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記者會實錄:酒精對於頭頸癌風險及存活之影響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頭頸癌包括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與喉癌,為台灣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占我國男性惡性腫瘤個案數第3位(每年約有七千九百例新個案)、死亡原因第4位(每年約二千九百例)。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自1999年至2016年,台灣男性頭頸癌的發生率呈現上升的趨勢,頭頸癌的主要危險因子為飲酒、吸菸、嚼檳榔。 我國自1997年9月施行菸害防制法後,吸菸率有明顯下降的趨勢,特別是男性吸菸率下降了約一半;就嚼檳榔(最近6個月曾嚼食檳榔)而言,男性嚼檳榔盛行率在2007年為17.2%,至2017年則為6.1%;明顯得知我國在降低吸菸率與嚼檳榔率的推動有很好的成效。反觀喝酒的盛行率(定義為曾經喝酒,偶爾應酬飲酒亦屬之),不論男性或女性,自2002年至2013年皆呈現上升的趨勢,若長此以往,可以預見酒精對國人的傷害會更為明顯。 本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自2010年開始與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合作,探討各種環境及基因因子對頭頸癌風險及其預後的影響,包括「飲酒對於頭頸癌風險及預後的影響之流行病學研究」。酒精的致癌物主要是由酒精代謝所產生的,酒精代謝的包括二步驟,首先為乙醇(即酒精)經由乙醇去氫酶(ADH)代謝成乙醛(為一級致癌物),其次再由乙醛去氫酶代謝為乙酸鹽(無毒)後排泄。乙醛去氫酶只要是由基因ALDH2產生,因為基因變異,導致有些人缺乏乙醛去氫酶或功能降低,使得飲酒後容易臉紅、心跳加速、噁心、嘔吐等症狀。在我國約有一半的人口具有此基因變異,飲酒後,乙醛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比較久,導致罹癌風險增加。 詳細內容請線上觀看記者會實錄。 時間:2019年11月25日(星期一)10:00 地點:衛生福利部新聞發布室 演講語言:國語 演講時間:10分鐘 資料來源:癌症研究所張書銘副研究員/影音資料整理:編輯中心陳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