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當科學來襲,中醫為什麼沒消失?ep2 氣化世界的崩毀:中醫、細菌、與現代中國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立即使用優惠碼 [SOCIOSTANDING] 購買 Saily 數據方案,即享 85 折獨家優惠!下載 Saily 應用程式或前往 https://saily.com/sociostanding -- EP1: • 當科學來襲,中醫為什麼沒消失?ep1「雜種醫」的史前史|雷祥麟《非驢非馬:... EP3: • 當科學來襲,中醫為什麼沒消失?ep3 「中醫科學化」:氣、細菌、與「辨證論治」 -- 非常感謝大家的等待和催更! 由於頻道還有一個公益性質的無償廣告等待置入,加上本集東北鼠疫的照片經測試會黃標,但那些照片對於訴說該段歷史不可或缺,難以撤換。最後我決定把原本 22 分鐘的下集再切為二(既可以放公益廣告,也留一部盈利),最後一集預計下週同一時間上架,非常抱歉,請大家見諒 QAQ -- 註1 (0:20):相較於內科,外科在中國儒醫眼中也被視為「末流之學」,情況一直要到日本侵華戰爭後才開始改變,詳見:皮國立,2020。〈戰爭的啟示:中國醫學外傷學科的知識轉型(1937-1949)〉。國史館館刊 63: 89-126。 註2 (0:31):1890 年代,上海格致書院(一所由李鴻章、傅蘭雅等中西官商合辦的新式學校,學生主要由舉人和貢生組成)出現過這樣的考題:「西方醫學是什麼時候出現的?誰開創的?請你分析中醫西醫的優劣」(泰西醫術,昉自何時?傳自何人?其治病諸法,各國有無異同?視中西醫理精粗優劣如何?試詳証之?)。影片中引述的文章就是李經邦的答案,它被收錄在《皇朝經世文》和《藝學叢考》中,顯見廣受當時士人肯定。 註3 (2:29):疫情的起源點在蒙古草原。1910 年 10 月 25 日,中俄邊境的土撥鼠毛皮交易重鎮滿洲里出現首例,原本透過跳蚤傳染的腺鼠疫(1896 年,台灣也才剛發生過腺鼠疫,約兩萬多人死亡),發展成飛沫傳染、致死率接近 100% 的肺鼠疫。鼠疫桿菌很快跟著返鄉過年的內地苦工進入中國東北。 註4 (2:35):以哈爾濱為例,城市人口 8 萬人,死亡 9 千人,死亡人口比重為 11.2%;哈爾濱附近的雙城城廂人口約為 3.4 萬,而死於鼠疫者為 4551 人,佔總人口的 13%。 註5 (4:15):從外科口罩出現到滿洲里鼠疫之間(1897-1910),口罩主要作為一種防止醫生護士的唾沫噴到病人傷口的單向的抗菌裝置(許多篤信細菌病原論的醫生並不相信口罩這麼粗糙的裝置能過濾細菌、達到「雙向」保護)。那口罩是什麼時候開始應用於傳染病的場景呢?St. Andrews 大學的醫學人類學者 Christos Lynteris 認為,雖然不少學者把這個歷史時刻定位在滿洲里鼠疫(1910-11),但在此之前,比如 1900 年的大阪鼠疫,日本醫生就已經開始配戴口罩;歐洲著名的「喙形面罩」(beak mask)則是更早期用於傳染病的口罩,雖然那不是出於對細菌的認識,而是為了防止「瘴癘之氣」(miasma)。對 Lynteris來說,定義「第一個發明的防疫口罩」很難,他認為伍連德在東北鼠疫中做到的,並不是首次發明防疫口罩,而是成功的將「戴口罩」變成是全球遵行的防疫標準作業。詳見:Lynteris, Christos, Tomohisa Sumida, and Meng Zhang. 26 Apr. 2021. The History of Plague Masks in East Asi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 The Mask Arrayed. 註6 (10:03):另外,余巖也認為「中醫能治病」有一部分是俗民錯覺,來自安慰劑效應或免疫自癒。 註7 (10:07):張哲嘉(2017)告訴我們:「十五世紀之後一個明顯的社會現象是科舉考試的競爭益發激烈,鄉試通過的比例從原來的 10% 上下陡降到 5% 甚至於 2%。社會出現了眾多長年淹 留舉業卻難以取得更高功名的讀書人,『棄儒業醫』就成為很多人的轉業選擇」。 註8 (10:55):根據李建祥提供的史料,軍閥時期北京德國醫院單次診金(不含藥費)是 6 元,而 1923 年北京近郊農戶平均年收入約 93 元(即平均月收約 7.7 元)。 註9 (11:11):比如顧實在 1928 年的《醫界春秋》中就說:「中醫學校者,學至於為中醫而止,自由營業,南面王不以易也,是固無學可升,豈有嵌入學校系統之必要哉?」 -- 主要參考資料 1. 雷祥麟(原著/修訂),陳信宏(翻譯)。2024。《非驢非馬:中醫、西醫與現代中國的相互形塑》。左岸文化。(英文原版:Lei, Sean Hsiang-lin. 2014.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Croizier, Ralph(郭適). 1968.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Modern China: Science, Nationalism, and the Tensions of Cultural Chan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參考資料(依出現時間排序) 1. 張哲嘉,2006。〈清末百科全書中的醫學論述〉。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2: 59-78。 2. 李楠。2013。〈死亡的福利:1910-1911 東北流行性鼠疫對移民經濟後果的長期影響〉。(working paper) 3. 杜麗紅,2014。〈近代北京公共衛生制度變遷過程探析(1905-1937)〉。社會學研究 6: 1-23。 4. 李建祥,2013。〈清末民初的物價與醫療〉。中醫藥雜誌(特刊)(1): 123-128。 5. 張哲嘉,2017。〈近代早期的東亞傳統醫學〉。收錄於《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 -- 章節 0:00-0:40 前情提要:晚清的情況 0:40-1:51 Saily eSIM 1:51-2:24 為什麼中醫>西醫的說法不再受歡迎? 2:24-4:48 中醫的首次潰敗:東北鼠疫 4:48-6:50 北洋政府對中西醫的態度 6:50-8:28 五四世代:中西醫開始變成政治問題 8:28-10:24 余巖與《靈素商兌》 10:24-11:15 中醫存活的社會條件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