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劉益昌主講「海域交流與臺灣原住民族形成」(字幕版)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00:00 陳儀深館長開場 04:01 演講開始 15:04 南島民族(Austronesian)形成過程與分布 40:06 臺灣原住民(Taiwan Indigenous)演化與形成 1:08:28 臺灣原住民族當代文化形成的關鍵 1:48:22 明清之際臺灣原住民族的變局 1:50:22 結語 1:53:26 QA時間 專題名稱:海域交流與臺灣原住民族形 主講人:劉益昌(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時間:2021年10月7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當代臺灣是以南島文化、漢文化為主,加上其他次文化所共同形成的國家。較早的南島文化代表的人群就是臺灣的原住民族,臺灣雖然不大,但地形與生物相當複雜,原住民族也非常複雜多元,形成的過程與原因值得深入深究,建構臺灣原住民族早期的形成過程與發展,探究原住民族的真實歷史。雖然原住民族在臺灣長期居住與發展,卻沒有文字紀錄發展過程與歷史,只有以口傳的方式保存祖先來源的傳說,因而無法真確的說明祖先遷移或形成的過程,因此必須透過科學研究的方法,重新建構一套完整的臺灣原住民族形成過程,完成臺灣原住民族歷史建構,也才能完成整體臺灣歷史。臺灣考古學的研究結果,說明南島文化以及臺灣原住民族的形成過程,重要的因素是海域交流與互動。本次演講將透過考古學的發現,論述長時間發展而且複雜多元的臺灣原住民族。 演講紀要: 10月7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於國史館4樓大禮堂舉辦10月份講座,由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劉益昌特聘教授兼所長主講「海域交流與臺灣原住民族形成」。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介紹。接著劉所長表示,今日講題要處理三個議題,包括南島民族(Austronesian)形成過程與分布、臺灣原住民(Taiwan Indigenous)演化與形成及原住民與臺灣歷史的書寫。在第一個議題上,南島民族的形成過程和分布,有各種不同的假說,其中也有認為由中國南方向外擴張,但越來越多包括分子生物學與語言學的證據,都指向臺灣是南島民族擴散的源頭。 在第二個議題上,劉所長認為南島民族與文化首先在臺灣形成,而且目前臺灣原住民各族都屬於南島民族。接著他以考古挖掘中的稻米、小米、玉器、陶器、金屬、玻璃及瑪瑙等來做說明,特別是從距今2,400年前開始玉器,使用衰退,逐漸被外來的金屬、玻璃、瑪瑙等新物質製作的裝飾儀式用品替代,但仍可見兩者之間的遞變與逐漸演化的過程。 最後,劉所長提出文化變遷的原則中蘊藏有「常」與「變」的通則,因此在一個長期穩定的社會中,經常因為出現一個打破該規律性的「動力」或其他因素出現,致使文化內涵改變,並因此造成一個社會文化變遷的現象。 臺灣史前文化從新石器時代以來就形成一套自我的演化系統,造就了今日南島民族的形成,且和臺灣這塊大地的自然條件相依相成。外來的文化雖造成變遷,但只是動力之一,而且是局部影響,經原本臺灣文化吸收後,成為整體南島文化演化大過程中的一部分。而近年更有全臺原住民族群全面文化復振的狀態出現,相信會成為臺灣多元文化、藝術的重要動能。 (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臉書粉絲專頁貼文: / 456305817375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