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典藏.古美術》389期(2025年2月號)「絲綢之路上的敦煌」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記得點選畫面右下齒輪設定1080P高畫質 #歡迎關注典藏古美術Facebook: / gumeishu #典藏古美術IG帶你一窺典藏小編工作日常:gumeishu_taipei 😉😉😉《典藏.古美術》389期(2025年2月號) 【#編輯手記】日升之刻,打開石室寶藏 文/藍玉琦(典藏古美術總編輯) 敦煌啊,絲路上的敦煌!有什麼圖能夠作為代表嗎?此時的敦煌該是什麼顏色?截稿的前夕,正為著這期專題封面選圖苦思。猛然想起,在友人小籃IG限動上看到敦煌莫高窟蕭瑟飄雪的照片,迅即聯繫起來,發現攝影者亦為相識的碩珍姐,而她人就正在敦煌,於是火急火燎地透過微信,得到了數幀敦煌實況攝影照。真的是美啊!蒼茫無際的大漠黃沙、細點紛飛的漫天白雪、依山而建的紅色木構窟檐九層樓等,天地一片寧靜肅穆。 有別於以往封面以文物圖為主角,這次讓我們由此時此地的實景出發。挑選再三,擇定莫高窟大牌坊。行於敦煌城至莫高窟公路終點處的大泉河西岸,通過橋梁,迎面即見到大牌坊,郭沫若題字東面石窟區作「石室寶藏」,西面對著三危山主峰作「三危攬勝」。而這裡就是正式進入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的正門。 就此,本期專題「絲綢之路上的敦煌」啟航。第一站來到大英博物館亞洲部策展人陸於平領隊的〈八方絲路─大英博物館特展導賞〉。「八方絲路」為大英博物館跨年度大展,籌備至成形歷時五年,共展出302組件文物,其中超過40%的展品來自29家英國和國際合作夥伴英文,正如展名Silk Roads,特意加以複數形式的「路」(Roads),超越單一的貿易路線,強調著絲路的多樣與複雜,呈現出亞歐非大陸各地域的絲路網絡,物品、技術、文化的交流。時至晚清,黃沙掩埋住歷史,1900年道士王圓籙意外發現藏經洞,敦煌幽宇自此在世上便赫赫威揚,那麼洞裡到底挖出了什麼寶?第二站就是林逸欣的〈開啟藏經洞的時空膠囊──大英圖書館「絲路綠洲:古代敦煌生活」特展〉,聚焦藏經洞文獻,呈現出古代西域人們的真實生活與文化景觀,窺見當時知識、信仰、制度等面向。第三站,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簡佩琦〈地獄傳說─敦煌「披帽地藏」之文本與圖像〉,則以藏經洞中發現的五代〈道明和尚還魂記〉靈驗記文本為出發,探討與現今印象很不一樣的「披帽地藏」圖像,從佛畫中分析發展與變化階段。 最後一站,將時間向後延伸至近代,自1900年發現敦煌藏經洞以來,到1943年政府決議設立保護敦煌的科研文教機構,這段時間中影響深遠的宣傳推手當為蜚聲中外的張大千。張大千於1941年春開啟了為期近三年的敦煌之旅,他為石窟編號、臨摹壁畫、論述演講、建議政府設立研究保護單位等等,曾喟嘆「敦煌,予深愛之,予深愛之」。蘭州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瞿朝禎〈異域新風入畫圖─張大千1941至1943年在甘肅、青海的交遊與創作〉,聚焦於1941至1943年,通過時間、地點、人物與藝術創作的詳實梳理,就像看著大千的行旅日記,讓今人對張大千此一時期的藝術成就能有較為清晰的認知。絲路上的敦煌是世界文化遺產,涉及歷史、宗教、藝術、語言、文學、民族學等多元面向的「敦煌學」,本期專題亦正如「八方絲路」的英文展名,加了「s」的Roads,多樣化的非單點思考,還有很多可以探索。 沐浴著金色的光輝莫高窟大牌坊,開啟絲綢之路上的古老傳奇,本以為光影時刻是夕陽,問訊碩珍姐,答:「這是2025年1月1日,日升之刻,上午十點,好日子。」就是這麼的因緣正好,在冷冽的空氣中覆上一層透亮的温暖,二月號適逢農曆春節,謹以此期祝願大家,日升之刻,一起好日子。 --完整目錄 ◎Editorial 編輯手記 4 日升之刻,打開石室寶藏|藍玉琦 ◎Note 藝文 10 藝訊板塊|編輯部 ◎Special Report 專題 14 絲綢之路上的敦煌|編輯部 16 八方絲路─大英博物館特展導賞|陸於平 24 開啟藏經洞的時空膠囊──大英圖書館「絲路綠洲:古代敦煌生活」特展|林逸欣 34 地獄傳說──敦煌「披帽地藏」之文本與圖像|簡佩琦 44 異域新風入畫圖──張大千1941至1943年在甘肅、青海的交遊與創作|瞿朝禎 ◎Seasonal Story 季節故事 52 趙師雄醉憩梅花下|江采蘋 ◎Exhibition 展覽 54 二大陶瓷殿堂的至寶競豔──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交流特展|小林仁 60 從天皇御所到佛教殿堂──東博「舊嵯峨御所大覺寺」特別展|救仁鄉秀明 64 煙火與雲霞:從虛白齋藏品看明清文人的仕隱殊途──香港藝術館「古文青生涯規劃─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選」」|李浩祥 ◎Connoiseurship 鑑賞 70 臺大「傅園」傅斯年校長墓碑為何人題寫?兼談陳含光與溥心畬間的遺民情懷雜想|羅啟倫 78 落花已隨流水遠,山窗聊復伴讀書──淺談中日之間兩築「梅花書屋」的收藏往事|唐寧 86 日本古美術的近代發現──鹽月桃甫的臺灣東海岸〈聖眾來迎〉|劉錡豫 ◎Brushwork 畫品 90 五易寒暑:文徵明〈關山積雪圖〉|何炎泉 ◎Reading 開卷 94 藝術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林素幸《美麗的書來自臺灣:近代臺灣的書物裝幀》|余玉琦 ◎Calendar 展訊 100 本月展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