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上乘、中乘、下乘:道的三重境界揭秘 | 奧修 | 道德經解讀 | 上士聞道 | 老紫智慧 | 內在覺醒 | 真理追求 | 精神成長 | 人類分類 | 內心平靜 | 古代哲學 | 自我探索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在《道德經》中,老子有一句經典名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很多人把這句話解讀為「上乘、中乘、下乘」三種人面對「道」或「真理」時的不同反應。我想用更貼近現代生活的描述,帶你了解這三類人的特質,並一起思考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 首先,先來聊聊「道」究竟是什麼。很多人聽到「道」這個詞,可能會聯想到宗教、神秘學或很抽象的觀念。但在老子的語境裡,「道」更像是宇宙運行的根本規律,也是生命的深層脈動。它並不限定於某種宗教,也不一定要用特定的概念去框住。你可以把它想成超越表面現象的最高真理,只需要抱持敞開的心去感受。我們或許在日常生活里都有過這樣的瞬間——突然感覺到天地萬物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連結,或者在某個特別的時刻體會到跟世界融為一體的靜謐與通透。那種感覺,很可能就是「道」的呼喚。 接下來,我們談談「上乘的人」是怎樣的。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這一類人通常天生對真理有一種敏銳度,或者他們曾經歷過重大事件,突然激發出強烈的覺醒。一旦接觸到與道相關的信息,就像被電流擊中,馬上全情投入。他們往往還會十分勤奮地修煉或探索,因為就算有天賦,也需要腳踏實地去鞏固。就像一位天賦極高的音樂家,起初仍要花大量時間練習技巧,直到某天真正領悟時,才發現所有的技巧都能被放下,回歸到最自然的表達。擁有「上乘」特質的人,常常還會遭遇周圍的誤解或嘲笑,因為他們看起來太專注或太「反常」。歷史上很多先知或偉大的靈性導師,都曾因為過於貼近真理,而被主流視為「異類」或「瘋子」。如果你留心身邊某些人,他們在藝術、冥想、修行或其他領域展現出異常堅定的熱情,也許就是「上乘」的特質在顯現。舉個小例子:有人自小就對繪畫着迷,看到大師的畫作會激動得發抖,無論家人反對或他人不解,他還是背着畫布四處寫生,最終成就了個人的創作之路。還有些人在第一次打坐時,就驚覺內在能如此平靜,於是堅持每天打坐,哪怕只有十分鐘,也毫不動搖。 再說說「中乘的人」。老子形容他們是「若存若亡」,也就是有點相信,又有點不確定。這類人在現代社會裡非常多,他們對修行或探索真理不是完全排斥,也覺得有道理,卻總被現實牽絆或被各種藉口耽誤。比如,有人讀過不少心靈書籍,看過許多相關課程,心裡也認同這些東西,但真正要開始實踐時,總擔心工作太忙,或害怕上當受騙,或覺得周圍的人會不會嘲笑自己。結果就一直停在「理論懂了,可就是沒去做」的狀態。如果你發現自己偶爾會心嚮往之,卻又遲遲不邁出腳步,也不要灰心,因為意識層次是會流動的。有人在日常瑣事中感到焦躁不安,某天突然在大自然里走了一圈,體會到出乎意料的寧靜,於是開始每天抽點時間冥想;有人看到身邊朋友透過打坐變得身心愉悅,也好奇地試着跟着做,於是慢慢更深入地探索。很多時候,只要願意跨出一小步,就可能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就像有位上班族,平時抱怨壓力太大,後來答應朋友去參加一周一次的戶外瑜伽課,短短幾個星期,發現睡眠質量提高了,情緒也更穩定。這些都是中乘狀態往前跨越的真實例子。 然後,我們來看看「下乘的人」。老子說:「下士聞道,大而笑之。」這一類人通常對任何與真理或靈性相關的話題嗤之以鼻,覺得太玄乎、不實際,甚至會翻白眼說:「少來這一套,乾脆好好賺錢或享樂才是真理。」當他們聽到有人在做冥想或深層探索,就會立刻反駁:「別被洗腦了!」其實,他們也許並沒有真正花時間去了解,而是先用嘲笑來保護自己熟悉的世界觀。老子還提醒,如果沒有這種會嘲笑的人,也就不足以彰顯道的可貴。有些下乘者,後來在經歷了重大挫折、疾病或痛苦之後,開始重新審視人生,也才發現過去自己斷然否定的東西,其實可能暗藏了巨大的力量。當然,也有些人即使受了打擊,仍然不願意敞開心門,那就只能各自尊重。舉個例子,如果你跟一個對靈性毫無興趣的人分享自己最近打坐的心得,他可能立刻翻白眼,覺得這玩意兒完全沒用,甚至勸你「趕緊現實一點,別浪費時間」。但也可能在某天,當他遇到巨大難關時,才會想起你當初提過的一些方法,進而嘗試去打開另一扇門。 理解了這三種不同的狀態,我們也會發現:當一個社會裡,大多數人都還在猶豫不決或根本拒絕探索真理的時候,就需要更多的外在規章制度去維持秩序;而如果越來越多人可以真的踏上更深的自我覺知或修行之路,社會自然會向更寬容、更自由的方向發展。那要怎麼讓自己多靠近道呢?其實不一定要做什麼宏大的事情。每天給自己五分鐘安靜坐下來,觀察呼吸或身體感受,就能慢慢培養覺察力。也要記得別讓自己被過多的理論淹沒。很多人買了好幾十本心靈書,卻從來沒有真正實踐過一句話;還不如先做一點點簡單的嘗試,比如一邊吃飯一邊留意食物的味道,暫時放下手機,用心品嘗當下。若發現身邊有人對這類事情完全排斥,也別急着批判或跟他爭吵。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讓自己更平和、更覺知上。當你整個人更快樂、更穩定,也許反而會引發他們的好奇——為什麼你能活得這麼自在?那時,也許他們才會願意敞開一點來傾聽。 說到底,老子的「上乘、中乘、下乘」並不是絕對的貼標籤。在不同的領域或不同的階段,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體現出不同的反應。有時你對某些事物極度投入,顯得近乎上乘;但對另一些事物,可能又懶得多想,甚至會覺得無聊或荒唐。關鍵在於,你是否意識到自己在哪個狀態,又願不願意讓自己多靠近一點真理。真正的轉變,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從每天一點點的嘗試開始。甚至只是一句內心的提醒:我想要多一點平靜,多一點連結。只要願意敞開,慢慢地,你會發現道從未離開,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 非常感謝你願意聽我分享這些內容,希望這番討論能為你帶來一些啟發,或者點燃你心中對真理、對生命奧秘的好奇。如果你願意,就從現在開始,每天留一點時間給自己靜一靜,或者更留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說不定會有更深的發現。祝願你在這條探索真理的路上,越來越自在,也越來越能感受到那股與萬物相連的和諧與安寧。祝福你有美好的一天,也期待未來再繼續交流更多有趣而有意義的話題。謝謝你的聆聽。 #道德经 #老紫智慧 #上士闻道 #真理追求 #内在觉醒 #精神成长 #古代哲学 #内心平静 #自我探索 #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