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124集 | 4K修復影片〖淨空法師慈悲開示〗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二四集) 2010/8/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2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四十四面從第八行看起,第八行「百千三昧」從這看起: 經文上「具足總持百千三昧」,總持前面學過,現在看「百千三昧」。「《會疏》曰:百千三昧者,眾生無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鈍,於諸結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昧,斷其塵勞」。我們先看到此地,這是一小段。三昧就是禪定,翻成中國意思,一般翻正受,也就是正常的享受,這叫三昧。正常的標準在哪裡?遠離煩惱習氣,我們的享受就正常。換句話說,有自私自利不正常,有是非人我這不正常,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都不正常。由此可知,正常的享受,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他得到。在我們經題上,經題上半段是講果德,你修行成就了,果德現前,那是「大乘無量壽莊嚴」。我們想想這個果,果當然有因,這個果太殊勝,因當然殊勝。這因是什麼?清淨、平等、正覺,這個三昧的標準就現前。如果我們得清淨心,這叫得三昧,心不清淨這沒有三昧;心要是得平等心,那是更深的三昧;覺而不迷,這是諸佛果地上的三昧。所以這五個字就是阿羅漢所修的、菩薩所修的、佛所修的。 三昧為什麼有百千?實際上不止百千,無量無邊。為什麼?眾生無量。眾生的範圍包括非常廣,不僅僅是人類,眾生這兩個字,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眾生。所以廣義的眾生,除了人之外,所有的植物、動物都是眾生,植物也是眾生,礦物也是眾生。自然現象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我們看到空中的雲彩,那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它也叫眾生。所以眾生的範圍太大了。除這個之外,還有我們看不見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都有依正莊嚴,依報、正報確實無量無邊。這一切眾生心行不同,這個心是指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心;行是它的造作,它的造作也不一樣。大分,這是佛經上常常說的,像有情眾生,這根性有利的、有鈍的,這個利就是聰明的,鈍是愚鈍的。這什麼原因?下面兩句說出來,「於諸結使」,結是煩惱,使也是煩惱,這個使通常是指十使,就是見思煩惱。「有厚有薄」,煩惱要是厚這個人就愚鈍,煩惱要是薄就顯得聰明,厚薄程度不一樣。在學校念書同一個班級,我們一般講這程度是差不多的同一個班級,可是考試起來,名次還是不一樣,從第一名排到末後一名,你看還是不相同。換句話說,從心行上來說,絕對找不到兩個人完全相同的,不可能的。到什麼時候相同?成佛就同了,就完全相同。為什麼?他煩惱都斷掉,斷乾淨了。由此可知,等覺菩薩都不同,大家都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裡面的煩惱習氣厚薄還是不一樣,這是我們能夠理解的。只有究竟佛果上真的是同,一絲毫的煩惱習氣都沒有了。正因為是這種情形,所以「菩薩行百千種三昧」。 菩薩在一切境緣當中,不同的環境,境是物質環境,不同的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不同的物質環境、不同的人事環境,他心定一處,這個三昧就是心定在一處,與性德相應。換句話說,他在一切境緣當中,境緣是佛家常用的兩個字,就是物質環境跟人事環境裡面,不受外面環境的干擾,胸有主宰,這就叫三昧。所以三昧也說之為,前面我們學過,我們的心定在一個地方。學佛的人定在哪裡?一定要定在戒定慧三學,我們就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干擾,也就是不會再迷在境界裡面,造種種善、不善業那就迷了,如果覺而不迷,他心有主宰。淺而言之,我們雖然是初學佛,如果我們的善根深厚,境界現前,我們會想到應該怎樣應對,會在境界當中做得很圓滿,又不造業,這就叫行菩薩道。還能夠幫助別人,利益眾生,這是菩薩行,這就是菩薩百千三昧它起作用了。「斷其塵勞」,在心行當中首先斷自己的,塵勞就是煩惱,然後幫助別人,覺悟眾生。 下面舉個比喻來說,「譬如為諸貧人欲令大富,當備種種財物,一切備具然後能濟諸貧者」。這是舉個比喻說,菩薩為了要幫助這些貧人,現在叫脫貧,擺脫貧困,得大財富,那菩薩一定有能力,他準備好許許多多的財物,一切都不缺乏,這樣子才能夠救濟一切貧苦的眾生。這個貧苦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一般初學佛看到貧苦,以為是貧富之貧,都只想到財物。佛法意思深,財物的貧苦不算什麼貧苦,真正貧苦是什麼?是沒道,沒有道才叫真貧。也就是說,沒有戒定慧這個人叫真貧。縱然現前他有很多的財富、有很高的地位,我們一般講富貴人家,這個富貴是果報。怎麼來的?過去生中修積福德,積福所以他富,積德所以他貴,他有富、有貴。如果這一生享富貴,而不再積德修福,這個人家叫真正貧苦。為什麼?那個福報是享得盡的,福報享盡之後,他的苦難就來了,要知道時間會過得很快,轉眼就看到了。在佛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這個例子很多,大富長者他所修積的因,至少是三世以上。在人間做到帝王,現在講做到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這個福報大了,至少他積功累德他有十世,沒有十世他到不了這個地位,所以不是一般人都能夠得到的。你沒有這個福報,你得到了,災禍就來,一個你生病,或許你病死了,你看地位得到,沒福享,沒有這麼大的福報;另外一種橫禍,就是意外的災難。這些業因果報都在我們面前,你細心觀察清清楚楚,叫絲毫不爽。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修積功德是多麼重要。佛教我們修功德,不勸我們修福德,為什麼?福德只在人天,果報在人天不能夠超越三界。佛教我們修功德,功是什麼?功是功夫。功夫是什麼?功夫就是三昧,戒定慧三學。戒是個手段,因戒得定,定就是三昧,因定開慧,定慧能超越三界六道。定慧要是遇到淨宗,決定得生淨土,那個福報就太大了。到西方極樂世界福報跟諸佛如來平等,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第一個福報壽命無量,諸位要知道,在我們這個世間壽命很有限。多少人羨慕一百歲,其實一百歲也只一彈指而已,在忉利天只是一天,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這些學佛同學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我們平常要在修功上下功夫,功怎麼修?古聖先賢給我們列出很多項目、德目,這些年來我們在一起共同學習的《弟子規》,這是戒律,不但是戒律,是根本戒。換句話說,《弟子規》做不到,其他的都不能成就,是根本的根本。《弟子規》學到、都能做到,再進一步學《感應篇》,《感應篇》是因果教育,印光大師非常重視,一生當中全心全力的提倡。前清周安士居士有兩句名言,他說「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這個大治就是太平盛世,也就是講這個地區的人民幸福美滿,人人信因果就能做到。他說「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現在這個天下就是大亂,為什麼?大家不相信因果。為什麼不相信因果?《弟子規》沒有,也就是說做人的規矩沒有了,做人的標準沒有了,人要離開做人的標準,古人說得好,人跟禽獸有什麼兩樣?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人明禮,人懂禮,《弟子規》屬於禮教,所以它是根本。我們要想學因果教育,先把人做好,這一點很重要,然後因果教育就可以落實。這兩個根紮下去,佛家的根《十善業道》就很容易做到,一點都不困難。這是中國幾千年來傳統的教育,大根大本!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 百千三昧、無量三昧,都是從這個根裡生出來的,如果沒有這個根,三昧是決定得不到的,也就是正常的享受我們得不到。學儒,正常享受不亦悅乎,他快樂。佛法裡面正常的享受,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種享受與地位、與財富不相干;沒有富貴,貧賤之人學佛,他也快樂,跟菩薩一樣的法喜充滿。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你看這個僧團裡頭,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世尊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天出去托缽,樹下一宿,跟釋迦牟尼佛一樣,見任何人都是滿面笑容,身上一無所有,他快樂無比。他為什麼那麼快樂、那麼幸福?他得三昧,道理在此地,得三昧的人他正受。我們一般人享受不正常,一般人什麼?有五種受,苦樂憂喜捨,這都不是正常。身有苦樂、心有憂喜,所以不正常;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那就清淨心現前,那是真樂。所以佛說六道凡夫有五種受,就是苦樂憂喜捨,捨受是不錯,捨受是什麼時候?短暫的時間,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好!這就是正受。為什麼它不算在正受裡面?因為它時間太短;不是像真正修行人,他那個捨受是永遠保持著,他不會失掉。捨受就是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