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安樂行品 - 無畏之德 轉妙法輪 - 20230501 第1404集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00:00 無畏之德 轉妙法輪 00:52 ⊙謂如來成無上正等覺,具無上勝智;於諸眾中,作大獅子吼,轉妙法輪,得大自在,名無所畏心。 用心來體會!如來,釋迦牟尼佛,就是已經成「成無上正等覺」。佛陀所覺,是覺眾生心本具萬法,只是眾生心迷,成為凡夫。佛陀覺悟了,所以稱為「如來」,覺者。 「如」,乘如是法,如是眾生所具有的法。佛陀以這個真理而來人間,入眾生,眾生在法中迷了,佛,他就是來度眾生。如何度啊?佛他累生累世來人間,因緣成熟還是現相人間,修行成道,這是一個身教導,叫做「身教」。有相,法本來無體、無相,就是要依「相」來說「理」。 若不是悉達多太子降生在王宮,身為太子,在人間一個國家舉足輕重。太子出生了,舉國歡喜,這個國家有太子了,一來到人間,就開始大家歡騰,這就是降皇宮。開始就引起了人的注意,迦毘羅衛國國民,人人都在注目太子長大的過程,所以不只是皇宮的重視,是全國人民的共視。 他長大的這個過程,這個過程,太子異於平常的人,和平常的孩子就不同了。他智慧超然,很多老師來教,他總有一種,與人不同的觀念、思想,這就是他已經是具足這個法,生生世世帶著他的真如本性,明明朗朗來人間。從小就有和其他一般的孩子不同,一般的人即使學問很高,還是嘆為不如這位太子,不如太子的觀念、思想,超越了人類的看法。 世代都是這樣,「四姓階級」,大家認為理所當然,就是世代就是這樣傳,唯獨這位太子認為:不平等、不公平,同樣是人類,為什麼就要分,這個種族的階級呢?何況苦難人,列為賤民,永遠永遠就是累代這樣一直世襲,一直這樣傳下去,就是賤民就是賤民,世世代代都是。他認為不對,應該人類應該是平等,但是要如何平等?沒辦法讓大家很體會了解。 想,要如何能夠從人間的心態,讓他們超越出來?唯有心、觀念的超越,才有辦法打破了「四姓階級」,這種的觀念。所以,一直累積累積,哪怕將來是成為國王,也只不過一個國家,要轉動百姓和大臣、王親國戚,這種的觀念,並不簡單啊!所以他認為,一國之王解決不到這種的問題。 所以,超然的思想,脫離王宮,現出家相,又是再起一波的波動,全國人民震驚、擔心。開始大家都還是一直注意,太子的安危、太子的行蹤、太子將來……等等。這就是已經,一來到人間,他就已經有影響那個國家。他慢慢修行,修正覺了。 眾生的迷,他突破了迷,豈是今生此世才突破了迷呢?不是,是一切因緣就這樣現相,要有相,才慢慢來接引,從這樣一點一滴來浸潤,人的心、人的觀念,這樣一直到成正覺了,又是全國,舉國也是非常的震撼。「太子成道了,太子成佛了!」這也是很大的影響。 就是要有這樣的影響,才能夠一個宗教,僧團很順利成立起來。初度五比丘,這五比丘也是有名望,是王親國戚,有舅輩、有叔輩,要這樣來跟著佛陀出家了。這樣的修行過程,無不都是一路走過來,「乘如是法」,這樣一路而來,不論是從成佛之後,也是一直到了最後涅槃,這一條路的過程,真的是因緣。所以,「如來成無上正等覺」。 這樣說法,從聲聞的教育,如何用聲音循循善誘。投入僧團,就要循規蹈矩,接受佛陀的聲教,所以了解「苦諦」。人間的苦,「集」來了,就是人人的觀念、思想、無明、行為等等累積,所以成為「苦」,苦的道理這樣來的。苦,很苦。所以大家很怕,「因緣」、「果報」。 「十二因緣」,從一念無明,意識動念,一念無明起,因緣生,「十二因緣」這樣一直延續下來。緣覺接受了,不只是接受「四諦法」的道理,還接受這「因緣果報」觀。這因緣果報,一念心一動,無明就散發出去,他們就怕,還是獨善其身,不要去動到一念的無明,就是要跟人隔絕,不要惹起了人來困擾我。這樣的觀念,所以聲聞、緣覺就是自求解脫,這叫著小乘教。 當然,佛陀用四十二年的時間,要淨化人心,就讓大家的心,能夠「戒、定、慧」,這也很不簡單啊!這狂猴野馬,我們的心思就是沒有一時刻,這個思想、觀念,沒有一時刻不在動,都是在虛幻不實的環境中。很多的思想、觀念在虛幻中,如夢如幻,想入非非,很多事情。在想什麼呢?都沒有實體,就像夢境一樣。 因為想很多,這個「想」與「想」,「想」就是「相」,白天的形相,印掛在心裡。心帶著白天,白天很多的心念,帶進去睡眠當中,這個心「念不亡」,也帶進去夢境,虛幻的夢很多,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其實,夢是凡夫想入非非,那個「想」印在心裡,帶入睡眠中去。 真的有修養的人,夢就是夢,聖人無夢,夢境是虛幻。這連儒教的修養,都能夠去除雜念,佛陀當然也是要淨化人心,不要動不動就是執相;執在相,執名、執利等等,就不要執著,這就是如來要來淨化人心。 前面也說過了,我們就是因為在「相」,所以,心有起有落,自然就有轉,就是轉在這個境界裡。佛陀叫我們心要清淨。心,是心在轉,不是境。所以我們前面也有說到,是船在行,「行離開岸」,我們迷的人,就說是「岸離開船」。到底是船離開岸?還是岸離開船呢?應該是船移了,不是岸移。 所以,我們要有這樣如實,很踏實、清楚。是是、是非,是它離開它?還是它轉離它?那都要很清楚。因為我們的心,應該是「不動不轉」,自然身外的法就「不生不起」。其實,天地宇宙間原本就有的理,我們眼睛所接觸到的事事物物,都有它的理存在。 所以,是我們的心為了這些物質,我們起了貪念,我們的心就起了物的形象,去分別它是有價值的,是沒有價值的。沒有價值的東西,隨手丟掉;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寶藏,藏著。這種分別相,沒有好好想想看,讓你隨手丟掉的東西,是你生活中需要使用的;那些被你收在庫藏裡,這些東西,是已經破壞山河大地所取得的珠寶等等。 這些東西在你的生活中只是裝飾,但是為了裝飾,名稱是寶,惹來了人間多少的紛爭、煩惱?這就是我們眾生,真正是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我們隨意將它丟掉了,變成了垃圾;在我們生命中,並沒有很需要的東西,他將它當成是寶,這就是顛倒啊! 我們要用心去體會,法,法讓我們慧命成長,在我們生命中很重要,卻是我們人人,都是疏忽掉了求法的心。看看,國外的企業家專程來,要了解人間菩薩的法。十幾個國家,就是來了解,慈濟這個宗門是如何開?靜思的法是如何傳?什麼樣的法,能夠給人一條道路走?是用什麼樣的門這樣進來的?他們用心來體會,體會之後,歡喜啊! 這就是遙遠的地方,不惜路途遙遠,一心就是要來探討這個法,用什麼法用在人間,對己、對人都能夠這樣很和平,社會祥和,家庭和睦。這是一個法,人與人之間和合、協力,要如何能夠這樣創造了事業與道業平衡在人間,這就是需要了解。 走入覺道,佛陀就是這樣,「如來」如是法而來人間,就是要引導人人走上這條覺道,指引我們,這種迷的境界要離開,執著相要離開,如何讓心清楚,方向正確,就是安住我們的心不動、不轉,法就自然就是都很平等了。法,法的平等,那看法,人人就能夠有一個方向。 所以說,風若是止,自然水就很清;風若颳起,水就會動。你若看一泓水在那裡,你用手揮它一下,稍微手揮過,那個風,水就會動;水若靜,你站在水邊,水會照到你的臉。若是手稍微揮一下,水就開始動,你的臉就模糊掉了。所以,這個風從哪起?是心起的風,所以我們要心不動,自然風靜波澄,就很澄清。 「心法性一如」。心與法的性是一項,「相」,其實,我們這個相,也是由我們心在轉,所以因為這樣,有煩惱的形象,也有安然自在的相。佛陀教育我們,你要弘法,要如何去克服很多的困難?你的心要清楚,自然世間種種困難的境界,你能夠避過。所修行的過程,或者是要弘法的大心,自然在安樂行中,你付出無所求。 聽到慈濟菩薩,已經回來很多天了,幾千公里的遙遠,他們專心一志,就是回來,要如何將這個種子、法,更清楚帶回去,如何來培育當地,人人那分心的方向,要如何種子帶回去,去布善種子,在那個地方完成功德田。這是他們的心願,很精進哦!這就是「安樂行」,很歡喜,他們抱著歡喜心這樣回來求法。 這就是要「具無上勝智」。我們為什麼不要快快樂樂去遊覽呢?為什麼要辛辛苦苦,回來這裡在取經呢?回來這裡樣樣都很不方便,但是就像回到家裡一樣,這樣很自在,也是一念心啊!所以,「具無上勝智」,也是很有智慧。 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是這樣在修行,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在取法、取經,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啊!所以,「作大獅子吼,轉妙法輪」。我們若這樣有經歷過這種的心路歷程,就能夠很踏實,這樣說「如是我聞」,說,如是我見,證,這就是不歷其境,沒有辦法去了解那個境界的內容。 佛陀覺悟了天地宇宙萬法,所以他也「無畏心」,就是在人間出大音聲,沒有分什麼樣的道,他瞭若指掌,所以他說法就是無所畏,「得大自在,名無(所)畏心」。佛陀,如來的覺悟,就是這樣經歷過,我們現在求法,也要經歷這樣的境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我們沒辦法,像玄奘法師再去取經,不用了,也沒有這個環境,也不需要讓你去哪裡取經,現在我們就要求法。不論去哪裡求法?也要這樣的心態,玄奘法師的心態,這樣去求法,也要像佛陀在修行這個心態,眾生平等,這我們一定都要有的。所以,我們要弘揚大乘法,也要這樣走。前面的經文,那就是:「及比丘尼好戲笑者。」 29:32 ⊙「及比丘尼好戲笑者,深著五欲求現滅度諸優婆夷,皆勿親近。」《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什麼能親近,什麼不能親近,我們應該要很清楚。過去我們已經說過了很多,你不要親近,惡的知識不能親近,要避開。現在已經來到,「及比丘尼好戲笑者」。這雖然是名稱修行,但是道心還未具全,所以他們就是全都貪著在嬉笑,深著在五欲。 「求現滅度」,或者是求現在,就要能夠全都解脫。「未得謂得」,這種以為:我「戒、定、慧」修得很好,法我都了解了,我今生就要滅度了,不會再來人間。豈是這樣嗎?這不是佛陀要教育的目標。出家人是這樣,還有優婆夷。 優婆夷就是在家修行的女眾,在家的修行者,不是道心堅定,真正在修行,也是信、無信,信不徹底,只是在求福報。這不是徹底,真正是學佛的居士女,若像這樣,這種的女眾,希望修行比丘,修行者不要太親近。下面接下來就說: 32:00 ⊙「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我們就清楚。佛為大眾說法中,他是這樣「泰然無所畏」。在〈方便品〉中,我們也已經都有看到了,佛陀是以無礙智,力無所畏。 32:46 ⊙佛菩薩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化心不怯,名為無畏。〈方便品〉云:無量無礙,力無所畏。 佛陀他在人間在說法,他要讓我們很清楚,能夠修行的方法你要精進,要道心堅定。道心還沒堅定之前,有人間這麼多的陷阱,這些陷阱都是人的心態,人的心態有這麼多種;心態不同,生活不同,行業不同,你任何事情,你道心還沒有很堅定,你要先避免這樣的環境。 這就是佛陀提醒我們,佛陀他用無畏的威力,來為我們說「是」與「非」。「非」,你就不要接近;「是」,你就要趕緊精進。 34:34 ⊙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若是其人,用虔誠好心意來到菩薩所,為欲聞佛道:謂聞修行成佛之道。 36:34 ⊙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為眾說法,即需先自安心,不懷有所希望,當須安詳為之說法。 38:21 ⊙不懷希望:謂不懷有所回饋希望,或知名報以恭敬。唯是一心說法,無求希望,方能荷擔弘宣大法。 40:02 ⊙不懷希望:古有未嘗為利說一句法,未嘗因法受一毫財,方可謂之不希望。 41:16 ⊙「寡女、處女、及諸不男,皆勿親近以為親厚。亦莫親近屠兒、魁膾、畋獵、漁捕,為利殺害。」《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41:54 ⊙寡女、處女、及諸不男:寡婦、未嫁女。五種不男,非法器之眾生。 43:31⊙皆勿親近以為親厚:皆莫近傍,親愛相厚。 44:20 ⊙亦莫親近屠兒、魁膾:屠:殺也,分割其肉曰屠。魁膾:細切肉之人。 46:23 ⊙畋獵、漁捕,為利殺害:縱火曰畋,用犬曰獵,漁捕:漁網張捕。為利殺害:為財利故而行殺害。畋獵:射擊禽獸者。為利殺害,為謀生之利而以殺害生命為事。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4月3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