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中國小伙獨自探訪蒙古國貧民窟,居住環境比想像中好太多了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有60%的人住在棚戶區。因為這裡生活條件艱苦,外國人習慣稱之為貧民窟。又因為這裡的人住是遊牧民族特色的蒙古包,於是也有人把這裡叫做蒙古包區。從航拍的視角可以發現,在所謂的貧民窟,每戶人家都有幾百平米的大院,甚至有人在家安裝了籃球框(是的,蒙古人最喜歡的運動也是籃球)。這裡的確有傳統的蒙古包,但也都修建了獨棟的房子,而且還有一個關鍵的指標:家家戶戶都有小汽車。如果這樣的地方也叫貧民窟,那我在深圳城中村蜗居的房子又算什麼呢?所以接下來我要採用更加本土化,也相對比較中性的詞:棚戶區或者蒙古包區,代替貧民窟的說法。 當我拿烏蘭巴托和深圳相比較,有些觀眾朋友可能感到小腦萎縮了。什麼?深圳和烏蘭巴托?深圳有華為、騰訊和比亞迪等一眾高精尖企業,還有400多家上市公司。當年特朗普制裁的中國企業,都集中在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雖然我本人沒有錢,也不是什麼高精尖人才,但作為什麼深圳人,我已經感到無比驕傲了。反觀蒙古國,除了煤炭產業以外還有剩什麼呢?蒙古人有什麼資格跟我們深圳人坐同一桌吃飯?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為的,直到我發現了一個數字,60%。根據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的數據,深有60%的人住在城中村。剛好跟烏蘭巴托住在棚戶區的人口比例一樣。太巧了,真的太巧了。這說明棚戶區和城中村,正好代表了兩座城市的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場所。 深圳城中村的視頻,我拍了有不下10個。我本人也在裡面蜗居過。沒有人比我更喜歡研究城中村,也沒有人比我更懂城中村。正因為「60%」的巧合,讓我忍不住把兩座八竿子打不著的城市放在一起比較。現在中國互聯網流行中美對賬。我們只跟世界第一的美國比,而且必須要贏。但我這次跟排不上號的蒙古國比,肯定會讓很多網友生氣。但沒辦法,城中村的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一直是我的課題,我不可能為了照顧一部分人的情緒就不做了。所以,如果冒犯到你,我只能說一句I am so so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