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歷史丨《世界性的帝國:唐朝》:盛世指南——如何成爲一名“大唐潮人”?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盛世指南:如何成爲一名“大唐潮人”? 精華筆記 唐朝印象: 對內:中國號稱是詩的國度,這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人們對於唐詩的記憶。 對外:唐朝可能也是中國國際知名度最高的朝代,唐朝文化深刻地影響過朝鮮和日本,今天仍然留有痕跡。另外,唐朝的聲名遠播,以至於和中國有關的事物,都被冠以“唐”字。 唐朝的世界性表現: 要素一:李唐皇室的血緣:唐朝統治者,並非純粹的漢人,李唐皇室身體裏還流有鮮卑族的血。北魏之後,幾家鮮卑貴族先後當上皇帝,最終,由隋和唐統一了中國。 唐朝的統治者自然也有鮮卑血統,唐高祖李淵的母親,是鮮卑貴族獨孤信的女兒。所以李淵生下來就是半個鮮卑人。後來的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他們的母親也都出自鮮卑貴族。 要素二:李唐皇室的文化背景:鮮卑族崛起於蒙古高原,行事風格和生活習慣帶有草原文化的印記。北魏孝文帝時推行漢化改革,至隋唐時期,鮮卑貴族已經相當漢化了。草原傳統加漢化歷史,讓唐朝統治者能左右逢源。 一方面,他們任命漢族官員,用儒家學說治理中原地區。另一方面,在以遊牧部落爲主的邊疆地區,唐朝統治者發揮自己熟悉遊牧文化、擅長同遊牧民族打交道的長處,建立和鞏固統治。 征服世界:唐太宗征服突厥 唐朝初建時,北方草原霸主突厥多次威脅長安,曾逼迫唐太宗簽訂城下之盟。唐太宗不願和親,而是利用遊牧社會受氣候影響很大,一遇天災,就會陷入困境的弱點。在公元629年發動反擊,一舉俘虜突厥可汗,徹底擊敗了突厥。把突厥控制的廣大區域納入唐朝版圖。 公元640年,唐太宗又設立安西都護府,囊括了今天的中國新疆,還有中亞部分地區,構成唐代邊疆。唐太宗本人,被邊疆各民族尊爲“天可汗”。讓貫穿中亞的絲綢之路達到鼎盛。 影響東方:唐朝爲中心的東亞文化圈 半島:七世紀中葉,唐朝消滅了東北亞的宿敵高句(gou1)麗,新羅依靠唐朝的力量,攻滅百濟,統一了朝鮮半島。作爲藩屬國,政治上,新羅國王必須經唐朝皇帝冊封,才具有合法性。新羅的法律制度,也借鑑自唐朝。文化上,新羅官方設立的國學,將《論語》《禮記》等儒家經典列爲必讀書。新羅學者還用漢字字音記錄朝鮮語,發展出了一套“吏讀文”,也就是供官吏閱讀和使用的文字。 日本:公元630年,第一批遣唐使來到唐朝。他們將當時最先進的文明帶回日本,促使孝德天皇於645年實施改革,全面學習唐朝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史稱“大化改新”。日本上層人士開始以講漢語、作漢詩爲榮。日本兩大古都,京都和奈良,則以長安和洛陽爲藍本打造。奈良唐招提寺,至今保留着盛唐建築的風格。 東南亞:唐朝設立安南都護府,管轄着今天越南的大部分地區。中國的統治持續300多年,唐朝滅亡後越南才取得獨立。期間,中國的度量衡和貨幣制度在越南實行,越南讀書人也學習漢語,研讀儒家經典。 唐朝的世界性,對本土影響: 胡風大盛:如果你是唐代長安居民,會很容易感受到這是一個國際都市。因爲你走在路上,就可能遇到相貌奇異、服飾獨特的外國人。他們統稱爲“胡人”。他們可能是西方的使者,專程前來朝貢,表示服從唐朝的統治;可能是歷盡艱辛,穿越絲綢之路的商人;也可能是神職人員。唐代長安城裏,就有不少波斯的拜火教徒,景教徒。 異族掌兵:李唐皇室多元開放,喜歡用非漢族將領。唐代開國名將尉遲敬德、長孫順德,都是鮮卑族。唐玄宗當政時,更是提拔了一大批少數民族將領。例如,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是高句麗人、河西節度使哥舒翰人是突厥人,挑起內亂的安祿山和史思明,也是西域的粟特人。安史之亂中,唐軍名將李光弼是契丹族、僕固懷恩是鐵勒族。唐朝還向北方遊牧民族回鶻(hu2)借兵,收復長安。晚唐時,擊敗黃巢起義軍,爲唐王朝續命的晉王李克用,則是北方的沙陀族。 揚州:在唐代,日本和朝鮮的使者、商人,通常先坐船抵達揚州,再沿着大運河,前往洛陽或長安。這是最便捷的通道。這樣,揚州逐漸聚集起大量日本人和朝鮮人。到唐代中後期,揚州外國商鋪林立,而且成爲了對外交流的窗口。 廣州:廣州原本是中華文明的邊緣地帶,被認爲是“蠻荒之地”。這種情況在唐代發生了變化。安南都護府設立後,唐朝與東南亞的聯繫日益緊密,廣州成爲雙方人員交往和貿易往來的集散地。隨着商貿的發展,進出廣州港的波斯富商和阿拉伯富商越來越多,以至於給唐朝本地人造成了,“波斯人都是富豪”的印象。 唐朝在中國自身歷史中的影響: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一條分水嶺。唐代出現了幾個重要的變革,它們既是唐朝自身的歷史進程,也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一個傾向:是中國的政治經濟重心移向東和南兩個方向。 李唐皇室出身西北,仍然把首都設在長安。但經過幾百年開發,長安周邊環境惡化,糧食產量降低。從隋代開始,皇帝修大運河,轉運東北東南的糧食進入關中。爲了降低運輸成本,唐代朝廷經常要遷徙到陪都洛陽。安史之亂後北方被節度使控制。本來應該運到長安的糧食和賦稅被截留。這樣,朝廷就更加依賴東南地區。 至此,中國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已成定局。之後的王朝,宋元明清,都是依靠東南的財富,來維持京城的日常運作和北方邊境的軍事行動。 中國的對外交往出現了由西向東的變化。 安史之亂後,唐朝無力控制中亞,甚至一度失去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基本中斷。海外貿易的重心,於是轉向東南沿海。相應的,文化交流的方向轉到了東方。 到宋代,由於西夏徹底阻隔了絲綢之路,朝廷只能一門心思搞海洋貿易。南宋時,海洋貿易帶來的利潤,甚至成了財政支柱。明清兩代的對外交往,主要也在東南沿海開展。這一格局,延續到了近現代。 第二個傾向:政治上世家大族的壟斷開始鬆動。 世家大族的延續:魏晉南北朝以來,世家大族在政治舞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們世代爲官,擁有雄厚的社會資源,足以影響朝政,甚至跟皇權抗衡。很長一段時間裏,高級官位被世家子弟壟斷。唐朝也不例外。 唐代的世家大族:一類是東漢時就已經形成的如範陽盧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太原王氏等。另一類,則是追隨李唐皇室起兵的。這些人大多來自關隴地區,即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所以歷史學家稱之爲“關隴集團”。曾協助唐太宗策劃玄武門兵變的長孫無忌,就是關隴集團的代表人物。 皇帝打壓世家大族: 1、恩威並施:有件事很能說明問題。公元632年,唐太宗命官員撰寫《氏族志》,列一張表,給全國各大家族排個序。結果,博陵崔氏赫然排名第一。唐太宗勃然大怒,下令重修。官員們這回學乖了,新的《氏族志》將李唐皇族排在第一等,外戚排在第二等,博陵崔氏下降到第三等。 科舉提拔寒門:皇帝開始設立制度,提拔寒門子弟,打破大家族對政權的壟斷。這個制度就是科舉制度。 科舉制創立於隋朝,在唐代發揚光大。它標榜唯才是舉,不管你什麼出身,一旦金榜題名,就能獲得官職。這給了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機會。皇帝呢,通過把寒門子弟吸收進官僚集團,分散了世家大族的權力。 案例:狄仁傑的父親當過夔州長史,也就是今天重慶奉節一個地方官,所以狄仁傑也出自寒門。以這樣的背景,他原本不可能爬上高位。他是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受到武則天賞識,一步步當上宰相的。後來的韓愈和白居易,也都是寒門子弟。和狄仁傑一樣,他們也是通過科舉,步入仕途的。 雖然整個唐代,只有10%的官員是通過科舉選拔的。而且科舉出身的官員,當上尚書、宰相的概率依然很低。但東漢以來的貴族政治開始向平民政治過渡。 唐末社會動亂徹底給世家大族的優勢畫上了句號。 當時,黃巢起義席捲大半個中國,一度攻佔長安洛陽。長安洛陽是世家大族聚居地,他們成爲農民軍的攻擊目標。很多世家被滅族,影響力灰飛煙滅。那之後,大家族壟斷高級官位的情況,就很少出現了。朝廷越來越依賴科舉考試,面向平民選取人才,出任官職,中國社會從貴族時代進入了階層扁平、官民二元的平民時代,這也是唐以後中國社會的基本特徵。 第三個傾向:新型的集權模式開始出現端倪。 1、不再強力限制人身和土地流轉的自由 唐代最初實行中央集權,依賴於三種制度,即均田制、租庸調制和府兵制的三位一體。可是到唐玄宗當政後期,這三項制度,都遇到了危機。首先是土地兼併日趨激烈,不少自耕農失去了賴以爲生的土地。均田制走向瓦解。這樣,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租庸調制和府兵制,也難以爲繼了。 安史之亂後,均田制徹底崩潰。租庸調制則在唐德宗年間,改成兩稅制。朝廷每年向農戶收兩次稅,一次在夏季冬小麥收割之後,另一次在秋季稻米收割之後。這後來成爲歷代王朝的慣例,直至清末。 兩稅制的另一個改變是,朝廷不再分給農民土地,而是承認土地兼併的現實,你只要按照田地多少納稅就可以。這等於承認了土地的自由交易。相應的,農民的人身流動也不再受到嚴格管控,自由遷徙成爲常態。這也爲後世的王朝繼承,一直延續到近代。 2、藩鎮割據刺激了後來的王朝,不斷弱化地方的軍事實力,打壓軍人集團。 安史之亂爆發後,朝廷在不少地方設立藩鎮,派遣節度使。爲鎮壓叛軍,節度使們掌握了一地的軍政大權,久而久之,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這些節度使擁兵自重,截留朝廷賦稅,甚至將位子傳給子孫。這嚴重阻礙了朝廷政令的實施。唐代中後期的皇帝,都想解決藩鎮割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終究無力回天。唐朝滅亡後,中國陷入分裂,地方軍閥各自爲政,史稱“五代十國”。其中的後樑和後唐,就是直接從藩鎮變過來的。 宋太祖趙匡胤,作爲北周的禁軍最高統帥,他本應保衛皇帝安全,卻發動陳橋兵變,顛覆北周,建立北宋。爲防止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趙匡胤一方面採取重文輕武政策,用文臣駕馭武將。另一方面削弱地方實力,將主要的軍事力量集中到皇帝手上,杜絕軍閥的出現。從此,重文輕武的中央集權模式,成爲中國歷代王朝的主要統治手段,並且造成了重視文化、輕視武力的社會風氣。 唐朝的魅力:唐朝歷史的兩大方面就介紹完了。這個有着持久魅力的王朝,有着兩大方面的特徵,首先,唐朝的開放、包容、和國際化,在中國古代恐怕是獨一份。其次,唐朝也是一個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爲日後中國歷史的走向,打開了新的局面。 書 名:世界性的帝國:唐朝 作 者:[美]陸威儀 主 播:劉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