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文學 | 《西廂記》: 流傳近八百年的文學經典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經典題材,如何經受歷史錘鍊永久流傳? 聽書筆記 對中國人來說,《西廂記》是名副其實的經典。“經典”,通常也意味着“很多人都聽說過,但很少人真正讀過”。《西廂記》能成爲經典並非偶然,因爲它折射出了中國社會文化的特質,也在某種程度上建構了中國式的審美範式。 一、元曲是怎樣一種文學體裁? 我們常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裏面的“元曲”就是指元代的散曲和雜劇。散曲是配合當時北方流行的音樂曲調撰寫的歌詞;雜劇則是民間傳統戲曲的一種,相當於今天的歌舞劇,之所以說它“雜”,是因爲這種劇種將歌舞、音樂、唱白、雜技等各種樣式融合在一起,至於人物,則用旦、末、淨、醜來區分女主角、男主角、男配角及其他角色。雜劇在北宋晚期初步形成,於元朝時成熟並達到鼎盛。 一般來說,一本元雜劇分爲四折,一折就是一場戲的意思,四折就是四場戲,是按照劇情起承轉合的規律劃分的,四折之外再加一個楔子,相當於引言或者劇情過渡。一般說來,一部雜劇就是一本,但也有一些作品超出一本,比如我們今天講的《西廂記》,全劇就一共有五本,每本下面再分列四折,所以一共加起來就二十折。 二、爲什麼是“西廂”? 爲什麼安排他們住西廂?這和中國文化中的特殊觀念有關。中國傳統建築的佈局都是坐北朝南,面向南方時,方位是左東右西,這跟我們現在通用的方位觀念是相反的。而根據男左女右的原則,女性家眷通常就要住在右手邊的西廂裏。古代女性常常是在“西樓”出現,如李清照就有詞句是“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而東廂房是男性或家長居住、議事的地方,“東牀快婿”說的就是王羲之在東牀上坦腹高臥,宋代還有“東窗事發”的典故,這裏的東牀、東窗,都意味着中國宅院裏男性的居處。 連住所的空間等級制度尚且如此嚴格,那日常舉止的規矩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此又涉及到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關鍵點:即,它發生在一所寺廟裏。在禮法制度森嚴的時代,寺廟是女性能邁出閨門遊玩的極少數的地方之一,在《西廂記》中,也正是因爲崔鶯鶯帶着紅娘去佛殿上遊逛,才遇到了到此觀光的張生,兩人一見鍾情。 三、《西廂記》爲什麼受到古代中國人的歡迎?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戲劇最有價值的地方,嚴格說起來並不是藝術層面上的,而在於它的道德情感。基於古代故事和傳統的古典戲曲,更富有戲劇性,也更激動人心。” 具體來說,正是在古代中國未婚異性受到嚴格約束的特殊社會文化氛圍中,《西廂記》這樣的才子佳人故事,引起了人們強烈的共鳴。中國古代儒家社會的婚姻基於家族制原則,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禁止異性之間私相戀愛的,而愛情也不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從《孔雀東南飛》和梁祝傳說開始,中國文學中一個長盛不衰的主題就是:兩個人真心相愛,卻不能容於當時的婚姻禮俗。這種自發的愛情與禮教之下的婚姻制度之間的矛盾,是中國傳統社會普遍存在的情形,最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也容易調動人們的情感。 四、才子佳人大團圓的模式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可以說,正是《西廂記》奠定這一文學題材和套路。在《西廂記》之後,明清時代出現了很多這樣才子佳人私下定情、被家長阻止,最終書生金榜題名後皆大歡喜的故事,在白話小說集“三言二拍”裏尤其多,例如《醒世恆言》裏的一篇《吳衙內鄰舟赴約》中,吳公子與賀小姐私會,本來家長震怒,但吳公子最後中了進士,障礙消除,於是夫榮妻貴,滿門幸福。作爲一部經典,《西廂記》既折射出當時中國社會普遍的潛在心理,同時又激發了很多後來者的效仿。 五、《西廂記》還有什麼文學上的魅力? 王實甫在《西廂記》原本就化用了大量古典詩詞,詞句優美,意境悠遠,加上他本人的創作,有很多語句至今仍流傳於中國人的日常口語。比如張生初次見到鶯鶯時,念念不忘她的“臨去秋波那一轉”,明代萬曆年間評論家徐士範在其刊刻的《西廂記》中,就有批註說:“秋波一句,是一部《西廂》關竅”。鶯鶯有意於張生,想要有所表示,但是作爲相國千金,鶯鶯又必須不着痕跡。“臨去秋波那一轉”,讓張生已有所感覺,等到鶯鶯離去,張生迴轉過來,細細品味這個眼神的含義,兩人的姻緣也由此展開。如果沒有“秋波”這一句,那麼《西廂記》的愛情故事就無法發展下去了。直到如今,我們現代漢語中還有“秋波一轉”的用法。 當然,《西廂記》中最家喻戶曉的,還屬那一句“嘆人間真男女難爲知己,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後半句大概在中國無人不知,可以說,這種美好願景的寄託,至今仍頗具感染力。 不僅如此,《西廂記》裏面還蘊含着中國人對“美”的特殊理解。在中國人看來,美不美,容貌並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精氣神,流露在舉手投足之間;甚至通過穿衣打扮,就能看出這人是風雅還是俗氣。這與西方那種注重身材、肌肉、黃金分割等美學理念截然不同,西方注重的是“看得見的實體”,目光落在肌肉、幾何比例等上面,但中國人對美的感受卻落在“看不見的”地方,所謂“精”、“氣”、“神”,都是一種神韻,一種難以描摹的氣質,因此用的都是寫意的筆法。 六、《西廂記》如何體現了文學體裁的傳承和流變? 《西廂記》最早的底本是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鶯鶯傳》本是一個悲劇故事,張生赴京趕考一去不回,後來另娶了他人,對崔鶯鶯可謂是始亂終棄。王實甫根據這部傳奇創作《西廂記》時,保留了基本架構,但是爲了表現不同的主旨,做了相當大的改動。有不少多細節的改動,如將崔鶯鶯的年紀從十七歲改成了十九歲,賊兵圍困的動機也從劫奪財物改爲奪佔鶯鶯,等等。但是最大的改動有兩點:首先,王實甫的改編,強化了張生與鶯鶯之間的愛情主題。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鶯鶯傳》的結尾是一個悲劇,張生進京趕考一去不回,兩人也沒能在一起;而《西廂記》中,張生和鶯鶯是大團圓結局,有情人終成眷屬。可以說,故事從悲劇變成了喜劇,批判的矛頭也從社會規則轉向家長禮教制度。 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源於王實甫所生活的元代,有不同於唐代的社會制度變遷。這種流變,在崔鶯鶯的形象上也有許多表現,展現出不同時代的女性文化。美國漢學家韓森在《開放的帝國》中曾說,後世戲曲家不斷重寫張生和鶯鶯的傳奇,以迎合他們所處時代對於婦女的主流觀點。比如,在崔鶯鶯生活的唐代,女性其實是不纏足的。但是,生活在元代的王實甫卻將崔鶯鶯寫成了一個小腳女性。所以,《西廂記》的主人公崔鶯鶯的生活背景雖然是在唐代,但是在王實甫的筆下體現的反而是元代的社會價值,張生和鶯鶯也是元代人心目中的才子佳人形象。 七、《西廂記》的接受史如何? “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不誇張地說,《西廂記》是明清時代影響最廣泛的戲劇經典。晚明的《金瓶梅》中出現了非常多的《西廂記》引文,而南戲《牡丹亭》也受到《西廂記》的影響。曹雪芹對《西廂記》也深有研究,而且在《紅樓夢》寫作中也受到《西廂記》的影響。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小說第二十三回裏,提到寶玉和黛玉一起讀《西廂記》。 清代人對於戲曲尤其喜愛,演戲風氣盛行,晝夜不絕,結果也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導致清朝政府禁止了一些劇目,其中《西廂記》也被當作講“男女私情”而遭到禁演。 直到現代,《西廂記》又逐漸被視爲“反抗封建禮教的純潔愛情”,並被推崇爲古典文學名著。五四之後,戀愛自由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現代人看《西廂記》時本就對所謂“閨門失禮”毫不在意,只要兩人真心相愛,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在這種情況下,對愛情執着的鶯鶯,甚至違抗老夫人的紅娘,都受到了熱烈讚揚。可以說,每個時代在看《西廂記》時,其實都投射了自己那個時代的觀念,彷彿張生和崔鶯鶯不是唐代人,而是自己的同時代人。可以說,一個故事也只有不斷賦予它新的內涵和解讀,才能永遠流傳下去,不斷成就它的經典之美。 解讀 | 維舟 書評人,專欄作家。曾兩度獲選“中國十大書評人”之一,長期爲“騰訊·大家“等平臺撰寫專欄。 播音 | 沐澤 策劃編輯 | 周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