ 祷 读”),其实就是中古世纪天主教修道院所用的个 人灵修方式。但是李常受将之推广为会众集体的灵 修方式。这是他推陈出新的创意。 B. 呼喊主名 李常受强调信徒呼喊主名会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 果。因此,聚会所的弟兄姊妹无论见面、聚会中, 都会说“噢!主!哈利路亚!阿们!”特别在聚会 中,更是此起彼落,有时声势惊人。但是倪柝声本 良友圣经学院《基督教教义》 9 人却极反对在聚会中呼喊,认为会操纵群众心理, 造成歇斯底里的现象。 六、近年的发展 A. 聚会所的分裂 李常受的领导作风是备受争议的,使他众叛亲离。 在台湾,1950–1965 年的 15 年间,聚会所迅速发 展到 40,000 人,成为台湾第二大教派。但是随着 一连串的分裂,人数锐减。离开李常受的领导人 物,包括倪柝声时代大多数的同工,例:菲律宾的 缪绍训、新加坡的陆忠信、美国的江守道和王国 显、香港的陈则信等。还有少壮派的核心同工林三 纲、邵遵澜、史伯诚、何广明等。离散的信徒中, 有许多人进入了像新约教会等的极端教派。 B. 内地“呼喊派”的形成 1970 年代末期,海外聚会所的弟兄姊妹回国探亲, 把李常受所推动的“祷读”及“呼喊主名”等聚会 方式引入内地,因此内地称之为“呼喊派”。后 来,甚至有人传出要靠“常受主”才能得救的说 法,但是未必是来自聚会所正规的教导。不过,李 常受虽然知情,却不肯出面积极纠正,也是令人扼 腕的。呼喊派在中国曾引起不少纷争,许多异端创 始人都是出自呼喊派的。 C. 海外“召会”的发展 1970 年代,李常受开始往海外发展。当时美国正是 新兴宗教蓬勃发展的时候,因此成果斐然。目前, 美国的聚会所往往是中、美信徒聚集一堂的状况。 聚会所自称在全球有 2,400 个会堂,其中 600 多个 在台湾,其他在海外。无可否认,聚会所可能是华 人所创立的教派中,在非华人环境中宣教成果最好 的一个。 七、如何面对聚会所? 1. 聚会所应该被视为“极端”教派,但非“异端” 团体。 2. 应该把倪柝声和李常受的神学路线区分来看。 3. 对聚会所的信徒,应该予以尊重和接纳。但是如 果有机会,应该和他们有敞开的交通。 4. 如果有人对聚会所感到好奇,应该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