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华人TV爱英连线:美国华裔作家少君(1)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一、华文网络文学的先行者 江少川 被访者少君简历 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北京一军旅之家,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声学物理专业,毕业后当过《经济日报》记者,参加过中国政府一系列重大经济策划与研究工作,提交过《西部发展报告》、《中国西部发展的若干问题》等研究报告。1988年,赴美国德州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后历任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员和美国TII公司副董事长,并兼任中国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华侨大学、南昌大学客座教授等职务。40岁退休,隐居于美国凤凰城南山下,养花种草,哄孩子做饭。著有《人生自白》、《未名湖》、《在城市间行走》、《漂泊的奥义》等四十余种书。 第一次访谈 时间:2002年10月29日 地点:上海蒲东名人苑宾馆综合楼 江少川:三年前我们在古城泉州就相识了。去年在风景秀美的武夷山又再度相逢,但一直没有机会倾心长谈。这次再不能错过了。虽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发达,但毕竟你住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你现在可以说是华文网络文学界的知名人物了,一些作品也相继在海内外出版,但对你的经历,国内读者知道的还不很多,先说说这个话题吧。 少君:我本名钱少君,文革时改为钱建军。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母工作与核武器有关。我原籍陕西,生长在北京。1978年考进北京大学学的声学物理专业,后又攻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曾任职《经济日报》、康华公司。八十年代中期曾赴美考察,1988年在美国德州州立大学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匹兹堡大学做研究员。这以后在美国TII公司任职,直到2000年退休。我在这个年龄退休,国内很多人都感到吃惊,怎么这么早就退休了,这个话题留在后面再谈吧。 江少川:你是学声学物理的,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有关经济和高科技方面的工作,做过学者、下过海、经过商,怎么会转向文学创作呢? 少君:我以前搞经济研究,做过记者,应当说很早就与文字打交道了。曾参与过国家“七五”规划报告的调研起草,这个报告里最早提出西部开发。也曾参与过中央《西部发展的若干问题》文件的研究与起草。我出过经济学术研究的专著,英文写作的也有两三本。我的文学写作是从网上开始的,那是1988年进德州州立大学不久,记得最早写的是散文,主要抒写留学在异域飘泊的苦闷,以后又在网上写小说、诗歌。先后在美国、台湾、香港及国内出版有小说集《人生自白》、《大陆人生》、《愿上帝保佑》、《留美档案》、散文集有《人生笔记》、《爱在他乡的季节》、诗集《未名湖》等。1997年到1999年,在美国报纸《达拉斯新闻》上连载了一百篇系列小说《人生自白》,这些作品以后在北美、港台和国内多家报刊转载。现在已经结集的作品有四十多本,700多万字。 江少川:《人生自白》涉及到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人们记住你的名字,可以说是从这本书开始的?这本书使你名声大振。请你谈谈是什么原因使你萌生了写这个系列短篇的? 少君:这个问题与上个问题有关联,这自然与我的经历与积累有关。我在《人生自白》的后记中说过:我开始抱着眼不见心不烦的理论搞经济研究,以后来到美国留学,到大学任职、又下海经商,堵在心里的那股气,始终难以释放,后来去了次佛光山,经大师指点,就开始了以文泄气,修身养性的悠闲生活。我不能不写作,写作使我在与金钱的游戏中得到释放,写作也使我在异域的飘泊中感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江少川:《人生自白》中写了这么多人的经历,你是如何体验的呢? 少君:有很多人问我,这么多的人生经历,难道你都体验过吗?我在《最后的自白》一文中说过:我说什么?我要说我经历过,爱人同志必会砍我而逐之,让我露宿于街头;我若说我瞎编的,读者又不会原谅,岂不白哄了他们的激动,我只能说,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江少川:就世纪华文文学而言,你堪称华文网络文学的开山鼻祖,《奋斗与平等》是今天所见到的第一篇华文网络小说。请你谈谈你是如何步入这个文学王国的? 少君:电脑网络系统最早是由美国80年代早期开发出来的。美国的大学生是除政府以外的第一批用户。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出版,这份周刊的编辑主体是分布在美国各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我的小说《奋斗与平等》发表在该刊第四期上,可以说是第一篇华文网络小说。这份刊物开华文网络文学之先河,在美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社会引起很大反响。93年以后,世界各国的中国留学生联谊会主办的中文电子刊物才如潮水般涌现。 江少川:网络文学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新品种,你对网络文学如何界定呢? 少君:网络文学是在网上写作、网上传播的文学作品。它与传统的文学的不同之点在于:它主要在发泄,没有功利,对发表、稿费不在乎。我经常说,网上写作天马行空,而且百发百中,没有被退稿的挫折稿。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偶而交叉,但不会融合在一起,而是各有其读者群。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是,作家和读者可以及时进行双向交流。网络文学按照自身规律发展下去,提供宣泄渠道,跟市场没有关系。 江少川:是否可以这样说:华文网络文学是从北美中国留学生中孕育诞生的?请你谈谈北美校园网络文学的现状?它有一些什么特征? 少君:可以这么说,华文网络文学诞生于北美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在北美大学孕育而成的中文电子文学杂志,从问世到走向全球,经历了约7年时间。美国圣地亚哥有中文电子杂志《新语丝》,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设有中文“太阳升”访问站,供在网上发表作品,每天,有两、三千人进入这一网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际学生中心,1997年召开了“电脑网络与中华文化”的研讨会。留学生中涌现出不少网络作家,更拥有数以千万的读者群。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留学生在网上读文学作品的人数远胜于报刊。校园留学生文学作品的主流,大都是流露在异国他乡的忧愁与烦恼。由于学习、工作和经济需要而长期滞留海外的“自我留放者”,用母语创作,以海外华人为读者对象,可称为“流放文学”,留美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中文作品,内容上读具有流放文学的特点,多以怀旧和描写文化冲突为题材。 江少川:海内外文化界都非常关心网络文学的发展,它会不会成为文学王国的过客?对网络文学的现状,有人感到忧虑,你的看法如何? 少君:目前全世界每天上电脑网络的人有上亿人次,每天几乎以百万人次在增长,电子网络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便捷、最有效的传播媒体之一。以北美为例,中文电脑网络杂志已成为传播华文文学创作的最佳渠道。目前在北美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前,你都可以免费看到近百种文学刊物和报纸副刊。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发展又带动了两岸三地:大陆、台湾、香港的文学杂志争先上网的趋势。近年,中文电子刊物还出现了专业分工的趋势,纯文学刊物、诗刊、学术刊物都已问世。90年代以后,全世界使用网络的人数以几何级数增长,中文电子文学刊物的情景是日益繁荣,它正在逐渐改变海外华人以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将超过人们的预想。网络文学的前景将会越来越好。 江少川:你的长篇纪实文学《少年偷渡犯》不久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与美国“银河网”同时推出。它题材独特,书中还插有许多珍贵而罕见的照片。国内同时有7家报纸、4家刊物争相连载,反响很大。在我的印象中,以少年偷渡犯为题材的纪实作品,在华文文学中它似乎它是第一部,你怎么会想到采写这个题材?能谈谈你的采访经过吗? 少君:这是我退休以后的第一部纪实作品。这篇作品能引起较大反响,原来没有想到。说来有些偶然,我在凤凰城安顿下来不久,老朋友查理,原来在匹兹堡大学的同事,请我协助做一些有关青少年偷渡情况的调查工作,这时,英国多佛尔港发生了一起58名中国偷渡客闷死在大货车里的惨案,使我非常震惊,我对自己说,我得出山了。一次,我参加美国警察协会的高尔夫球赛,认识了凤凰城移民局副局长阿瑟,他成为了我的球友,我于是获得了采访的绝好机会。美国凤凰城有一座少年监狱,我成了唯一进入少年监狱采访的作家。关在那里的来自中国福建的少年偷渡犯有二、三十人。我采访有十多人,我亲眼目睹了少年偷渡犯的遭遇,并与他们作了长时间的交谈,感受非常复杂。采访花了三、四个月,写作用了16天。 江少川:采访、写作这部作品你最深的的感受是什么? 少君:偷渡是当今时世界一种带有国际性的社会问题,我写这篇纪实作品,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我是在向人们呼吁:为了生命,不要偷渡。 江少川: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华文文学会逐渐走向消亡,每隔十年就有人有这种担心,你是怎么看的? 少君:不会,绝对不会!第一,中国的新移民不断往外走,总会有新作者、新读者。第二,随着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强大,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世界上有更多的人学中文、使用中文。第三、中国人对传统、对语言有一种特别的执着,会使后代把中文延续下去。 江少川:你对北美华文文学的现状如何评价?与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留学生文学相比,对新移民文学的发展有何高见? 少君:北美华文文学,当前以新移民为主流,指的是八十年代以后主要由大陆到美国的新移民。六十年代从台湾到美国的那拨留学生作家大多已基本处于停笔状态。新移民经过20年的沉淀,事业有成,生活安定,开始有精品出现。以小说而言,严歌苓、张翎都是领军人物。他们的作品主要发表在报纸副刊,美国现有一百多家中文报纸,30多家中文刊物。再加上电子网络,发表的渠道比较多样。北美华文作家的作品都希望在大陆出版,因为在大陆有庞大的读者群。海外华文文学必须开创自己的特色,面对东西方、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的文化冲突,如何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感受与重新整合,这是对海外华人和留学生提出的重要而深远的课题。 江少川:很想知道北美作家的生存状况? 少君:北美作家的状况比较复杂,概括起来有三类:第一类是草根派,他们生活在生活底层,靠体力劳动谋生,坚持写作。 第二类是太太族,她们的先生有稳定的工作、丰厚的收入。她们生活悠闲,坐在家里写作。第三类是白领派, 他们从事白领工作,学历高,职务多在工程师以上。 江少川:读了你的散文集《爱在他乡的季节》,《凤凰城闲话》中写到你退休以后,“隐居”美国凤凰城的想法。 你这个年龄,对一个男人来说,不惑之年,可谓风华正茂,能进一步谈谈你的真心话吗? 少君:当然可以。这以前,从未想到过40岁退休,而且是在美国。我在《凤凰城闲话》 中说过,那全是真心话:我虽然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多年,但骨子里却渗透着中国传统思想的遗汁,多年的梦想就是寻找一种归宿一种境界。最后我选中了美国的凤凰城。当然,隐居在现代的生活中,并不意味着像陶渊明那样完全退隐在山林之中,只是远离了与金钱斗智的搏击商场,远离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享受着由努力和机遇得来的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我作出这个决定,就像当年出国一样仓促然而坚定。 江少川:我很喜欢你的那篇《凤凰城闲话》,真挚、坦诚,真所谓见其文如见其人。文中你引用了白居易的两句诗:“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我很欣赏。你退休后的生活感觉如何?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吗? 少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江少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真心谢谢你推心置腹的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