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與「寨長」對話︰銀禧越南難民營口述歷史工作坊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北漏洞拉」這幾個音節所代表的一段香港歷史似乎早已遠去——1970年代,大批越南人乘坐船隻投奔怒海,前往充滿未知之數的異鄉——香港。香港於1979年曾被列為「第一收容港」,直至2000年最後一個難民中心關閉,數十年間,多達二十萬名越南難民曾在香港留下足跡。而在現時深水埗公園近九江街和通州街位置,就曾有一個銀禧臨時收容中心(俗稱「銀禧難民營」),於1979年啟用,成為逾八千名難民的棲身之所。 這個被難民喚作「異鄉之家」的地方,流傳下來的故事甚少為外人道,但在營中所經歷一切一切,對於梁顯明先生仍然歷歷在目,他是當時的營長,難民稱他「寨長」(因「營」的越南話讀起來似廣東話「寨」)。在入職之前,從沒想過會負責管理如此龐大人口的營所。在那裏,他曾經與難民擕手處理大小紛爭與難題、與國際間不同慈善組織同心協力,為難民提供更好的當下與未來…… 銀禧難民營的歷史,一直藏於這位「寨長」的回憶中,偶爾翻開,各種甜酸苦辣浮現眼前。透過是次口述歷史分享活動,就讓我們細聽如此獨一無二的「打工」經歷,以及背後有血有肉、卻鮮被人知曉的難民生活點滴。 講者︰梁顯明先生(前銀禧越南難民營營長) 關於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村梭」社區文化遺產計劃 / 本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鄉村是研究香港歷史的關鍵、不同社區文化的根源,而村校作為盛載村民共同回憶之所,對文化傳承有重要作用。計劃將深入鄉村、穿梭社區,透過不同活動提升大眾對本地鄉村及村校文化的認識,促進城鄉共融;並致力鼓勵公眾參與,讓社會各持份者亦可投入鄉村歷史及村校文化保育,傳承鄉村獨有的故事和記憶,同時凝聚社區。 關於我們 /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於2005年成立,一直積極舉辦古蹟保育活動。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