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中山北路走七次 桶店│飯店│艾森豪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中山北路,是臺北市的南北大道,曾是日治時代從火車站一路通到劍潭山的敕使街道。中山北路與仁愛路、敦化南北路,並稱北市三大林蔭大道,都是臺北的市容象徵,數十年的市政建設,與經濟成長所帶來的變貌,真應證了滄海桑田之寫實。 曾經的基督教長老教會所創的神學院,現在已是台泥公司的總部。 曾經的臺灣第一家空中旋轉餐廳的富都飯店,現在已是民間豪宅。 曾經的美國駐華大使官邸,現在已是花園餐廳兼藝術電影院的光點台北。 當然,像1964年開業的國賓飯店,至今仍繼續在見證這條美麗大道的演化,當時國賓飯店周遭,多為兩層半的建築,靠的是路上美國大房車認證這條路的國際性。至於颱風豪雨帶來的積水不退,多少曝露出基礎建設不足的尷尬。 從這些七零年之前的街景可見,彼時分隔島的樹栽仍顯青澀,對照現今的林蔭蒼蒼,訴說任何養成都是一件需要耐心的過程。 1928年創立的林田桶店,堪稱中山北路街景的活化石。 林田桶店,百年來目迎日本貴族、八方國家元首、政商影視名流等權貴路過;1955年,店家看著北市第一座立體高架道復興橋通車,1995年也看著它被拆除。林田桶店仍在營業,只是店外車子越來越新,店內還是一九六零年艾森豪路過時的模樣。 1954年的照片可見,三輪車單車被禁行在車道上,有意營造現代化形象,不出幾年,隨著駐臺美軍日增,及經濟不斷成長,馬路禁行機慢車變得不切實際。 百年來,矗立在中山北路一、二段的建築物,仍舊屹立或已消失的,都有故事,包括日治時期中華民國駐臺北總領事館,1934年起的設址,即是現今的華南銀行員山分行。 包浩斯系統出身、第一代華人建築師張肇康設計的嘉新大樓,1967年落成時,是臺灣第一幢有中央空調的臺北第一商辦高樓,相對於周邊新大樓陸續出現,仍無減嘉新大樓的氣勢與派頭。 當年中央酒店的餐飲娛樂,齊名於中泰賓館,地位也不遜於國賓飯店。 我們站在老爺酒店對面,突然浮現宋代詩人林季謙《春遊》的愉悅情境: 寶馬香車正踏青,豈知已自過清明;燕雛告訴花都盡,鳩婦丁寧雨速晴。 六零年代起,國際商務需求日增,中山北路上航空公司旅行社招牌林立。九零年代,行車在八線道上如巴黎香榭大道,走進巷弄又如身在東京新宿。 五十年前,美國大兵與日本旅遊團勢力,延續日治時代的條通文化,奠定中山北路獨有魅力。 中山北路這條南北大道,看盡臺北政治、商圈、人文的歷史險惡與悲憫;今天,我們先就一、二段的重要建物暖暖身,中山北路更多的人、物軼事,報時光下回再陸續說給您聽,比方說: 蔡瑞月舞蹈社、美國大使官邸,還有那,國父孫中山⋯⋯ --- 聯合知識庫 https://udndata.com/ndapp/Index 報時光臉書粉絲專頁 / udntime 我們提供聯合報系各報新聞全文、圖片、全版資料庫查詢服務及授權,資料範圍自1951/9/16迄今。並提供雜誌、中日古籍、近現代報刊、社會科學資料庫等服務,是臺灣最大的中文跨媒體新聞資料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