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醫愛撫虐〉急診現場 兒虐通報與預防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新聞報導中常看到兒虐事件,這些受虐兒受傷後,第一個被送往的地方就是急診室,對急診醫師來說,急診可能就是孩子被外人發現受虐的唯一機會,所以急診醫師必須擁有高度的敏感度,讓受虐兒有機會獲救。本周開始我們推出「醫愛撫虐」系列專題,走進醫院,帶您認識這群守護孩子的兒少保團隊,如何在醫療第一線發現、治療,進而預防兒虐的發生。今天就從成立於高醫,台灣第一個「兒少驗傷醫療整合中心」看起,共計3部18科2室醫療專業人員參與驗傷工作,長期處理重大與複雜的兒虐個案,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兒虐案件處理流程,讓犯罪證據在消失之前,啟動檢警偵查機制。今天第一集走進急診室,來看兒少第一線守護者。 高醫急診外科主任 林彥克:「小朋友是一直重複受傷進來。」 高醫外傷科醫師 蔡鋒繼:「每一個小朋友對我們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資產。」 高醫骨科部醫師 沈柏志:「急診這次受傷,也許就是他(受虐兒)唯一的一次可以獲救的機會。」 急診室醫療團隊,兒少第一線守護者。 高醫急診護理長 郭芳里:「當保護性個案來急診的時候,我們會先安撫他的情緒,關懷之後會進到檢傷區,做一個檢傷的分類,過來之後到檢傷同仁他發現,他有一些例如主述被打的狀況下,我們就會高度懷疑他是一個高危險性保護個案,在這邊我們會去問,問完之後會即時通報急診組長跟我們的社工師,我們也會在這邊保護他們的個資。」 因為許多兒虐照顧者,正是加害者。 高醫外傷科醫師 蔡鋒繼:「觀察他(照顧者)的表現出來的態度,他(兒少)受傷的部位跟受傷的型態,應該是怎樣表現,如果兩個沒有辦法互相地配合,或者是有些新舊傷勢一直重複地發生,我們就會高度地懷疑,可能是兒虐的發生。」 早期發現,在於醫事人員的警覺。 高醫急診外科主任 林彥克:「這裡是我們急診室的外傷區,所有外傷病人都會在這邊,我們會做一個診斷跟處理,小病人來的話,我們會顧及他的隱私跟保護,所以都會給他一個特別安排的空間。」 高醫兒童少年驗傷醫療整合中心,每年平均通報兒虐個案200例,年齡都在6歲以下。 高醫小兒部部長 徐仲豪:「如果是住院或者是重傷的個案,一般還是以年紀比較小的為主,尤其是一歲以下,因為一歲以下的小朋友,他可能比較沒有辦法有反抗或是表達。」 孩子在醫院受到保護,同時啟動通報。 高醫急診護理長 郭芳里:「以去年(2020)來講,我們的通報(兒虐)是180件,平均2天就會有一件保護性個案,是被發現跟通報。」 高醫社會服務室社工 麥漢倫:「政府有法律保護我們的小朋友,我們這邊會轉知政府知道,小朋友受傷了,後續會有社工會跟家屬做關心。」 他們是兒少保團隊,包含了醫師、護理師、社工、個管師,院外連結司法、警政、社福、學校。 高醫副院長 黃尚志:「看似簡單,但是很不簡單,你要發掘一個(受虐)病人是不簡單,你要發掘這個病人,還要把他帶出來看病,更不簡單,你要讓他好好地看,還看得到他的成長,家裡能夠解決問題,更不簡單。」 高醫急診兒科主任 陳泰亨:「兒虐的處理是比較複雜,不可能一科就單獨完成,最重要是如何在第一時間內可以做一個鑑別出來,避免二次的傷害。」 他們各司其職,為兒少保護努力著。 高醫小兒部部長 徐仲豪:「醫學需要往下扎根,醫學的教育如果能在醫學生的時代,就能夠培養他們這樣的一個種子,未來我相信他們在執業的過程之中,也會對於兒虐的兒童,會有更高的一個警覺心。」 兒少保團隊,助受虐兒康復;兒童安全幸福,靠你我守護。 採訪撰稿:吳志怡 攝影剪輯:張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