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584|段玉龙、张双南、傅向东圆桌讨论:我国论文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为何中国科学家难获诺贝尔奖?|格致SELF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欢迎订阅我的频道,https://bit.ly/3tnM6wI ,每日上新一支新影片😊 段玉龙、张双南、傅向东圆桌讨论:我国论文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为何中国科学家难获诺贝尔奖? 基础科学之使命:破题 如何发展基础科学?或许,我们该将国家需求与个人好奇心结合起来… 基础科学的研究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把个人的好奇心与国家需求相结合,逐步成为了知识的“创造者”。但是,为什么中国尚未出现诺贝尔奖得主呢?基础科学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基础科学研究的使命是什么? 中国科学家何时能获得诺奖? 科学研究都需要坐十年冷板凳吗? 走进“基础科学之使命·破题”的现场, 听科学大咖碰撞出的思维火花! 对谈嘉宾: 张双南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傅向东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何为基础研究的“使命”? 段玉龙:究竟什么是基础科学研究?是像大家想象的一样坐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写论文,甚至自己进行一番头脑风暴吗? 张双南:我做基础研究差不多就是这样子吧。简单来讲,基础研究是最底层的、原理性的研究。它有可能带来很好的应用,也可能短时间之内无法带来。但是它是原理性的,我们将其称为基础研究。 傅向东: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基础科学看作没有用的、或者说投了钱却看不到效果的研究。原理研究的确是我们最早探索的问题,但是基础科学进入应用层面后,又会产生新的疑问,我们又要回来重新做原理研究。也就是说,当某一个问题开始的时候,可能的确停留在原理层面,做到后来就变成了技术,最后可能又有一些新的问题出来,再次回到原点。所以这也是基础科学之美吧!因为你永远有问不完的问题,永远有追问的力量,永远有让你探索的内容。 段玉龙: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使命。特别是咱们中国科学院推出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十项举措,提出要“致力于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使命”是一个特别高大上或者说源于思维深处的词,我们如何来把它具体落到实地?基础科学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对于老百姓的生活、对于国计民生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呢? 张双南:我觉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门都有各自的使命,国家成立不同的部门也有不同的用意。从咱们科学院基础研究的使命来讲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面对科学前沿的最重大问题;另外一个是面向国家需求的最重大的科学问题。这里面有一些是共同的,有一些可能是不同的,但总之是这两个方面的最重要的科学问题,就是我们科学院所要做的基础科学的使命。 这是科学院的,当然比如在其他地方,可能更强调个人好奇心的驱动;有些可能是赞助人,我资助你做这个研究,回答这个问题。所以科学的发力有不同的驱动方式。并不是说这两个方面就是基础科学的使命,而是我们科学院所做的基础科学的使命。 从有用性上来讲,我的研究很显然不如傅老师做的有用。傅老师做的是水稻,直接解决的是吃饭的问题。我解决的是我们看天时所产生的疑问:我们的宇宙里面有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就像我们吃完饭要到剧院里欣赏艺术。首先要吃饱饭,然后我们就有别的需求了。那我们人类在解决了吃饭的基本问题之后,同样就开始想着更远的事情。比如我们人类终究要寻找地球以外的生存空间,我们不可能永远限制在地球上面。这就需要我们的科学家不仅仅研究吃饭问题,还要研究未来更长远的人类生存问题。 段玉龙: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离开地球呢?我觉得地球挺好的:一天三顿小烧烤,日子过得很逍遥。去别的星球,生活水平会下降的。 张双南:(笑)对。我不知道傅老师的水稻将来能支撑多少人,但是地球上的资源总体来讲还是有限的。也许吃饭的问题可以解决,不过总体还是有限制,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从咱们宇宙演化的角度来讲,地球不可能永远是人类所居住的地方。不仅有太阳的演化问题,还有小行星的撞击问题,或者说地球未来环境的变迁问题。所以我们人类没有近忧必有远虑。在远虑这个方面,我们天文学家希望能够为人类做些贡献。 段玉龙:好。我们来听一下傅老师的回答,您如何理解基础研究的使命? 傅向东:我认为基础科学的使命就是两个字“求是”:去追求它的本质,去了解为什么,探索原理。我想对于个人来说,探索基础科学最原始的动力可能就是好奇心。有好奇心你才会不断地追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的基础是什么? 但是科学研究是需要投入钱的,那么投入钱的人可能就赋予了它不同的使命、不同的追求。科学院有科学院的使命,国家有国家的使命。我个人觉得,中国真正投钱做研究大概是在2000年左右,时间很短,也就说我们的目标是有限的,不可能跟美国一样全方位。所以我们要有个范式,尤其是关于国家命运、关于民生的研究,这些必然是要重点去做的。 我2005年回国的时候就在想:我可以继续做拟南芥方向的研究,但如果只是发文章,我也可以不回国,反正国外也能有份工作,是吧?但是既然回国了,就希望自己学到的知识能为国家做点事,尤其是植物科学。能不能通过我的工作给老百姓们带来点益处?是不是为他们解决了问题?也就是说,我做的得是有用的。 我相信只要每个人认真思考,肯定能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找到那些切入点,进行既是自己喜欢的又是国家所需要的研究。这也是对我们科学院研究者的额外要求,不像在大学时,你可以“自由放飞”,只做自己喜欢的。 为什么我们需要自己研究基础科学? 段玉龙:在基础研究领域,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大家都非常认论文。很多基础研究的成果也在第一时间发表在国际期刊上,比如大家熟知的Science、Nature等。既然这些基础研究都已经以成果的方式发表在论文上了,我们直接拿来看、直接学习就可以,为什么还要继续研究呢? 张双南:我觉得这还是文化自信的问题。学习人家的知识是可以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不到尊重,而且我们也是没有底气的。学习者和创造者的这份底气和自信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比较穷、比较落后的时候,最简单、最快速的办法就是低下头,埋头学习。但是在今天,我们已经要有自信了,已经要昂首挺胸了,如果还全部学习的话,就没法获得自信。要想真的自信,你就要成为知识的创造者,所以我们国家要加强基础研究,要从源头上解决知识的问题。 依靠我们中国人的知识建立起来的技术,那可和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知识和技术完全不一样。今天这样的事情做的还非常少,刚才傅老师也提到,我们不过做了20年而已,而西方的科学传统至少已经有四五百年了,进入到比较现代的科学研究阶段,所以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的。 傅向东:我想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做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说不想把自己的工作发表在期刊上,这估计是假话。每个人都希望成果得到别人的认可,每个人都有一个CNS(Cell、Science、Nature)的梦想,对吧?如果你说没有,我觉得不现实,因为这是对你工作的一种认可。现在我们中国的期刊进步很快,也许几年、几十年以后,它们就能代表世界一流水平。 但是科学并不等于技术,知道了“为什么”并不意味着它就一定能进行转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包括技术的研发,是有一个时间差的。不是说人家做完了,我们去看看文献,就能把他们的知识变成我们的技术,尤其这些技术还是有国界、有专利的。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也许就能找到外国人没有发现的点,然后独创出我们自己的一套技术体系。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这时我们就能拥有真正的科技自信了。 我们与诺奖还有多远的距离? 👇🏽歡迎嘗試我頻道裡的其他影片👇🏽 通信: • 通信 人工智能: • AI·人工智能 航天: • 航天 宇宙: • 宇宙 教育: • 教育 少年中国: • 少年中国 植物: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生物: • 生物 心理: • 心理 医学: • 医学 生态: • 医学 环境: • 环境 药学: • 药学 数学: • 数学 物理: • 物理 化学: • 化学 艺术: • 艺术 摄影: • 摄影 传媒: • 传媒 考古: • 考古 恐龙: • 恐龙 诺贝尔奖: • 诺贝尔奖 工程: • 工程 #基础科学 #诺奖 #中科院 #格致论道 #科学 #科普 #知识 #知识科普 #格致論道 #科學 #知識 #知識科普 #教育 #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