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與諦閑法師書(印光大師文鈔白話解)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印光大師文鈔 原文及白話解 『光自出家以來,即信淨土一法。但以業障所遮,二十年來,悠悠虛度。口雖念佛,心不染道。近蒙法師訓勵,誓期不負婆心。無奈昏散交攻,依舊昔時行履。因日閱十餘紙淨典,以發勝進之心。』 我自從出家以來,就相信淨土法門。但因為業障所遮,二十年來,悠悠泛泛,虛度歲月。口裡雖然念佛,心卻不染法道。近來承蒙法師你的教誨勉勵,立誓期望不辜負你的慈悲婆心。無奈昏沉散亂交相攻伐,依舊還是過去的老樣子。因此每天閱讀十多頁淨土宗的典籍,來發起勝進之心。 『至寶王隨息法門,試用此法,遂覺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湧瀾翻。想久而久之,當必有霧散雲消徹見天日之時。又查文類,聖賢錄,皆錄此一段。因悟慈雲十念,謂藉氣束心,當本乎此。』 看到飛錫大師《寶王三昧》中的隨息念佛法門,就試著用這個方法來念佛,於是覺得妄念不像以前那樣潮湧瀾翻。想來久而久之,當必有霧散雲消,徹見天日的一天。又查到《樂邦文類》,《淨土聖賢錄》,都收錄了這一段文。因此明白了慈雲懺主所說的十念法,說憑藉一口氣來收束心念,根源應在此處。 『而蓮宗寶鑑亦載此法。足見古人懸知末世機宜,非此莫入,而預設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發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鈍者,恐畢生不能得一念不亂也。故述其己私,請益高明。當與不當,明以告我。』 而《蓮宗寶鑑》也記載了這個方法。足見古人預先知道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機,不依這個方法,不能入道,而預先施設這個方法。然而古人大多不以這個方法教導他人,因為那時人的根機還很利,一發懇切念佛的心,自然能得一心不亂。而現在的人,像我這樣障重根鈍的人,恐怕一生也不能得到一念不亂。所以陳述自己的私見,請教於見解高明的(法師您)。確當與不確當,請明白告訴我。 『光又謂只此一法,具攝五停心觀。若能隨息念佛,即攝數息,念佛二觀。而攝心念佛,染心漸可斷絕,瞋恚必不熾盛,昏散一去,智慧現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勢至都攝六根法門。』 另外,我還認為,只此一法,具足收攝了五停心觀。如果能夠隨息念佛,就收攝了數息觀、念佛觀。而攝心念佛,貪染心漸漸可以斷絕(不淨觀),瞋恚也不會熾盛(慈悲觀),昏散一除去,智慧現前,而愚痴可以破除了(因緣觀)。也正是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之念佛法門。 『愚謂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記數,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決定難成三昧。』 我認為現在悠忽散漫念佛的人,似乎不合適令他們依照這個方法。恐怕他們因為不記數,就會懈怠。而有肯用心念佛的人,如果不依照這個方法,決定很難成就念佛三昧。 『法師乘願利人,自雖不用,當為後學試之,以教來哲。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縱光之昏鈍魯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亂矣。』 法師您乘願再來,利益他人,自己雖然不用這個方法,但應當為後學之人試一試,以便教導後世智慧卓越的人。如果是利根之人,一個七日、二個七日,定能得一心不亂。縱然像我這樣昏昧愚鈍根機低劣的人,(用此法)想必十年、八年或可得一心不亂啊! 【註釋】 [1]【訓勵】教誨勉勵。 [2]【行履】行為。 [3]【寶王隨息法門】唐飛錫大師著《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二十門。中卷、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第九,明隨息念佛雲:“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槵為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於息不還、屬後世者哉!餘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令昏昧,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如鑽燧煙飛,火之前相。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覩玉毫,親蒙授記,則萬無一失也。” [4]【文類】《樂邦文類》,五卷。宋、四明沙門宗曉編。卷四、寶王論揀示往生義,此章全引寶王論中“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隨息念佛之義,即在其中。 [5]【聖賢錄】即《淨土聖賢錄》。卷二、往生比丘:飛錫。文中引錄念佛三昧寶王論之要義,隨息念佛,亦在其中。 [6]【慈雲十念】宋慈雲遵式大師著《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第一、行願門中,第二、十念門雲:“十念者: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底,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此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 [7]【蓮宗寶鑑】十卷。第三卷、修持法門中,攝心念佛三昧調息法門,明對治昏散二病,即用數息法門。載此法,並非依寶王論。印光大師於《復永嘉某居士書五》中糾正《蓮宗寶鑑》中記數之誤,雲:“十念記數,不是數息。以其從一至十,同於數息。又以蓮宗寶鑑,訛作至百千萬,恐受其病,引為證明。目為數息持名,斷斷不可。” [8]【肯心】樂意、甘心。 [9]【五停心觀】能使五種過失停止於心的觀法,亦即聲聞乘人在最初入道時所修的五種觀法。一、不淨觀,是觀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屬不淨,以停止貪慾。二、慈悲觀,是觀察一切眾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緣觀,是觀察一切法皆從因緣生,前因後果,歷歷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觀,是觀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以停止業障。五、數息觀,是觀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數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亂。 [10]【來哲】後世智慧卓越的人。 [11]【昏鈍】用為謙詞。指愚魯之人。昏鈍魯劣:糊塗且愚鈍、衰弱的人。印光大師以根性劣弱自居,實為末法眾生作示現也。 願見者聞者同發菩提心、自利利他踴躍轉發,信願持名積累往生資糧,同生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皆法菩提心,同生極樂囯。 🙏🙏🙏 有需要印光大師文鈔文字檔文件的,可以在下面的鏈接地址下載。文鈔包括:《印光大師文鈔全集-原文和白話解》《嘉言錄-原文和白話解》,《菁華錄-原文和白話解》,《精簡入門讀本-原文和白話解》,《文鈔摘錄-原文和白話解》(下面下載鏈接內容都是一樣的,下載哪個都可以) 谷歌雲端下載(推薦):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BB0T... 下載鏈接1: https://e.pcloud.link/publink/show?co... 下載鏈接2: https://www.asuswebstorage.com/naviga... 下載鏈接3: https://ln5.sync.com/dl/c83e17ed0/d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