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易經故事 噬嗑九四 李悝 識人五法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易經故事 噬嗑九四 李悝 識人五法 噬嗑第四爻,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噬:風箱的柄向外拉,引伸吸入大量空氣。 干:没有水份或水份很少。 胏:乾燥脱水的肉。 得:路上拾到貝幣,引伸獲得。 金:泥土內的金屬,可供發號施令。 矢:箭頭。 利:用刀割禾,引伸有利益。 艱:焚人求雨,引伸境況艱難。 貞:占卜龜甲,引伸驗證。 吉:以玉祭祀,引伸吉祥。 意思是:風乾令肉類脫水,可長久儲存,在泥土中掘出金屬,可製造箭頭,儲備作不時之需,在境況困難時使用,經過驗證,是吉祥的。 戰國時期法家人物李悝(音離),可解爻義。 李悝(前455年-前395年),又作李克、李兌,魏國安邑人(今山西省夏縣),李悝的老師子夏是魏文侯重臣。 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魏文侯繼位,拜孔子學生子夏為師,實行中央集權制度。 周考王七年(前434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魏國佔有中原大部份土地,富庶程度不如韓國,軍力強悍程度不如趙國,與齊、楚、秦、趙四個好戰強國相鄰,秦國若東進,魏國首當其衝。 魏文侯二十七年(前419年),魏國西渡黃河在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築城,建造進攻秦國的軍事據點,西進過程中,遭遇秦軍強力抵禦。 魏文侯三十三年(前413年),李悝率領魏軍在西河戰場戰勝秦軍,衝破秦軍西河防線。 李悝與大夫翟璜向魏文侯推薦吳起,吳起被任命為魏軍攻擊秦國的主。將 吳起直撲秦國進入渭河平原咽喉要地鄭,渭河平原無險可守,吳起向西一路平推,如入無人之境,兵臨秦國都城雍。 魏文侯三十七年(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元里並築城。 前406年,魏國攻滅中山國(河北正定縣東北),魏文侯封太子擊(即後來的魏武侯)為中山君,翟璜推薦李悝出任中山國相國。 李悝盡心盡力輔佐太子,走鄉串戶,瞭解民情,減輕徭役賦稅,發展經濟,健全法制,中山國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 太子擊把李悝作為老師和朋友看待,向他請教治國之道,李悝傾其所學幫助太子,太子擊在向父王彙(音位)報中山情況報告中,把李悝大大誇獎了一番。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國國君,被周天子承認,完成三家瓜分晉國最後一步,成為戰國時期新興國家。 魏文侯選拔宰相,問李悝意見,說:「先生曾經教導我説:,家貧就想得賢妻,國亂就想得賢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這兩個人您看怎麼樣?」(魏成子是魏文侯弟弟) 李悝説:「辨識人才有五條標準,一曰,居視其所親,看一個人平常都與誰在一起,如親賢人則可重用,若與小人為伍就要當心。 二曰,富視其所與,看一個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財富,如只滿足自己的私慾,貪圖享樂,則不能重用,如接濟窮人或培養有為之士,則可重用。 三曰,達視其所舉,一個人處於顯赫時,要看他如何選拔部屬,若任人唯賢則是良士真人,反之則不可重用。 四曰,窘視其所不為,當一個人處於困境時,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賣良心,則可重用。 五曰,貧視其所不取,人在貧困潦倒之際也不取不義之財,可重用。 有這五條足能決定誰當宰相了,何需依靠我李悝呢!」(後世稱為「識人五法」) 魏文侯説:「先生回家吧,我已有決定了。」 翟璜到李悝府上拜訪,問他:「聽説君主召見先生去選擇宰相,結果是誰當宰相呢?」 李悝説:「魏成子當宰相了。」 翟璜不服氣説:「就憑耳目所見所聞,我哪一點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將吳起是我推薦的,君主對內地最憂慮的是鄴郡,我推薦了西門豹,君主計劃攻伐中山國,我推薦了樂羊,中山攻滅後,派不出人去鎮守,我推薦了先生,君主的兒子沒有師傅,我推薦屈侯鮒(音付),我哪一點比魏成子差!」 李悝説:「您向君主推薦我的目的,難道是為了結黨營私來謀求做大官嗎?您怎麼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鍾俸祿,十份之九用在外邊,十份之一用在家裏,因此從東方聘來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這三個人,君主把他們奉為老師,您所推薦的那五個人,君主都任他們為臣,您怎麼能跟魏成子相比呢?」 翟璜向李悝拜兩拜説:「我翟璜是淺薄的人,説話很不得當,我願終身做您的弟子。」 魏文侯四十七年(前400年),魏文侯任李悝為相國,主持魏國變法,改革政治、經濟、軍事。 李悝指出,五口之家的小農,每年除去衣食、租稅、祭祀等開支,還虧空四百五十錢。 農夫因為無法擺脫貧困的生活而有怠耕現象,造成糧食減產,糧價因而上揚。 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説:百里之地,以土地九百萬畝計算,除山澤城邑住宅佔地三百萬畝外,尚餘耕地六百萬畝。 「治田勤謹」,每畝可增產三斗,不勤謹則每畝減產三斗,六百萬畝共可增加或減少糧食一百八十萬石,此數字關係重大,因此必須鼓勵農民生產。 井田制在夏朝已開始實施,耕地劃分為一百畝的方塊,稱為「一田」,周圍有經界,中間有水溝,阡陌縱橫,像一個井字,每個方塊都以阡陌分隔,佔用耕地面積。 李悝廢除井田制,通過消除阡陌方式取得更多耕地,推行統一分配農民耕地,大批原本屬於奴隸主貴族的莊田,轉入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手中,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加生產,推廣成功耕作經驗,提高糧食產量。 為保證某種作物遭受自然災害後,還有其他作物可獲豐收,李悝提出「必雜五種,以備災害」,種植稷、黍、麥、菽(音熟)、麻等多種作物。 充分利用土地發展副業,在住宅附近種植桑樹,在菜園種植蔬菜、田埂上種植瓜果等。 收割時要像防備寇盜到來那樣迅速,以免因延誤而遭受損失。 李悝認為糧貴對士民工商不利,谷賤則傷農,善治國者必須兼顧士民工商和農民雙方利益。 李悝在經濟方面實行「取有餘以補不足」,將豐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個等級,按比例向農民按價糴(音笛)糧,大熟豐年收購多些,價格較低,餘此類推。 荒年分成大飢、中飢、小飢,大飢之年把大熟之年所糴糧食,按當時收購價發放給農民出售,餘此類推。 這樣可使飢歲的糧價不致猛漲,農民也不會因此而逃亡或流散,稱為「善平糴」政策。 除儲備糧食外,李悝還為國家儲備人才,魏文侯問李悝:「如何才能治理好國家呢?」 李悝回答説:「給付出勞動的人食物,給建立功勳的人俸祿,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賞就要實行、要罰就要得當。」 魏文侯問:「我賞罰都得當,但是百姓還是不歸附我,是為甚麼?」 李悝回答道:「父輩因為有功勳,國家給他俸祿,他的後輩沒功勳卻享受父輩待遇,因而放縱享樂,打亂鄉里禮教,應該取消放縱者的俸祿,用來招攬國家的有志之士。」 李悝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將無功而食祿者稱為「淫民」。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世襲制度的挑戰,廢除世襲制度後,「淫民」被趕出政治舞台,大大削弱魏國的世卿世祿制度。 魏文侯問李悝:「吳國為甚麼滅亡?」 李悝説:「因為屢次得勝。」 魏文侯問:「屢次得勝是國家的幸事,為甚麼竟會因此而亡國呢?」 李悝説:「屢次作戰,人民就會疲睏,屢次勝利,君主就容易驕傲,驕傲的君主統治疲睏的人民,這就是滅亡原因。凡是沉溺於發動戰爭,使軍隊疲勞的人,沒有一個不滅亡的。」 李悝獎勵有功於國家的人,按功勞和能力提拔官吏,如任命吳起為西河守,用西門豹治鄴,變法後魏國國力增強,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 李悝彙集各國法律編成六篇《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法典,內容主要闡述如何維持治安、緝捕盜賊,防止人民反叛及對犯罪者的判刑等等。 李悝認為,製訂法律有兩個作用,第一個是「定分止爭」,明確物件所有權。 「重勢」法家的慎到做了很淺顯比喻:一隻兔子在街上跑,很多人去追搶,卻不會去搶集市上的兔子,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個是「興功懼暴」,「興功」是獎勵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懼暴」是使不法之徒感到恐懼,不敢犯事。 李悝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武卒」制,考核士兵,獎勵優秀的人。 按照不同士兵作戰特點,重新編排隊伍,發揮軍隊作戰優勢,魏國武卒戰鬥力,一度是戰國版圖上最強大。 李悝變法有成,魏文侯走上擴張之路,首選目標是西邊的秦國。 魏文侯四十九年(前387年),魏國完全佔據西河地區,為更好控制西河,在洛水東岸修築一條長城,南端越過渭水與陰晉相連,北端到達雕陰城以西,這條長城整整壓制秦國八十多年。 李悝之死有兩個說法,一是壽終正寢,一是因為一宗誤判案件,領罪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