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讀書好TV第一百六十四集-- 本土文化民族誌 《讀書好》第八十四期「聲聲入耳」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大家好!又到「讀書好TV」時間。 上一集我介紹了免費雜誌《讀書好》的專題「人類學熱」,裏面提到人類學過往在社會學科中不甚起眼,再由於它的方法學提供很多有趣的紀錄和作品,出版後都為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現時很多作者都開始用民族誌、人類學的方式去進行研究,所以人類學已經由一門學科演變成方法學,影響了不少作者對歷史文化和本土社會的一些研究取向。 今期《讀書好》裏亦訪問了我的一位朋友趙式慶,之前我亦在雜誌中訪問過他,但當時他的最新作品仍未出版,今年7月,他跟《明周》合作,推出了《香港武林》一書。我覺得這書很精美,以香港的書籍設計、裝幀和出版質量來看,可算是首屈一指。這書頗厚,七百多頁,但要看完它絕對不難,雖然很多讀者也可能沒有習武,但這書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是香港首本以民族誌方式整理南方拳術的傳統、發展和技擊演示,趙式慶作了一件相當了不起的事,因為這些南方拳術會隨老一輩的拳師老去、過身而逐漸被遺忘,甚至消失,很需要有心人用時間和心機去整理。大家會因為電影而一窩蜂去追捧詠春、葉問、黃飛鴻等,但對於詠春在香港的傳播、發展,又有多少人願意以一種苦行僧的方式去整理,訪問老師傅做口述歷史,然後將之記錄下來呢?所以我覺得做此事的人其實很有誠意。這本書設計精美、質素好,我在這裏「瞓身」向大家推介。 或者你會說我對武術無興趣,你可以將它當是香港本土書去看待,其實武術文化在香港是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從中你可以看到傳統與現代在香港如何揉合,去演變出新的內容。很多人說香港是個商業城市,我們對傳統文化認知有限,需要重新接受國民教育,令我們更加認識中國,become more chinese,但其實這講法是錯的。我相信香港人保留的傳統隨時比內地更多,內地的那套叫「口號式的傳統」或賺取旅遊業收益的假古董、假建築、假歷史園區,都是將舊的拆掉再建,但究竟在重建的過程中,有多大的真實和尊重,大家心中有數。 香港表面上是一個商業城市,但正正因為商業城市沒有了官方的一套主導,不會限制發展,所以很多中國傳統來香港後,就開始被市場改造,就如趙式慶在書中提到,所謂「門派」,很多時是一個搵食的branding,老師傅才用一種新的稱呼,創立新門派,以區分自己和別的師傅,這是一種商業社會裏的競爭行為,亦正正是這種行為,令傳統開始出現變化,這就是香港對傳統文化的改造和適應力。如果我們今天口說香港回歸中國後要改變自己,這其實是一種想象的殖民心態,實際我們在英治時期的殖民日子裏,如果你有細心看人類學研究,你就會知道,香港保留豐富的華南傳統甚至比中國更多,包括農村的祭祀、祠堂組織、民間打醮,以及趙式慶這書中的香港武林。 如果大家相信本土文化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研究、保育,甚至發揚光大的話,我希望大家能看看這書,《香港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