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精神疾病汙名化 開起社會對話可能性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近年來,國內發生多起精神病患殺人案件,在部分媒體的強化報導下,使得社會大眾誤認為精障病友,具有攻擊性行為。事實上,調查統計:精障者的暴力行為,遠低於一般民眾,但精障者的汙名化,從媒體和網路世界,延伸到現實生活發酵,使得各縣市推動精障者安置機構時,屢遭附近居民反對,成為「鄰避場所」。因此,精障者要能全面擺脫歧視枷鎖,還有一段路要走。今天的專題「我們與愛的距離」,一起來了解。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執秘 王今暐:「 媒體經常會用一種所謂,人魔 人神共憤,先為社會大眾做審判了。」 犯罪者一旦罹患精神疾病,媒體報導時,可能貼上「精障」標籤,和一般人劃清界線。 真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吳景欽:「 精障者的犯罪的比例,是比一般人低非常非常多,媒體就不斷地一直報導,讓大家的刻板印象,偏見就越來越加深。」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陳偉任:「 我們社會上常見的是,被正常人打,還是被精神疾病打,正常人打,你好像已經習慣了,但是只要一個精神病患,在社區裡面傷了人,好像你就會擴大說,這是危險的一個狀況。」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社工督導 謝佩玲:「擋起來,然後不讓我們進出,像在牆壁上都會貼說,這邊有產權爭議,禁止出入,懷疑說是不是,歧視身心障礙者。」 記者 張澤人:「當地居民長期反對,這個社區居住家園,延宕一年才啟用,我們走進家門一看,這個專為精障者打造的家園,環境其實相當地幽美。」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社工員 陳韻如 :「這些都是提供給,他們使用的。」 精障患者、白天在職場工作,晚上回到這個新家,生活打理、一切靠自己。 精神障礙者 阿芳:「很有家的感覺,很溫馨的氛圍,大家相處起來,好像姊妹。」 一般人包括記者自己在採訪前,都會對精障人士、有著刻板印象。 精障者、張小弟正在掃地,記者採訪時,不小心踏到紙屑,引起他的不滿。 張小弟多次握拳和瞪視,發出低鳴聲音,這些舉動、讓我們有些疑慮,只好求助社工師。 精神障礙者 張小弟:「他們就踩到,我掃的地方,然後我就很生氣,我不知道,我沒有很可怕。」 溝通後,精障者眼中的我們,和我們眼中的精障者,其實雙方都不可怕,只是思維上的差距而已。 精神障礙者 張小弟:「會,會喔 ,沒關係。」 張小弟重拾掃把,開開心心地去掃地。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孫媽媽工作坊主任 葉千嫆:「了解他們真正的,想法的結構,能夠同理,跟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事情,處理事情起來,就會不太一樣。」 給精障者、一個發言澄清的機會,這是國內媒體報導時,可能疏漏的地方。 衛星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 詹怡宜:「對於身心障礙者的,負面新聞的處理,我們在綱要,當中有特別提到,一定要在精神衛生法的範圍內,我們有一個揭露,不得歧視這樣子的概念。」 2008年、國內「精神衛生法」實施後,媒體不可逾越這個法條,新聞報導也不能用「歧視」和「標籤化」的言語,也不得影射精神疾病的危險性,造成觀眾的誤解。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 周煌智:「 絕大部分的精神病友,他其實是沒有傷害性,他只是因為受幻聽,妄想的影響,行為會有一些怪異,就被視為異常,對他們來講,是不公平的。」 「異常」眼光,是我們套在精神病患身上的枷鎖,採訪這天,這名精障人士、主動向前,致贈彩繪作品。 善意出發,他和記者、有了話題,成為朋友。 中山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 賴德仁:「大家對於精神病人的,那種同理 跟尊重 跟友善,我覺得在改善之中,其實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我覺得台灣媒體文化 ,正在改善之中。」 採訪撰稿:張澤人 攝影剪輯:楊俊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