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董卓只有3000兵,他憑什麼把持朝政,廢立皇帝,奪走袁紹勝利果實?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董卓只有3000兵,他憑什麼把持朝政,廢立皇帝,奪走袁紹勝利果實?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後的宮廷巨變,其實都是出自汝南袁氏大佬袁紹袁導的謀劃。他的計劃,就是要利用何進誅殺宦官,再召集董卓等四方猛將入京控制局勢。袁氏四世三公,號稱勢傾天下,不僅朝臣黨人多為其門生故吏,就連董卓丁原這些四方猛將,也多是出自他們培植拔擢。只要趁亂搞死了何進,士族們一定都會支持自己上位——到時他攜誅殺宦官之大功,再憑借其世族領袖之令名,又兼手握四方雄師於洛陽,那麼想當周公還是王莽,可就任君選擇了。 但袁紹萬萬沒有想到,事情的發展,竟會亂到完全脫離了他的控制。關鍵是,他看錯了董卓這個人,於是一步走錯,滿盤皆輸,最終只能跳出局外,另起新局。 想當初,二十多年前,董卓還只是個小小的涼州從事,後來在西北名將段颎的推薦下,袁紹的叔叔司徒袁隗將他辟為掾屬,董卓才踏上了仕途的康莊大道(注1),而一路以袁氏故吏的身份平步青雲,一路升至前將軍、並州牧,並手握一支強大的涼州軍隊,駐兵於河東郡觀望局勢。不過,董卓畢竟是個邊疆武人,在洛陽朝廷毫無根基,又深受袁氏提攜,袁紹或許以此就認為,董卓會按照政治規矩乖乖效忠袁氏。但袁紹沒想到的是,董卓可是“羌胡之種”,對漢人的官場規則並不買賬。事實上,一年後董卓挾持朝廷遷都長安後不久,就將袁隗一家全部殺死,接著又將曾跟自己不對付的老上司張溫拉到鬧市上,硬生生用亂棍打死(注2)。故吏殺害府主,門生殺害師尊,這在東漢歷史中還從未出現過,可見董卓行事乖戾,對關東士大夫伏膺的綱常名教缺乏認同感,更從不會讓自己受其約束。 況且,東漢王朝後期,隨著對羌戰爭與黨錮之禍愈演愈烈,關東士人與關西武人都遭到宦官與外戚連番打擊、排擠、壓迫,連綿近百年,可謂苦大仇深。關東士族之黨錮較為人所知,而關西武人因被打壓而生叛逆之心理較少有人研究。特別是老一輩平羌名將“涼州三明”之一的段颎因放棄兵權而被卷入黨爭自殺身亡後,關西武人便開始了謀求霸權之路,如涼州名士閻忠就認為“昏主以下,難以久居”,而勸皇甫嵩率西涼大軍“移寶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以“混齊六合,南面稱制”(《後漢書·皇甫嵩傳》)。此事雖未舉,但這些思潮顯然影響了董卓、李傕等涼州武人(注3)。事實上,後來關東聯軍共抗董卓,表面上是簒逆權臣與忠漢牧守之爭,實際上也是關東、關西兩大勢力的總對決。所以,涼州人皇甫嵩向來號稱忠漢名臣,後來卻並沒有參加關東諸侯的行動,反而將自己的軍隊交給了董卓;而《三國演義》中將關西軍閥之一的馬騰寫進十八路反董諸侯之中,更是完全不合情理,馬騰從一開始就是支持董卓並想依附董卓的,後來他與李傕之爭也只是私人的爭權奪利,與大義無關。 總之,作為關西軍閥的大首領,董卓對關東朝廷一向是不信任、有怨氣的。事實上,此前漢靈帝已數次征召董卓入朝擔任少府之肥缺,以奪其兵權,董卓屢屢抗命才保住了自己的力量,這次居然有機會帶兵入京搞事情,他又豈會錯過呢? 也正因為看了這個危險,曹操找到袁紹,發表意見認為不應擴大打擊面:宦官嘛,那就是一群皇帝的家奴,管好了就沒事兒啦,殺幾個元兇首惡,一獄吏足矣,何必招惹那些麻煩的外將?非要殺光宦官,激化矛盾,我怕會出事啊! 然而,面對曹操的勸諫與提醒,袁紹表示無視。他才是東漢士林的領袖,曹操你算個啥?憑啥置喙?讓你這傻莽猛宦官三代當小弟,那是給你面子,你不僅不珍惜,反而為宦官這些階級敵人求情,你的立場有問題啊,好好反省一下吧! 於是,袁紹不僅沒懸崖勒馬,反而進一步解開了惡魔的封印,幫助董卓對抗何進阻止其繼續進兵的詔書(何進本來只要求這些外兵屯駐在洛陽關隘四周作為震懾就好),並催促他繼續進兵。於是董卓率軍一路向東挺進至洛陽城西三十里的夕陽亭,觀望局勢,準備入局。袁紹很滿意,董卓現在還不能進京,來到這里就剛剛好,因為這把牛刀是將來用來對付何進的,如今殺宦官就是殺雞,根本用不著。 從袁紹身上可以看到東漢黨人的一切典型缺點,那就是極度自信卻忽視細節,正如幾十年前的黨人領袖陳蕃之名言:“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後漢書·陳王列傳》)其實掃除天下與打掃屋子是並行不悖的,但黨人卻不屑為此,他們“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後漢書·黨錮列傳》),眼里全是廟堂高處與宏圖大業,卻不肯紮紮實實的做調查研究,換句話說,就是不接地氣。所以哪怕他們占盡優勢,到最後都難免失敗的結局。 而與此同時,在這段激情燃燒而又糾結郁悶的歲月中,曹操還認識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個冤家,劉備。 劉備當時比曹操小六歲,這時才二十九,更加的血氣方剛,不久前剛因鞭打上司丟了縣尉的官職,因而跑到洛陽來參軍,與曹操同在大將軍何進手下辦事,之後,何進又“遣都尉毌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劉備)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覆去官。”而劉備辭職之後,似乎又回到洛陽混了一段時間,而且跟曹操走的更近了;據王粲《漢末英雄傳》:“靈帝末年,備嘗在京師,後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曹操)討董卓。”考慮到王粲的父親王謙當時正擔任何進的長史,而他自己後來也逃亡荊州,與劉備同在劉表手下多年,接著又做了曹操的文學寵臣,與曹氏父子相當親近,這位歷史親歷者的記載可信度還是很強的。也就是說,洛陽變亂乃至後來討董卓、戰徐榮這一段燃情歲月,劉關張都曾跟著曹老板混,他們是起家相隨、共同創業的患難之交。然而世事的變化,最終讓他們漸行漸遠,終成一生之敵。 歷史上的小小細節,有時真讓人感慨萬千。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宦官們聽到風聲,先下手暗殺了何進(注4),接著袁紹等人便率領西園軍與虎賁禁兵一口氣屠殺了全部宦官二千多人(注5)。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也在大亂中被其部將所殺。然後董卓在一片混亂中竟然神奇的找到了剛好逃到洛陽郊外的小皇帝(洛陽城門軍中也許有董卓的內線)。如此,董卓雖然只帶了三千涼州兵,但他有救駕之大功,此外又使用各種陰謀手段收買、吞並了何進、何苗的直屬禁衛軍與丁原、呂布的並州軍(注6);這樣一來,無論人數還是戰力,袁紹一黨所控制的部分西園軍與虎賁禁衛,都遠不如董卓、呂布所率領的並涼軍團與何氏舊部了。正如前面說的,靈帝末年曾大肆賣官,虎賁、羽林與緹騎、北軍營士都按價位高低售賣,故其人數“雖且萬人”,但大多是“商賈惰遊子弟”,他們“不講戎陳,既不簡練,又希更寇”(《三國志·王朗傳》注引《魏名臣奏》),一碰到董卓這幫強悍的羌胡兵,當然更加腿軟(注7)。 在這種情況下,董卓自然野心勃發,遂又肆意妄為,廢掉漢少帝劉辯,鴆殺何太後,而將自己“一見鐘情”的陳留王劉協推上帝位,是為漢獻帝。接著,董卓便以董氏外戚的身份輔政(據說董卓是董太後的同族),官拜司空,專斷朝政。 這一切眼花繚亂的騷操作,董卓只花了不到一個禮拜。 看來,這位董卓並沒有黨人想的那麼簡單,他不僅野心勃勃,而且極有謀略,竟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敏銳發現外戚權位的懸空,於是縱橫捭闔,果斷出手,一舉搶走袁氏的勝利果實,真可謂“智力橫絕一世”(曾國藩語)。 而面對這種糟糕的情勢,袁氏黨人集團既沒想到,也無準備,故只得暫避鋒芒,希望通過再次武裝,來向董卓證明誰才是最後的強者。於是袁紹、袁術等人紛紛辭官掛冠而去,相繼離開洛陽,袁紹逃往河北第一大郡渤海,袁術則逃往南方第一大郡南陽。袁氏的選擇是正確的,並涼武人們畢竟沒有政治底蘊,亦無野心能力取漢朝而代之,黨人們還有大把翻本的機會。 這就是神奇的189年,短短幾個月,朝廷的年號換了四次,洛陽政局幾變,令人目不暇給,曹操都來不及反應,好在他在軍中尚有一定威望,董卓便拿出了驍騎校尉的禁軍新職務作為籠絡,熱烈邀請他加盟董氏集團。 曹操卻棄官跑了,而且是立即逃跑,連夜逃跑! 曹操心理很清楚,袁紹固然有很多缺點,但董卓更加不是一個可以合作的政治夥伴。漢少帝劉辯雖然年幼,但畢竟是靈帝與何皇後的嫡長子,自明帝以來漢朝就沒有哪位皇帝擁有如此堅實的合法性(注8),可董卓卻不顧一切將其廢掉,可見這家夥雖頗有謀略野心也很有實力,但注定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持。況且如今洛陽時局已完全失控,繼續留下來就是死路一條,不逃何為? 注1:三公辟舉僚屬,在東漢為仕進要途,崔寔《政論》指出:“三府掾、屬,位卑職重,及其取官,又多超卓,或期月而長州郡,或數年而至公卿。”故三公辟舉之官員一般為高才名士,董卓一邊郡武人,竟能得到公府征辟,說袁氏乃董卓的再生父母,亦不為過, 注2:中平二年(185年)時,司空張溫曾為車騎將軍、假節,率破虜將軍董卓、參軍孫堅等人討伐西羌叛亂。 注3:事實上,除了董卓、李傕等西涼武人,呂布、公孫瓚、馬騰韓遂、劉備等幽、並、關中武人與雇傭兵集團也伴隨著東漢帝國的崩潰而進入了中原,並迅速轉型,加入了逐鹿天下的行列。此種局勢,與羅馬帝國後期非常類似,作為輔助的蠻族雇傭兵集團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更有羅馬學者認為,所謂蠻族入侵是不存在的,一切只是日耳曼、凱爾特等蠻族雇傭兵的一種政治轉型而已。 注4:為了實現這個謀劃,袁紹還假以何進的名義行文各州郡,命各地官吏逮捕宦官的親屬,逼迫宦官狗急跳墻。另外,宦官在宮中殺害何進時,正率領“溫厚虎賁二百人”守衛禁中門戶的虎賁中郎將袁術竟未起到任何保護作用(《三國志·袁紹傳》),而是聽著何進的悲慘呼救聲而任由他被殺掉。 注5:經此一事後,宦官集團在三國魏晉的政治舞台上幾乎銷聲匿跡。漢獻帝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宮中沒有宦官的帝王了,而之後的魏晉內廷中也很少宦官,曹丕就規定“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三國志·文帝紀》),而像中常侍這樣的高級中官,則皆以士人充任,案《通典·職官三》:“置散騎,合於中常侍,謂之散騎常侍。後用士人,始以孟達補之 。”這都說明士族力量更為強大了,而皇權衰弱了。陳侃理更認為,在“漢魏革命”中,士大夫進入內廷,等於是將皇帝的私權力從政府中剔除,實現了由士大夫組成、向士大夫開放的統一政府。皇帝從此也再不是淩駕於政府之上的獨裁者,而是進入這個政府並成為他的首腦(《儒學、數術與政治災異的政治文化史》)。 注6:董卓的弟弟董旻時任奉車都尉,是何進的手下,何進死後,董旻便說是何苗與宦官勾結害死了何進,聯合何進部將吳匡一同攻殺了何苗。何氏舊部群龍無首,這才全都投靠了董卓。至於丁原本是袁紹的人,從並州刺史的位置轉任武猛都尉後,就一直屯駐在洛陽以北的孟津待機,何進死後,袁紹就將其召入京中,任為執金吾,以牽制董卓的力量。沒想到呂布等並州將領竟然殺死丁原投靠了董卓。董卓是用這種手段拉攏到呂布他們,史書無詳載。不過,董卓此前已被朝廷任命為並州牧,且丁原其實是兗州人,在地緣上並州將領也跟董卓更為親近。 注7:時居洛陽的著名女詩人蔡文姬(蔡邕之女)便作《悲憤詩》描繪了京城軍民害怕董卓的情景:“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注8:無論章帝還是和帝,都不是皇後的親生兒子;安帝不是皇帝的兒子,順帝則曾被自己的父皇廢黜;桓帝、靈帝也不是皇帝的兒子。整個東漢,除了漢明帝,只有漢少帝才是皇帝與皇後的嫡長子。參閱【澳】張磊夫:《洛陽大火——公元23-220年的後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499,517頁。 #歷史故事 #有聲書 #睡前故事 #老德講古 #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