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大筆寫小字的優缺點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大筆寫小字的優缺點 我們都知道小筆不能寫大字,大筆可以寫小字。但這個「可以」難道就一定暢行無阻嗎?若果真如此,那為何還會有小筆這種工具?這次的影片一鏡到底,能看到4cm的筆毛寫4cm與1cm的字到底有何不同。 優點是,我蘸一次墨,可以從頭寫到尾,而我特意讓鏡頭出現筆尖的畫面,是為了說明我們在每寫完一個字後,筆尖都應該呈現大致上是圓錐 、而不是油漆刷的狀態。這點重要的原因在於,從起筆、行筆到收筆,這是判斷我們用筆是否正確的方法之一。運用毛筆的能力越高,錐狀就越完整。 如影片與照片中所看到,在落款時寫過小的字,線條還是有分岔的狀態,同時粗細大小的控制也比較不容易。為了使用方便,有些人會在這時候換小筆。但有些人會像影片中的我這樣,即使會有分岔出現,還是使用同一支筆。這時候,拜託,別再吵哪個才叫做「正確」!換小筆的可能會被說成是功力不足,用同一支筆可能會被說這種落款壞了整幅作品。其實,換小筆是為了保持完整的精緻性,這有什麼好譴責的?不換筆可以保留剛剛書寫時手感的一致性,我覺得都很好。 我寫了兩張,寫到第二張時才發現可以拍個影片來說點經驗,所以另外拍了照片。照片中有些細節我特意拍出來,用大筆寫小字時要非常注意筆尖的控制,影片中書寫過程我故意完全忽略這點,還是保留寫10cm的大字時的用筆方法。還有一 點是,這兩張紙的性質不同,所以會造成「如」有飛白、「成」有分叉、「明」有暈墨現象(寫慢一點就會有)。看到這裡可以先想想,除了用寫大字時的收筆方式外,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現象?建議有書寫經驗的人如果不明白的話先想想看,喔,對了,兩張紙我都是蘸一次墨直接寫完。有飛白明顯的那張紙是購自蕙風堂的韻竹宣,因為價格的關係,是我平常練習使用的紙之一。另一張是雲龍宣,價格差了近八倍。 答案是「紙張的吸墨性」。因為韻竹宣比較吸墨、所以行筆快一點時會有飛白,同時,寫到「成」的時候,筆中墨量已明顯減少許多、筆尖如果沒有特別去控制的話,就容易分岔。雲龍宣紙張較薄、較不吸墨,所以寫到後面,含墨量與剛開始寫的時候不會差太多。但我為了想要能一筆寫完,一開始蘸的墨量算是有一點點多的,所以寫到「明」字的月時,因為在還沒乾的線條上又重複讓筆走過而造成墨暈開的現象。 最後要說一點,在落款時其實也能不要寫的那麼分岔,如果我的墨不是磨得特別濃,筆尖會比較好控制。但反過來說,書寫正文時行筆就要快一點,不然可能會因為暈墨而導致我原本想要呈現的方式走樣。所以我們在正常寫字時(就是不要像我故意這樣一筆就想寫全部),筆、墨、紙的搭配都必須要考慮進去。還有,我想要宣導一個觀念!僅以練習過程而言,不是貴的東西就一定好。使用工具沒有貴賤,只有品質與合適性。練習榜書、例如一個字超過20cm、如此大的用墨量時,買便宜的生宣(吸水性高)、墨汁用書局隨處可見的吳竹會比貴鬆鬆的開明好,更比磨墨好。因為吳竹很濃稠又便宜,拿高價的墨汁要注意濃稠度,而且使用高價的墨汁或把墨條磨到這麼濃,在練習時既耗時間也耗錢。當然啦,有些人不是那麼在意暈墨,因為如果是寫這麼大的字,暈墨有其不可思議的美感,但這又會牽扯到書寫功力、各人喜好與風格問題,跳過。 照片請至 / ctrof90j6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