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723.二空二道圖解說/二乘見道與果位/三果須有初禪定/慧解脫須有四禪定/鄭醫師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723.二空二道圖解說/二乘見道與果位/三果須有初禪定/慧解脫須有四禪定/ 《瑜伽師地論》卷69: 「復次!唯依諸靜慮及 初靜慮近分未至定。 能入聖諦現觀。非無色定。」 因此小乘見道, 有的因有四禪八定的功夫所以 在一見道時就能入阿羅漢位。 有的只有初禪以上的功夫,但於四禪八定未自在, 故見道時,只有三果人而已, 乃至有人無禪定功夫,見道時只是初果或二果人而已。 二乘人,末那相應的煩惱是四果斷。 三果前只斷意識相應的煩惱,分別我執, 三果後也斷意識具生的煩惱 四果與慧解,都能成就阿羅漢, 而三果人就有細分五種三果人的差別。 頂級的三果人是中般涅槃, 最差的三果人是上流處處般涅槃, 中等的是生般涅槃, 有行般涅槃及無行般涅槃。 三果人,入滅有五種差別。 1.頂級三果人--中般涅槃。 2.最差三果人--上流處處般涅槃。 3.中等的是----生般涅槃。 4.有加行--般涅槃。 5.無加行--般涅槃。 入滅至少在四禪,或無色界, 所以三果人的五般涅槃還是,慧解, 或成就阿羅漢,只是不是在人間身。 也就是說三果的五般涅槃就是在補禪定然後入滅, 直到至少慧解脫有四禪定,才入滅, 初果--斷除人我見--欲界定。 二果--淡薄貪嗔癡--未到地定。 三果--斷除眾惡見--初禪定。 四果--修斷六根本--四禪八定。 慧解--修斷六根本--四禪定。 欲界定----專心聽法。 未到地定--身心淡寂。 初禪定----眼耳身三識在。 二禪定----意識在,無前五識。 三禪定----離喜妙樂定, 四禪定----捨念清淨定。 1.皈依三寶------十信滿心。 2.信受緣起性空--二乘見道。 初果人。 3.持戒吃素不殺--二果人。 4.斷除眾惡見,有初禪定。 ----三果人。 阿羅漢入滅.. 1.以四禪天或無色天為主。 2.意識滅除六個根本無明。 3.斷盡一切煩惱現行與種子。 4.意根清凈,滅除俱生我執。 5.仍有隨眠餘習與所知障在。 但不障礙阿羅漢入涅槃。 6.剩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 7.若自性清淨法界,也沒有。 入滅就是一場斷滅空。 一.《雜阿含經》第39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 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壞諸闇冥,光明顯照。 如是,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 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 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 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 1.聽聞佛說法--此時是欲界定,得法眼生。 俱三結斷--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得初果。 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 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 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不還果) 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 是故,比丘於此,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 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2.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定--三果--須有初禪定。 不見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三果不還果)。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補充一下《雜阿含經》三四七經文 須深比丘經, 本經提到有比丘沒證初禪卻說: 「我是慧解脫也。」 造成了千年來, 對於慧解脫阿羅漢的禪定爭議。 同樣記載本事件的《摩訶僧祇律》 與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經文, 都不是講該比丘沒有初禪至四禪, 而是講他沒有神通和四無色定, 如此才符合佛經所說, 阿羅漢定慧兼具。 如《雜阿含經》卷十七第464經說: 修習於止,終成於觀, 修習觀已,亦成於止。 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二.最後弟子須跋陀羅 《大智度論》記載,須跋陀羅早已證得五神通。 並且為一位仙人。然而某夜他作一個很不尋常的夢, 夢中充滿恐怖黑暗的景象:所有人失去了雙眼, 在暗夜中裸形而立;太陽墮在地上破裂開來, 各大海水乾涸枯竭;四周颳起猛烈刺骨的寒風, 須彌山也不堪風勢而破散傾頹。須跋陀羅全身汗毛直豎, 驚恐不已,醒後冷汗涔涔,以為自己死期將至。 這時,有位天人知道須跋陀羅心中的憂懼, 於是從天而下告訴須跋陀羅: 「你不要驚慌,此一夢境乃是聖者佛陀將於 明日夜半入無餘涅槃的預兆,與你的壽命無關。 佛陀是徹底覺悟的聖人,有如三界明燈, 宣揚究竟真實的道理,能令眾生出離生死之苦, 獲得安穩快樂。」 因此,須跋陀羅決心到拘屍那城尋找釋迦牟尼。 當須跋陀羅趕到拘屍那城時, 釋迦牟尼侍者阿難以釋迦牟尼身體抱恙為由拒絕求見, 當釋迦牟尼得知後隨即告訴阿難須跋陀羅為他今生最後弟子。 並向須跋陀羅宣說八正道。 須跋陀羅證得阿羅漢果後, 決定先比釋迦牟尼早一步進入涅槃。 二.最後弟子--須跋陀羅 《大智度論》記載, 1.須跋陀羅--當時已經117歲, 早已證得五神通,具足四禪八定。 2.阿難拒絕求見,佛陀得知後, 須跋陀羅,為他今生最後弟子。 3.向須跋陀羅宣說八正道。 4.須跋陀羅,立即證得阿羅漢果。 第三點菩薩人當要如此 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 意識轉依二空真如後。 第七識自己不能得轉依, 唯依第六識斷分別二障得轉依, 第七識亦仗第六識而初得轉依,成下品; 至第八地破俱生我執,得中品轉依; 至佛果前的金剛道位(等覺後心), 永除俱生二障, 永斷我法二執,得上品轉依。 直到四智圓明,成佛五法為性。 才是真正大乘學佛人。 第三點菩薩人.. 1.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 2.意識轉依,二空真如。 3.第七識唯,依第六識轉依。 4.初地斷分別我執--下品轉依。 5.八地破俱生我執--中品轉依; 6.佛果前金剛道位(等覺後心), 永除俱生二障,永斷我法二執, --得上品轉依。 7.佛地--四智+自性身,五法為性。 第七識雖於初地入心位,已初得轉依, 並不等於從此一切皆成無漏, 一定要到第八無功用地,有漏的我執, 方會一斷永斷;原因是初地入心位之後, 正在觀位中時,雖已得無漏,出觀位時, 智不相續,有漏復生,必須到了第八地才能無漏智相續, 我執永斷。 此乃由於俱生煩惱障及俱生所知障, 須於初地住心位之後,地地漸除, 直到第八地時,俱生我執徹底斷除, 而其俱生所知障的法執,猶可現行, 直到等覺位的後心,二執方可破淨, 此智方得圓滿,轉依亦圓。 由於第七識乃屬有覆無記性,唯有俱生惑, 不具分別惑,故於緣境時,唯任運轉, 無力斷惑,登地時,第七識自己不能得轉依, 唯依第六識斷分別二障得轉依, 第七識亦仗第六識而初得轉依,成下品; 至第八地破俱生我執,得中品轉依; 至佛果前的金剛道位(等覺後心), 永除俱生二障,永斷我法二執,得上品轉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