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 -- 請你大發慈悲心 -- 美佛寺性仁法師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慈悲有三緣,聽性仁法師母親節裡話慈悲。 2018.05.05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慈悲有三種,就是為甚麼我們講經常講慈悲慈悲。其實慈跟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就是從佛法的字義上來講,慈就是給眾生快樂;悲就是拔除眾生的痛苦。你看一個是給快樂,一個是拔除痛苦,這個是慈悲的概念。所以佛法裡面講到慈悲,有三種。第一種是眾生緣慈。甚麼叫眾生緣慈呢?就是我們心去緣那些受苦受難的眾生。然後發起這麼一種大慈悲心,想要救度那些眾生。這個叫小悲。你看這個小悲,為甚麼叫小悲呢?因為這個只是內心的一種慈善之心,就像一般的慈善家。所以慈善家,哪怕他做再多的慈善,他終究是在三界六道當中。因為他所發的慈悲心,就是叫眾生緣慈。第一種慈悲心。這種慈悲心它是處於一種偏有的狀態。是因為凡夫有情眾生,然後生起這麼一種慈悲心。就是看到眾生受苦受難,然後執著有這麼一個眾生我們可以去度。然後內心生起一種憐憫之心,去同情眾生。你看這種慈悲心,它是有我執有我愛,也有我見的。你看凡夫眾生的慈悲,這個是一般的凡夫眾生的慈悲,大多數的凡夫眾生的慈悲。這個是一種有限量的慈悲,或者說它的慈悲是有一個特定的對象。比如,你看一般凡夫眾生,他要發慈悲心,他不是誰都發慈悲心。他可能是遇到自己的父母,比如是親戚朋友,比如是同參道友。就是說我們遇到很多困難的時候,病痛的時候,我們同修有時候,會生起一種,就是要拔濟眾生痛苦的這麼一種慈悲。就是我們,當我們看到人家的病痛,我們如同,就是感同身受。然後自然而然去做一些事情,無條件地去做出一些犧牲也好、奉獻也好,去關懷人家、去照顧人家,或者是去布施人家,花時間去幫忙人家也好。這個慈悲,它是有對象的,並且是有我執有我見的。你看如果遇到不是自己的親人,遇到不是自己的親戚朋友,如果不是自己的同參道友,發生那些災難的時候,那大多數人都是無動於衷的,不會生起這麼一種慈悲的同情。因為他不能平等地對待一切凡夫眾生。所以呢,這種沒有學佛的人所謂的一些慈善,他們所謂的慈悲,這個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這個不是真正的慈悲,這個是慈悲的第一種範疇,這個叫眾生緣慈。就是看到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家人,然後受苦受難,然後自己發心去幫忙他。但是這個都是建立在,就是我執我愛的基礎上。因為他跟我有關,他是我的親人,他是我的朋友,所以我不能不去管。所以這種慈悲是限制的,有限制的,並且是有對象性的。所以這種不是真正的慈悲,這個叫生緣慈。第二種叫法緣,【法緣,是中悲】。第二種慈悲叫法緣慈。法緣慈是中等的慈悲。這裡為甚麼說法緣慈是中等的慈悲呢?因為一般人,當我們去行法緣慈的時候,我們多多少少我們一般都是學佛的人,大多數都是學佛的人。比如我們知道眾生遭受種種的惡報,然後感得無量無邊的痛苦。這些痛苦的原因,那是因為眾生有種種的我執,有種種的無明,有種種的煩惱。然後在三界六道當中輪迴,痛苦不已。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佛弟子,我們要拔眾生的痛苦,要救眾生出三界六道輪迴。那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會去說法去教化眾生。勸導別人念佛也好,跟人家講因果的道理也好,勸導人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好。跟人家去解釋佛法,讓他們真正瞭解,就是一切法本來是空的,我們的身體是五蘊四大和合而成的。教導眾生怎麼樣破除我執,然後把佛法作為一個結緣的對象,然後內心所生起的這種慈悲心稱為中悲。因為是,它是用佛法來布施,廣結善緣,然後來教化眾生,能夠讓眾生能夠離苦得樂,最後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看這個是法緣慈。因為它已經用佛法勸導人家,然後出離三界六道的痛苦。所以這個是在生緣慈的基礎上,已經升級了。你看生緣慈,它是一般世間的慈善家,它沒有佛法,它是世間法。但是這個法緣慈,它雖然是有佛法,但是這個法緣慈,它是比較偏向於空的。你看那個生緣慈是偏向於有,對吧。你看像一般的慈善家,他們那麼執著去做慈善,他是,就是要幫忙一切眾生。然後這個法緣慈,我們跟人家布施佛法,教導人家懂得要破除我執,然後最後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好,以那種佛法的布施,這種一種慈悲心,這個只是稱為一種是中悲。為甚麼稱為一種中悲呢?因為它還沒有達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我們看第三種,第三種叫無緣。大家看到沒有,到第四行。【三者無緣,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你看第一種是三界六道的一般的慈善。第二種是法緣慈,是二乘人的那種慈悲。這個是大乘人的那種出世的解脫法。所以你看無緣慈是大慈悲, 因為大慈悲能夠讓眾生能夠出世。這個才是稱為出世間的大善法。我簡單跟同修解釋一下甚麼叫無緣慈。你看知道眾生的苦都是因緣所生法,這個苦本身是沒有實性的。然後我們去度一切眾生,發心去度一切眾生,但是度盡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就是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因為你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你度盡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就是你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你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也沒有壽者相。就是你一點都不執著。這個是佛菩薩所有,所以名為大悲。所以只有大悲才是真正的出世法,才是真正的出世的善根。所以呢,這種無緣慈,可以說只有佛菩薩才獨有,不共二乘。更不用說一般的世間人,他們的那種所做的那種慈善。所以呢,諸佛心中,不著有為,也不著無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看他不著過去、不著現在,也不著未來。就是因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度盡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就是因為內心充滿了大慈悲心、憐憫心。就是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然後利用種種的善巧方便去廣度眾生,讓一切眾生證入諸法的實相。然後最後,最重要的是,所有的眾生都證入了一切諸法的實相,而沒有一個眾生可度。你看這個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度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你看這個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看現在母親節快要到了。我把這一個三種的慈悲,就是用母親節的,來做一個譬喻。你看生緣慈,甚麼叫生緣慈,就是我們同修。不用拿我們同修來比喻,就是世間上一般的人。你看作為兒女我們都會給母親提供種種的衣食住行,讓她無憂無慮,然後照顧得非常非常周到,見不得母親受半點的苦,半點的委屈。這個是生緣慈。法緣慈就是在照顧母親的同時,讓她吃住沒有任何的擔心,讓她安度晚年的同時,還以佛法的那種善巧方便來教導母親。就是一般老人家,老來的時候非常非常孤獨,害怕死亡,整天憂心忡忡。你看沒有學佛的人,我經常跟我們同修講,一般沒有學佛的人,那老人家晚年對他們來說是最殘忍的。他們都是每天都是在恐懼當中度過。大家,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我見過很多的老人家,學佛跟沒有學佛完全就不一樣。你看我們學佛的人,我們心裡面知道有一個目標。我們知道我們走了時候要去哪裡。但是一般沒有學佛的人,哪怕你權力很大,家裡面財產萬貫,但是到老了時候,老人家那種面對那種死亡的那種恐懼那種擔心,那個不是你飲食方面你照顧方面可以照顧好的。所以這裡講法緣慈,就是在飲食衣食方面,就是說行住坐臥照顧的同時,就是還要帶領母親皈依三寶,讓她學佛,讓她開始念佛。讓她真正知道這個三界是牢獄,生死是冤家,然後真正開始念佛求往生。讓她晚年沒有任何的掛礙,沒有任何的擔心,就是以佛法來跟母親廣結善緣。這個是法緣慈。然後這個法緣慈為甚麼它是不圓滿的?因為它這個法緣慈,它是只是針對自己的母親,或者是自己特別熟的或者同參道友的母親,它沒有發展到無緣慈。所謂的無緣慈就是,看到天下世間,全天下所有的母親受苦,所有的老人家。學佛的不用說,尤其是不學佛的,那種晚年那種寂寞那種恐懼那種孤獨, 不可以用簡單的言語來描述。所以作為一個無緣大慈大悲的這麼一個人,他不僅僅是發心要度他的母親,他看到全天下的母親,所有的母親,尤其是那些不學佛的母親,都是在煎熬當中,在痛苦當中。所以呢,他發心不僅僅要拯救自己的母親,而且要拯救全天下所有的一切的母親。這個就像菩薩戒裡面所說的,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這個無緣慈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它的對象是不因為你是我的親人,你是我的母親,所以我要拯救你。這個是他的慈悲是平等的,沒有任何差別的。所以呢,他在度盡世間所有的一切母親的同時,然後他內心不生起執著。度一切母親,而無一母親可度。你看從這三等發心來說,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你看第一種,如果是從佛法的角度來說的話,我們經常講,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我們佛弟子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如果是從報恩的角度來說,第一種生緣慈它是屬於一種下等的報恩。它是只給父母親提供衣食,提供住行,然後提供照顧,讓母親穩度晚年。這個是一種下等的報恩。然後法緣慈,它是在物質的基礎上,然後再給父母親提供一些精神的食糧。讓他皈依三寶,讓他開始學佛。然後臨命終時能夠生起正念,然後走的時候沒有任何的恐怖。身是清淨的,對吧,心是穩定的,沒有任何的掛礙。這個是法緣慈,這個是中等的報恩。然後上等的報恩就是無緣慈,不僅僅要度自己的母親,全天下所有的一切的母親,一切女人是我母,所有的女人都是我的母親。所以我不僅僅要發心度自己的母親,我還要發心把全天下所有的母親,要自己要發大心,然後要拯救她們。你看這個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你看這種從報恩的角度來說,無緣慈為甚麼是最上等的報恩。因為這個無緣慈,因為它的對象是平等的。平等是菩提道,因為它是有發心,有大慈大悲。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