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對不起~因果不是偶然!一切的發生原來都是我造成的?尊重原因讓我們生活更美好 一起加油!《無量壽經》:德遵普賢第二(十)|陳麒文講師|轉念|道德經|六祖|修行|修心|冥想|佛經|金剛經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德尊普賢第二 普賢十大願的深度解析 - 《無量壽經》|陳麒文講師 深入了解並探討經典如何結合日常生活和修行。 請轉法輪善知識, 佛即覺者無礙心, 住不退轉無量壽, 世出世間法自在。 我法如是,作如是說。 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世間自在王佛。 法中王,最高勝 恆沙如來同共證, 我今解此如意珠, 信受之者皆相應。 三身四智體中圓, 輪迴六道應化身, 體悟覺知如幻夢, 空有不著自在心。 時間軸 00:00 片頭精華 03:00 課程開始 請佛住世 14:50 我法如是作如是說 18:05 因果 身心不配合 23:40 法門: 不抱怨手環 33:12 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48:40 健康極端的比喻 01:00:51 法門:念佛法門 念佛無非念自心 ☆德遵普賢第二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德遵普賢第二→第二品經文,說明這些大菩薩們的德行,都是遵守、依照普賢菩薩的十大修行綱領,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並以導歸極樂為目的。→遵者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誠則明矣!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先舉出十六位菩薩全是在家居士,十六是表法,代表圓滿無盡;賢護是佛在世時之弟子,其他十五人均由他方世界而來,代表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都講這一部經。→正士即在家菩薩。→賢護者,自護賢德,復護眾生。→如來善護念諸菩薩。→護什麼念?就是內心清淨的那一念。 ※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菩薩名號也是表法,佛菩薩沒有名號,非自己建立,因眾生需要而建立。→佛現一切名,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名。→善思惟:思想見解都是純善的,代表修持此經的人會具有正確的思想見解,與阿彌陀佛相應。→慧辯才:有智慧能自受用,有口才能令他受用,能把此經教理說得明明白白,讓一切眾生破疑生信。→時時善思惟,事事慧辯才。 ※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觀無住:觀察這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能對一切法,心不執著不留戀,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神通華:表靈活應用,善巧方便,能力神奇,一切通達無礙。 ※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光英:光明英發,光明是智慧,英發是發揮。寶幢:「幢」表宣揚佛法,「寶幢」表宣揚最殊勝的佛法。智上:無上妙智,超出一切,智慧無上。 ※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寂根:「寂」是寂靜,「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寂靜是修行的根本,依此修行就能身心清淨。信慧:信心智慧,永斷疑網。願慧:深信發願,即得智慧。 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羅狀元醒世詩」 ※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香象:香象力大,表彌陀願力無邊,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寶英:表彌陀願海,能令凡夫,逕登不退,證入涅槃,是乃寶中之英。中住:安住中道,不落二邊。 不破不通一牢籠,看破想通亦牢寵;入得其中小牢籠,出得其外大牢籠,出入無礙無牢籠。 ※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制行:嚴持淨戒,制惡行善,念佛即是制行。解脫:解除煩惱,脫離六道十法界,得大自在。「而為上首」:表以上十六正士為會中無量無邊,在家菩薩中之上首。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與會的大眾,都以普賢菩薩為榜樣,學習他的修行十大綱領(十大願王),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如上十願,願願皆曰:「我此大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一者,禮敬諸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要以對佛之真誠敬意用於對人對事對物,敬人敬事敬物(無不敬)。 二者、稱讚如來→「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稱讚一切可稱讚的人事物,令眾生心生歡喜。 三者,廣修供養→供養布施能拔除煩惱,對治一切貪愛。→不捨不得,小捨小得,大捨大得(先捨後得)。 四者,懺悔業障→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五者,隨喜功德→見一切人事物,不起嫉妒輕慢之心;能隨緣心喜,盡心盡力幫助成全,功德無量。 六者,請轉法輪→行法如轉輪,法輪動但心不動;普遍介紹佛法與社會大眾,使人人均能離苦得樂。 七者,請佛住世→一門深入長期薰習→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 八者,常隨佛學→「常隨」是不間斷,佛不在世,依照大乘經典,正確理解,以佛為榜樣來修學。 九者,恆順眾生→眾生有迷有悟,迷多悟少,一定要隨順,不可勉強,如勉強會讓眾生與自己生煩惱。 十者,普皆回向→回向破執著,把所有一切所修福德回向眾生。不回向,功德有量;一回向,功德無量。 ※以上其中第十願「普皆回向」顯「普」。從初禮敬乃至第九願「恆順眾生」顯「賢」。故知十種大願,顯「普賢」義。「賢」則豎窮三際,「普」則圓攝無餘。→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