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囤房1.3萬億!「罪魁禍首」現身!中國「最大炒樓團」要清倉走人?國內最大炒房團浮出水面,持有133萬套房?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罪魁禍首」現身!囤房1.3萬億!中國「最大炒樓團」要清倉走人? 過去若干年,因深信「樓價會永遠升唔會跌」的邏輯,無數人掏空家底、負債纍纍,超高槓桿融資,也要買樓囤房。 呢種場景,令當年華為的任正非 在回顧自己創業之路時,都十分感慨: 「錯過咗中國房地產蓬勃發展時期, 如果當時揀做個包工頭,掙錢還快一啲」。 睇得到那個時候,炒樓究竟有多賺錢! 不過講到買樓團房,在大眾眼裡,普通老百姓資金實力再雄厚,囤房亦都唔過幾十套。 但實際上,國內有一個群體的囤房數量 可能超出你的想象!而值得一提嘅系,隨着樓市的下行周期已經打開,中國呢個「最大炒樓團」 也要開始清倉走人了 過去多年的樓價野蠻上漲,嗰啲炒樓客和投機者 從中獲取不菲的收益,實際上因為呢啲炒樓客的存在,樓價也被抬升,唔少人的價值觀受影響,搏命走向樓市,不願意踏實工作。近年來,國家也喊出咗「房住不炒」的概念,通過調控從 而讓樓市變得更平穩,讓房屋回歸居住屬性。其實早在2003年時,炒樓群體就已經形成氣候,「溫州炒樓團」的名聲 更系如雷貫耳,佢哋每到一地方 必然會大量買樓,從而囤積更多的住宅,並利用媒體進行各種宣傳,教唆大家買樓,並且趁機抬高樓價。 所謂炒樓,係指受到種種因素影響,國內樓價不斷攀升,有好多人為咗從中獲利,藉機囤積單位,利用各種媒體宣傳 推銷大家去買樓,增大供應,進一步提升樓價。之後,再將手裡的房屋 轉手獲利的行為。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 對呢啲「炒房客」不以為然,佢哋認為樓價不斷飆升的原因 系「炒樓客」背後運作 哄抬樓價,嚴重擾亂了房地產市場的秩序,讓樓市「泡沫」越來越大。 講到囤房規模最大的群體,大家第一個諗到的 就系溫州炒樓團,甚至有的人講系國資。 殊不知,中國上市企業才系全中國囤積 房產 規模最多的團體。 根據統計,截至到2019年三季度末,A股3743家上市公司中,有1826家上市公司 持有投資性房地產,占比超過48%,合計持有市值達1.3萬億元。 接近一半的上市公司過去 都冇好好經營自己的主業,而系跑去炒樓了。 緊跟住,前幾年我哋就經常在網上 睇到上市企業因業績唔好,賣房彌補蝕本、保殼的消息。 比如賽隆藥業曾公告稱,擬出售48套住宅單位,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產運營效率。 仲有中通客車、御銀股份等,都先後發布公告出售不動產。而買樓賣樓的理由都很相似,都係為咗公司可持續發展。 而且呢啲年,參與處置房產的上市企業還唔少。2018年,全國有33家上市公司賣樓。舊年,截至12月17日,年內共有257家上市公司 處置房產和用地,僅12月13日一日,就有6家公司。 舊年賣樓規模最大的莫過於ST海馬,合計賣樓401套,處置金額3.34億元。 別吃驚!呢還只係冰山一角!因為除咗直接賣樓外,呢啲年,上市公司徵地補償 也頻頻出現。 比如被稱為中國最強拆遷戶的廣州浪奇,根據其公告顯示,他將獲得將近26億元的拆遷款,呢金額系該企業上一年淨利潤的78倍。 睇得到,中國房地產一路牛市的背後,上市公司才系其中的「受益者」! 所以,當年曹德旺才系噉樣講: 中國的上市公司手裡握有大量的房地產, 年底唔好啦,賣個兩套, 發不出人工了,再賣兩套, 年年蝕本了賣兩套...... 企業炒房對實體經濟 真的有價值嗎?關於呢個問題,曹德旺過去 都沒少批評我哋呢啲企業。 2019年11月某天,曹德旺講: 中國應該削減虛假的投資, 唔要搞甘多房地產。 他認為,起屋本身系冇問題的,但炒房則會出現好多問題。比如間屋失去咗居住屬性,變成咗一件投資品。 曹總還講,社會上大部分的銀行資本 和勞動力資源都流向了房地產,嚴重打擊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一方面,租金伴隨着樓價一路猛漲,導致企業承擔了巨大的經營壓力。 另一方面,企業搞開發時間漫長、且利潤 冇搞房地產開發來錢快,加劇了企業炒房,從而導致企業創新能力大幅下降。 漸漸的,企業的產品失去咗競爭力,蝕本就唔可避免。 其實,2013年以前,中國房地產市場 仲系 主要以居住為主,參與投資的上市企業 亦系屈指可數。 但系,當年一紙「文件」,要將房地產作為 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開始,房地產行業以外的上市企業 就開始紛紛投入房地產市場,瘋狂買樓囤房。 結果,樓價被越推越高,剛需群體買樓越來越貴,終於漲到好多人甚至借貸 也買不起房的地步。 在呢個期間,唔知大家有冇感覺很奇怪,過去若干年,中國在政策上面出台了唔少調控,但系呢絲毫冇約束 上市企業瘋狂買樓囤房。呢系點解? 只因為,當年各種限購措施只針對嘅系個人,對公司買樓基本沒限制。 上市企業不專攻主業,轉而瘋狂買樓囤房,帶領着行外企業也開始 一窩蜂進入房地產市場成為發展商,數據統計,中國最高峰時期,全國的發展商數量甚至達到咗十萬家,而美國只有500家發展商,我哋足足多咗99500多家。 咁多發展商在市場 瘋狂推動樓價上漲,最終,老百姓終於掏空家底 也買不起了。直到2018年,企業炒房和資產閒置的現象 才引起監管層的重視。 各地才開始暫停向企業銷售 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從此,企業炒樓囤房的步伐 才終於被摁停咗。 多年來,各行各業深知炒樓來錢快、來錢多,都瘋狂湧入呢個市場買樓囤房。 如果系個人炒作,其實力有限,實際上也激起不了 咁大的浪花。最怕嘅系上市企業 亦都唔好好做實業,跟住買樓囤房。 上市企業拿着 股市不花成本 融的資金,瘋狂囤積房屋,可股民還以為 佢哋在好好研發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高高興興拿着努力 勞動換來的籌碼,投資佢哋的公司。 沒諗到,好多死心塌地的投資者 沒幾年就變成咗「股東」,努力賺的積蓄 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怪自己不懂投資。 不過,上市企業瘋狂買樓囤房以後,受損失最大的將系誰?毫無疑問,短期來講,仲系嗰啲必須要買樓的剛需。但長期來睇,蝕本的仲系企業自己。 畢竟平民亦都唔系傻子,樓價嚴重虛高之後,別講平民沒經濟能力買,就算有實力,絕大多數人都唔會貿然去做「接盤俠」。 而一旦失去咗「接盤」的人,炒樓呢個圈子就不攻自破了。到那個時候,呢啲企業的處境就非常尷尬了。想回頭重新做實業吧,先發現自己的實業早已經荒廢。 但系隨着人口結構失衡加劇、需求銳減, 樓市的下行趨勢一旦打開 或成為長期趨勢,但系呢個也預示着,中國「最大炒樓團」 或將繼續清倉走人。 但拋房量激增,未來市場供給過剩的趨勢下,好多人將不得不面臨 房屋砸在手裡的風險。對此,你點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