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生滅的心與不生不滅的心(中文繁體字幕)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舌】 我們大家都有舌頭,有舌頭才會講話。我們舌頭就是不變之體,我們吃東西是隨緣之用。佛性的不變之體…(太小聲了,此時調整麥克風),比如說,我們吃花生的時候有花生的味道,花生的味道一產生叫生,吃完以後味道消失叫滅。我們接著吃別的,譬如說吃梅子,梅子的味道就生,吃完了梅子就滅,生滅生滅。我們嘴巴的舌頭是不變之體,舌頭可以應萬物(吃進嘴巴什麼味道都呈現),所以「不變之體」在文字裡面叫做「寂」,然後我們吃東西知道什麼味道叫做「照」(「照」就是隨緣之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我們都時常聽過。「寂」就是不變之體,也就是不生不滅那個心。各位前賢,我們舌頭會不會生出花生的味道?(不會),因為它不生,所以就不滅,不生不滅。然後我們吃梅子就有梅子的味道,舌頭會不會產生梅子味道?(不會),舌頭都不會,所以它是不生不滅。這樣對不生不滅跟生滅認識了沒?就很清楚鮮明。我們吃東西,東西千差萬別,非常多的東西都有非常多不同的味道。當東西進來嘴巴,我們都能夠了了分明它的味道,那個就是隨緣之用(我們佛性的隨緣之用),那是屬於生滅(東西吃進來,生;東西吃完了,滅,生滅生滅)。所以從我們嘴巴舌頭就可以了解,不變之體(佛性本體)是不生不滅的,就在我們知覺性之中,我們所有的味道都是舌頭在辨別,所以不生不滅的佛性可以辨別所有的味道(千差萬別的味道都可以辨別得出來),可是只要我們東西吃完了,它又回歸到不變之體,「寂」,所以叫做「寂而常照」,常照就是我們吃東西,東西的味道都能夠呈現。「照而常寂」,照了以後(當我們吃過以後),又回到不變之體(寂)回來。這樣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了解沒?以前都只有文字,只在文字變化,比較住在文字相。現在我們把文字轉換成實際的生活。我們在生活裡面就在運用不生不滅的佛性,然後我們也運用佛性的隨緣之用。所以後學都一直講「事來則應事去則靜」,當我們拿花生來吃,就是花生味(事來則應);花生吃完了(事去則靜),又回歸到不生不滅的本體回來。所以這個理我們就是要了解。 所以東西就有東西的一個界線。假如我們花生跟甘蔗一起吃,各位前賢我們要把它吞進去還是要吐出來?(吐出來),吐出來不是很可惜嗎?花生很好吃啊,所以它有它的界線,甘蔗有甘蔗的界線,花生有花生的界線,花生我們就吞進去;甘蔗的汁吞進去,甘蔗渣就要吐掉。那就是理,在理方面我們就做的都很自然,那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們今天就把六根性,六根之中的不生不滅我們都把它詳細的說明,講清楚說明白,它不含混,一個一個都是有生滅、有不生不滅。因為舌頭比較容易辨別,所以從舌頭先講。那我們從舌頭的道理延伸到眼睛、耳朵、鼻子、身體跟意念,都是這個道理。我們接下來就講眼睛(眼根)。 【眼】 我們都以為能見就是眼睛。我們之前講六祖壇經時候,有講到「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文殊常觸目就是說我們眼睛有不生不滅的佛性,那我們見塵也是見,見性也是見,但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都是見塵,了解嗎?不知道喔,我們在日常生活的時候,眼睛所看到的都不是從不生不滅的角度進入,都是從生滅的角度在生活。所以我們眾生都是六根對六塵,然後產生六識,就把六識就當成我們的心,不知道六識那個識心就是生滅。因為我們的六根面對六塵,六塵一直在變化,然後變化的時候,我們的六根跟著變化,所以就生滅無常,所以叫做妄。之前我們有講「妄心無體」,很多男女青年戀愛,那時都說我很真心愛你,那個真心就是建築在識心上面,識心裡面的真心確實很真,可以為她生為她死,說假的話,我們一定不承認,都會說真。可是時過境遷(事情已經過去了,然後環境改變了),你看會不會變化?(會),就有第三者出現,這樣真不真?不真,都是假的,都在騙人,那我們都很寧願被他騙,騙的都很甘願。所以當時後學就講「我們妄心沒有體,真心有體」,用茶杯來比喻,假如這茶杯是古董的話就很有價值,大概要十萬元,很有價值我們就很喜歡,很喜歡就是心,因為瓷器很容易破壞,我們一不小心把茶杯摔破了,摔破以後還喜不喜歡?不喜歡了,掃到垃圾桶了,縱然茶杯有十萬元的價值,那也沒有用了,沒有人要了,要丟掉掃到垃圾桶,那喜歡的心去哪裡?(不見了),找不回來,所以那個叫妄心無體(沒有體性,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我們眾生就是用這個心在生活,而我們修道的時候也一樣用這個心在修道――用根塵相對產生的六識,用六識心來修道。不知道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都不認識,因為不研究所以不知道。都以為日常用的心就是我們真心、就是佛性本體,因為它(六識心)變化無常,所以我們修道的心也就跟著變化無常。 我們回顧幾十年來很興盛的時候,大家都很認真渡人,當發生考驗的時候,大家都縮起來,那就是變化,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而我們真心是如如不動,祂常住不動,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各位要怎麼找?(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是把根塵相對的六識全部都放下。六識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的,把六識全部都放下叫做妄盡,妄盡以後真就顯,妄盡真就顯。 我們眼睛看外面的萬相,看到的時候叫「生」,當我們不看了轉頭的時候叫「滅」,生滅。這樣眼根之中的生滅知道嗎?很清楚明白。可是我們的眼根,「明來就見明,暗來就見暗」,「見明見暗」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明暗是外面凡塵景相的變化,景相無常變化、生滅不停,那我們了了分明,知道就好,知道但不要住在外面的形相,因為住相了我們就會產生煩惱;當我們不住相,就回到不生不滅的眼根性,回到眼根性以後,我們可以見明可以見暗,可以見到形相很漂亮、可以見到形相很醜陋,形相明、形相暗、形相很漂亮、形相很很醜陋,都是變化無常,屬於生滅,這些生滅我們知道就好,我們就用隨緣之用(就是照),一照就光明了,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是能夠「照」,隨緣之用――隨著佛性應用,我們都能夠了解外面的形相。當我們回到「見明見暗」――不生不滅的眼根性(佛性),一回來以後,我們對外面的形相,就不會產生喜歡、不會產生討厭,不會產生喜歡討厭,我們就沒有取捨,沒有取捨,我們就沒有動作。 因為我們對外面的景相很容易產生喜歡討厭,很容易產生取捨,很容易有行為,喜歡就想擁有,不喜歡就排斥。擁有跟排斥都是行為、都是造業,有善業有惡業,我們既然造了業就要接受果報,那我們用不生不滅的文殊菩薩的智慧――就文殊常觸目,我們接觸到眼睛就是有文殊菩薩,也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既然我們都用佛性本體,那對凡塵的萬相就沒有分別心。 看到萬相,萬相有變化,可是我們那個看到的――那個眼根性沒有變化,明的時候我們就見明,暗的時候我們就見暗,我們都能夠了了分明,所以祂那個照體獨立。照就是佛性的隨緣之用,寂就是不變之體,我們都有,眼根性有不變之體、有隨緣之用。眼根的隨緣之用就是看萬相,看萬相都了了分明,且萬相又變化無常,當變化無常我們就讓它去變化,我們沒有辦法去阻擋、沒有辦法去改變,讓它自然變化。那讓它自然變化,我們就不會住在那些形相,既然不住在形相裡面,不產生喜歡、不產生討厭,沒有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沒有取捨我們就不造業,這樣就解脫了,所用的都是我們的眼根性――就是寂(如如不動的本體)。有清楚嗎?有了解我們修道要怎麼樣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了嘛?從眼根我們就已經知道了,知道眼根有不變之體,不變之體是如如不動,是不動的。假如不變之體是動的話,就像我們使用相機在按快門的那一剎那,鏡頭晃動,洗出來的相片都模糊不清;如果按快門的時候,鏡頭都不晃動,所以一照出來就很清晰。各位有沒有玩過相機?(有),當鏡頭一動的時候,是不是相片會模糊?(是),所以我們從原理知道,我們的佛性本體一樣,就是因為如如不動,所以當我們的頭轉動的再怎麼快,看的形相都非常清晰,沒有模糊不清,所以動的是身體,佛性是不動。佛性是如如不動,充塞整個宇宙虛空,非常寬廣。 我們也是一樣,我們會到處走動,到處走動也不用帶著佛性走,佛性到處都有,到處都有佛性,都是我們的法身(以法為身),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的正等正覺,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要研究,我們研究以後,知道佛性不生,所以不滅,不生不滅,所以億萬年都在,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不管再怎麼早之前,幾萬年前、幾億萬年前,我們已經就存在了,幾億萬年後,我們也都還在。雖然我們在六道輪迴,可是佛性都沒有變化。佛性因為沒有形相,所以不會變化,常住不遷(不用搬家)。所以我們生從哪裡?我們的身體生從哪裡來?死的時候到哪裡去?所以來無來處,去無去處,都是藉著天地的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來的時候沒有來的地方,死沒有去的地方,沒有來沒有去叫做常住不遷。我們的佛性都沒有變化,都沒有遷來遷去的。所以我們當下,一直在講「十世是古今不離當念」,當下就具備了萬萬年,只要我們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佛性整個圓滿都呈現,佛也是這樣,我們眾生也是這樣,跟佛沒有兩樣。因為我們在平常之中,都被我們自己障礙,我們自己的觀念障礙我們自己不能夠成佛、不能夠成道,假如我們把這些不正確的觀念都放下,妄就盡了,妄盡真就顯,真一顯現就是恢復到我們本來。我們跟南極老仙翁一樣,南極老仙翁在借竅的時候就講「自我成道以來,大地已經混沌有七次了」,在這七次中,我們也在裡面,只是我們在六道輪迴,那南極老仙翁已經可以抽身,可以自己主宰,而我們沒辦法,我們被業推,推到現相來現相。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用我們的眼根性,不要用生滅的――我們看到外面景相那些生滅的隨緣之用,那些我們就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又恢復到如如不動的本體。 【耳】 耳朵就是能夠辨別聲音,我們聽到聲音叫動,聽到靜悄悄叫靜。靜的時候我們有沒有聽到?(有),只是聽到沒有聲音。所以聲音有動有靜,我們的聞性沒有變化。有動有靜,動就生,靜則動就滅,有生滅。所以耳朵聽到聲音,聲音有生滅,我們的聞性沒有生滅。有聲音的時候聽到聲音,沒有聲音的時候聽到靜悄悄,聽到聲音、聽到靜悄悄,那個一樣是如如不動的聞性,就是我們的佛性,也是屬於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在耳朵方面,要了解「語言文字都是起滅動搖,輾轉因緣生,若輾轉因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就是在第一義(就是究竟了義,究竟了義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在佛性本體,這些語言文字都不能顯現。所以不要住在文字相、不要住在語言相,那都是假的,那都是工具。 當我們讀的很正確,已經拿到博士的學位,所有的字都讀的很正確,會不會成佛?會不會成道?(不會),所以老前人時常講,我們凡塵博士那麼多,哪一個博士成佛了?就是沒有,因為方向不同。當然在文字語言我們是求其正確,因為那個是共用的,大家都在用,正確的話聽起來就比較清楚,可是那個只是工具而已,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講「語言文字是起滅動搖輾轉因緣生,若輾轉因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在究竟了義,我們佛性本體不能夠顯示出來。所以我們為什麼說觀音塞耳根,音是要聽的,我們為什麼用觀的呢?就是進入性理心法,我們用觀,觀這個音聲,觀凡塵的音聲,音聲有生滅變化,我們那個能觀的佛性沒有生滅變化,所以祂如如不動,常住不遷。 不生不滅跟生滅,生滅就是動靜,有聲音、沒有聲音,有聲音就是生,沒有聲音就是滅,所以我們聽到有生滅,可是那個「能聽到的」就沒有生滅。 【鼻】 我們鼻子可以聞到氣味,香的來就聞到香,臭的來就聞到臭。所以香跟臭有生滅,我們聞到不同的氣味,世間的氣味很多,光我們化妝品的氣味就非常多。女性在用的香水,味道也是千差萬別,都不一樣的,但我們鼻子都能夠分辨出來,那種不一樣的香味就是生滅,你聞到了就「生」,你不聞的時候就「滅」,生滅生滅。我們鼻子是不生不滅,你拿什麼樣的氣味來聞,就什麼呈現什麼氣味;那你都不聞的時候,又回歸到如如不動。所以不生不滅的鼻根,就在我們迴光返照之下,呈現出來。所以兩年前我們第一堂課開始就說「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那我們六根裡面就有不生不滅的心,也有生滅的心。我們明心就是「不管是生滅的心、不生不滅的心」全部都要了解,都要能夠分辨的出來。生滅的心,我們知道但是不住在生滅的心,然後不生不滅自然呈現,但沒有形相,就是因為沒有形相所以不容易認識。#彌勒佛#濟公活佛#性理心法#明心見性#超越萬八#性理心法班#成佛班#劉芳村#講經說法#李氏壇#明德#楞嚴經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