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见地和境界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所谓见地,就是我们对一个或者一类问题理解的深度。 所谓境界,就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感悟,看待同一个问题的高度就不一样。 很多人喜欢谈论和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见地和境界。特别是对形而上的哲学认识。其实,所有的见地和境界,都是束缚!只是看自己被束缚在哪一个层级,是小学生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而已。因此,之前我们跟朋友讲:修行到了哪里束缚就在哪里。知见到了哪里,障碍就在哪里。越往上走,境界和见地的束缚就越大,也越难以去打破。痴迷于境界和见地,也是一种颠倒,就是我慢,就是无明痴愚。 因此,认识到自己目前的见地和境界的边界,而不是自乐其中,就是我们继续再往上走的第一步。到了一定层级后再往上,每一层的风景和心情都不一样,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新世界。(其实,很多禅师或者善知识,点化来人,第一步就是破其自见和我慢。我们在自己的观念世界,在这个圈里面,要自己意识到或者说破除,不是不可能,但确实很难,非得上根利器,并且身处烦恼大海,有强烈的出离心才有那么一点可能性。) 而,究竟的证道,就是打破所有一切见地和境界的束缚。也就是大乘修行最后的那一层纸,打破之后,佛理佛法就全部通畅,因为不再受任何境界和见地的束缚故,无中即可生万法。不仅是佛教,对于其它宗教和哲学,只要是形而上的部分都能很快理解。至道无道,至境无境,我们以为的那个最最高深玄奥的“道”,到最后,统统返朴归真。道不远人。 关于见地的束缚,引用一段洞山禅师给他最得意弟子曹山的传法话(师徒二人共同开创了曹洞宗,并延续至今,与临济宗分领了今日绝大部分的汉地寺庙。):“末法时代,参漏有三,一曰见参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这句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后世修法,常见的问题有三个,第一个就是见地的问题,见地在哪里,你所起的机用就在哪个层次,机不离位。当下的见地就是束缚,就是毒海。 (第二是情参漏,也就是执着当下证到的境界,第三是语参漏,"究秒失宗",也就是落在文字和佛理逻辑上。) 那么,境界有没有里程碑?有的,并且是明确的里程碑。无论在我国还是国外,现代还是古代,都有不少哲学家或者宗教和派别的开创者,要么通过修行,要么通过自己长期以来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洞悉。看清楚了这个世界和人生,从此,不再执着纠结于物质生活,于诸世事纷争而能宜然自得,内心高度的自洽和圆满。一只碗,一套衣,一根杖、一处寒舍也能满足所有生活需要,身在物外,心与神游。从此,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比如庄子的逍遥游,这也是圣人的境界,他们把这个世界的表象已经完全彻底的看清楚了,外部世界对其内心就不会再有任何挂碍,但庄子也只是在“住空”,他还有一个“境界”在,只是自己不知道,这个,在大乘佛法中叫“法执”无明:也就是对这个空、乐、无著“境界”的满足和执取,并未证到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就是最后的不二法门。而王阳明、公孙龙子、克里希那穆提以及近代的李钟鼎、虚云等,他们是完全通透的,彻底的证悟,按照佛教的语言体系,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不同宗派和哲学家对这点的语言描述不一样,但,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最后的究竟真理。 云月是同,溪山各异。 达到了庄子或者苏格拉底的境界,就已进入圣境。从这个里程碑再往上走,普通人就无法再判断圣贤之间个人境界的高低,而仅能从“感觉”和其对历史的影响去粗略评级。(举个例子,就境界而言,于他们个人:老子、庄子、孔子,左手是他们分别对社会的贡献,右手是他们实质上的个人境界或者解脱程度,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最大,但我不认为他直到中晚年获得了彻底的解脱,大家可以去思考和回忆一下他的一生。而庄子和老子又是两个层级,区别就在住与不住之间。(对于人类历史的圣人和个人境界上的圣境不是一个概念,大家这点不要混淆))。因为从小乘(我还是以佛教语言体系来归类层级)的断惑证真,洒脱自在,自受自乐开始,后面的都属于无为法界,而我们常人所有的思考、判断、分析、逻辑、知见、经验、阅历以及所有的名、词、相等等,全都在有为法阶段。佛经怎么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普通人无法判断的原因。“虫子是无法去理解灵长动物”,举这个例子可能不妥,但道理就是这个道理。 而大乘,最后的“一真法界”,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就是破除了所有境界,包括对庄子的逍遥和不凝滞于物,以及对苏格拉底的追求至善、绝对理智和清闲是福也不执取。大乘是什么?真惑不二。要穷就穷,要富就富,空就空,烦恼就烦恼,三界就是出三界、生死本来涅槃,住与不住,随心所欲。 具体对这两个境界更深入的分析,可以阅读我在5月9日发表的文章:什么是大乘和小乘?对于有为和无为的理解也可以参见之前写的文章:《有为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