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從聽書到看書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podcasts:https://apple.co/35gJVie 從聽書到看書分享書籍|《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 作者| 李怡 出版| 升出版 今天跟大家分享李怡的一本舊書——《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書是他在八十歲時出版,他在序言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八十,再怎麼自欺欺人說還有活力、精神,也是一介衰翁,「嗰頭近」也。 什麼是享受人生?怎麼看待生命?李怡說,他寫過不少文章、介紹過許多書,都談到生命無常,談到面對死亡人人平等。儘管也有人年紀輕輕就離開,但以平均機率來說,自然是年紀愈老越接近死亡。 在零八年時李怡的妻子離開,許多人都說老年喪偶,對活着的另一半來說,是一道很難跨過去的門檻。他說,有相當一段時間,也無法從哀痛中走出來,總想着隨太太而去,是寫作把他留住。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說,寫作是一種慰籍,甚至是一種療癒。三島由紀夫說,對他而言,寫作並不是一種使命,而是讓他得以活下去的首要與必要條件。李怡說,寫作人不怕孤獨,因為在寫作和閱讀的時候,正需要獨處。至少在太太離開後。這八年,寫作帶給他是生命的延續。 相信李怡在序言說的這些感覺,對於喜歡文字的人,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共鳴感,我自己都很喜歡一個人,喜歡一個人不停重複又重複「在整理」的感覺。談起獨處,現代人是奇怪的,有人會說自己享受獨處,但當真正面對獨處的時間,又敵不過寂寞的號角在內心深處鳴起,其實他們只是希望自己可以獨處,不想承認自己一個人很難渡過,這個情況在女人身上尤其常見,不知道與年齡有沒有關係,不過眼見身邊的朋友,確是年齡漸長,愈喜歡清靜。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李怡說,沒有往下寫,因為舊時的人生七十古來稀,人的壽命極少超越七十。七十而八十 ,最好的狀態都應該是「從心所欲,不踰矩」吧。 作家阿城在他的書《洛書河圖》對這句話的詮釋是:經過幾十年的修煉,最後在人生志向上達到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不違反人類行為規範的內心的自由狀態。 李怡從1956年開始在報紙文藝版第一次投稿獲刊登後,可以說從未間斷地寫了60年,不怕獨持異議,當然引起爭議是免不了。他說,遇到講道理的不同意見,會非常尊重,也會深思反省。遇到不顧事實的聲音,或是並非事實的指控,通常會不加理會,甚至不會去澄清和反駁。到了這個年紀,不會再介意別人怎樣說,怎樣看,最緊要的是自己怎樣看自己。因為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是不是一直忠於自己,不扭曲自己,憑着自己的知識和良知寫文章,做人,任事,自己最知道。 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這句是出自法國作家馬爾羅的小說《人的命運》,整句是: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他所做的,和他能做的。 一生行為的總和,建構了一個人的全部,再怎麼歌頌或掩飾,都抹不去。可以欺騙世人,但不能欺騙自己。要從心所欲,怎麼看自己最重要,別人的譽與謗,都沒有自知重要。自己怎樣看自己?標準只有一個:做人任事,忠於自己,不扭曲自己,寫文章,憑自己的知識和良知。做到就從心所欲;有時須妥協,就不免有點遺憾。 何時需要妥協?,正如馬爾羅所言,一身行為有「所做的」有「能做的」。一生中有許多是我們想做,但不是我們能夠做。年少時常懷大志,長大後就慢慢知道,我們會受到「能不能做」所節制。問題是在想做和能做之間如何妥協權衡?如果純從個人的利益、權位出發,妥協就會沒有底線,你與自己「原來想做的」這個人生目標就會越來越遠,甚而慢慢忘記,又或者變成只是追求個人名利,於是「能做」的問題,也就在你的人生路程中消失。 李怡說, 80回望,一生堅持做想做的很多,也有幸做了些能做的事,雖然荊棘滿途,總算漸漸接近從心所欲的境界。 這本書在李怡離開之後看,感受又有所不同,又或者是隨著時間和經歷,重看時,又有了新的看法感受。 最近在工作和家庭上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處理,有好幾次都想說,聽書…暫停一週吧,但最後還是走到書櫃前面左看看右看看,我們總是有各式各樣的原因、理由、籍口去說服自己不做、放棄,說「暫停一週」很容易,但何不想想說服自己「做」的「理由」呢?其實選擇「做」都可以很容易。 在上個月的四號,是聽書三週年,我是一個什麼紀念日常常不記得的人,亦不太重視生日,希望照常「返工」已經很幸福,但聽書的每週年我都會莫明醒來,「呀,3週年了。」謝謝還有在聽的聽眾。今年不經不覺過了一半,有很多新嘗試,還想跟大家偷偷預告,我的第一本書在排版中,稍後會再跟大家分享和進行預售,最後是很少有的宣傳部份,如果大家想支持我可以寄書給我,地址在YouTube簡介部份可以找到,亦可以Payme支持,當然亦歡迎大家寄信給我,這裡是有點老土,不支援電郵,祝大家週末愉快,下集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