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解除人生的迷茫和痛苦,聽聽佛家怎麼說 | 易之道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佛經中苦有幾種?生活中又有哪八大苦?如何克服?如何認識自我?如何脫離生活的痛苦和愚昧,做自己的主人? 現代生活巨變,自身生活視角由於快節奏往往被限制和蒙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迷茫痛苦壓抑中,佛家從「苦」入手,用精鍊簡潔的日常修為闡釋精妙的佛法,把我們一點點帶入佛法的世界。 一般人聽到佛法,立馬就會有艱澀難懂之感,其實不是這樣的,真正的佛法闡述或學習會讓你猶如春風拂面,喜樂非常。不信的話就接着往下看。 一、認識苦 根據佛陀的開示,解脫是從認識苦開始的。四法印之一就是講諸漏皆苦,所有的東西都是苦的。 佛經把苦分為三種:苦苦,變苦,行苦。 苦苦是指一般人都認為的痛苦,比如切菜把手指割破了。 變苦指所有的快樂或者美好的事情都會最後變成痛苦,比如談戀愛是件美好的事情,但是隨着事情的發展,失戀了就會很痛苦。 行苦指人們生活在輪迴的慣性里的不圓滿和不穩定。身心受到業力的牽引,被種種痛苦和煩惱所束縛。 具體到生活中又分為八大苦,分別是生、老、病、死以及怨憎會、愛離別、求不得、不欲臨。 有人就問了,為什麼把事情都歸結為苦的呢,那喜樂呢,我明明就覺得有些事情很開心,很幸福呀。 其實喜樂和苦本來就是人的感受,如果我們認為這是苦的,那就是苦的,如果我們認為這是喜樂,那麼我們的感受就是喜樂,兩者就是因果關係,喜樂是苦的因,苦是喜樂的果。 有人又說了,佛教老是說苦是不是太悲觀了? 佛教認為,承認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是一種悲觀的想法,實則不然,很多人面對痛苦要麼是逃避,要麼是對抗,這樣就會把自己沉浸在這種種不平的情緒里,如果承認生活是苦的,我們就會把精力轉向尋找解決事情的方法。從這點看,佛教是非常積極的,有幫助的。 二、克服恐懼 佛陀說,產生痛苦的根源在於我們長期以來對自身和對外界根深蒂固的誤解,執幻為實。 萬事萬物皆因因緣而生滅,不具有固有性和恆常性,也就是無我和無常。 四法印之一就講諸行無常,所有的東西都會變化。而不具有自性的我們往往認為事情是不會變化的,一旦事情發生改變,我們就會痛苦和恐懼。 人們都是討厭無常的,因為無常總是在告訴我們,很多事情包括我們自己都是「無我」的,事物全都是因因緣而生滅。 人們往往認為是無常帶來的痛苦,實際上造成我們痛苦的是對無常的抗拒和恐懼。 如何克服我們的恐懼呢? 克服恐懼有兩種方法:一是熟悉無常,二是了解我們恐懼無常的原因。 經常的觀察自己和周圍就會發現無常時時刻刻都發生着,一旦了解無常的出現,我們就不再會為增長的體重和皺紋而痛苦,因為這些外在的變化我們已經把它們化為了內在的平和之氣。 三、 自律 佛教大師堪布說:修行其實並不是一種神秘的體驗或者某種超長的功能。 修行修養的是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的精神品質,也就是說要關注其他生命的福祉,調整自身的行為讓其他生命感覺到安適和喜樂。 所以說修行修養的關鍵在兩個方面,一是為其他人着想,二是為此採取的轉變行動。 要想為他人着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律,所以說自律是修行的第一步。 而自律的第一步就是覺察,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心念活動,不讓自己處在毫無意義的想像中。 自律的動機是為他人着想,不讓他人受苦,所以自律的目的也就是:不傷害。之後,可以對此採取相應的轉變行為。 四、人身難得 本人特別喜歡佛經上的一個比喻,這個比喻講「三千大千世界多的水裡生活着一隻盲龜,這隻盲龜每一百年浮上海面一次,海面上漂浮一隻有小孔的木鐸,浮上海面的盲龜恰好鑽進孔里的機會都要比我們投身為人的機會大」。 由此可見,我們投身為人的概率是小之又小的,生命的成就其實就是千萬個精子過獨木橋。 作為人,我們不用像惡鬼畜牲一樣時時活在痛苦愚痴之中,也不用像天人那樣沒有善惡念之分而失去療救人世的機會。 人類既有修行解脫的機會,也有獲得解脫的法門,所以我們更應該接觸和修行佛法,努力獲取個人解脫。 五、安樂 什麼是安樂?說到底安樂就是一種感受,痛苦消失就是快樂。放下執着就會安樂。 什麼是執着?產生痛苦的原因源於「我執」和「法執」,就是對自我和外物的執着。 怎樣才能放下?放下是指對已有的不執着,對沒有的不希求。 長期安住在負面情緒和自我小世界裏,我們的世界很難變得開闊,另外承認事物產生自然規律和痛苦的普遍性會更好的幫助我們放鬆下來。 佛家告訴我們,如果把快樂建立在對外求取上,就會像喝鹽水解渴一樣,得到的越多就越不滿足。 六、無分別心 無分別心是佛法上最被誤解的概念之一,因為我們所理解的無分別心是指不辨善惡和美醜。 佛法中講不分別是說:勝義諦法界本性,非伺察尋思之心所能了達,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只能證到,思維不到。 聖者菩薩在入根本慧定時,安住於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中,分別心不起;出定後,雖知一切顯現如夢如幻,依然謹慎地取捨因果、斷惡行善,精進積累,福慧資糧。 而我們普通人的不分別指:減少貪婪、嫉妒、嗔恨、欺騙等分別念。 而凡夫修行者修行的不分別指在禪修中的安住修和對保持空性的基本見解,在此基礎上達到聖者菩薩的不分別。 七、空性 不分別是要保持對空性的基本見解,那什麼是空性呢? 空性是一個比較玄的概念,因為有人理解為如果善是空,惡是空,「我」是空,所有的都是空,那麼是不是我可以隨心所欲,什麼都不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也可以什麼都不做,這樣到頭來什麼都沒用,都毫無意義和定住。其實這是對佛法空性的誤解,這個誤解會把我們帶入對佛法的邪執,這是萬萬要不得的。 正確看待空性 佛家講,空性是現象的本質屬性,現象是空性的表達。 世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因緣假合而成,沒有恆常性和固有性。但是往往大家都會陷入對「我」的執着,對物的執着。 比如說「我」,什麼是「我」,是「我」骨頭,「我」的血液還是「我」的思想?如果是骨頭,那麼當「我」截肢了,那到底還是不是「我」,如果我輸了別人的血,那還是不是「我」,思想,思想一直都在變,思想游來游去,那到底哪個東西是「我」。 佛家認為,「我」是建立在身心組合體上的一個概念,這些東西都是為緣而生,互為緣起,才構成了「我」。所以一旦懂得緣起,就會理解空性,就會了悟「我」。空性與緣起是不可分的。 結語:佛法並不是一種神秘的經驗,它只是給了我們理解生命和生活的一種方法,參透讀懂之後,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脫離生活的痛苦和愚昧,做自己的主人。 #易之道 #南懷瑾 佛學 視頻列表: ✅‣‣ https://bit.ly/2EbyYUE 奇聞趣事 視頻列表: ✅‣‣ https://bit.ly/3kopJj8 命理 視頻列表: ✅‣‣ https://bit.ly/2FBPBcl 佛教歌曲 視頻列表: ✅‣‣ https://bit.ly/2RyMP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