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淨界法師:【不是消滅所有的想像 是讓你不要住在上面】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淨界法師:【不是消滅所有的想像 是讓你不要住在上面】 在修學楞嚴經中,我們把妄想破壞以後,那我們云何應住呢?我們如何找回真心呢?看下一段,丁二、【知真本有】。一個真實的心性是衆生本具的,它隨時等待我們回家的。我們雖然無量劫來打那麽多妄想,但是一念心性它可從來沒有離棄過我們,隨時等待我們回去,這叫「知真本有」。佛陀先用一個問答來回答這個義理。這當中是如來問,憍陳那尊者回答,最後如來印可。這個答案是由佛陀的弟子來回答的。 看如來是怎麽發問的。 看經文: 『爾時世尊,舒兜羅棉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衆:「我初出道,於鹿苑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衆言:‘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要講話之前佛陀先顯出一個相狀,他展開他柔軟又微細的、具足光明的手,打開五輪指端,等於是這個時候安慰阿難尊者一下,說你不要怕,妄想本空,但是你有一個更好的安住處,我現在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就教誨阿難說,我最初悟道的時候,先到了鹿野苑度化五比丘,其中一個就是憍陳那,阿那多憍陳那,是五比丘之首。 佛陀講一句重要的話說,一切衆生之所以不能夠成就出世的無上菩提、成就阿羅漢的聖道,為什麽呢?因為被客塵煩惱所耽誤,就住在自己的煩惱妄想。這個時候,佛陀就問這些阿羅漢說,你們當初是怎麽遠離這個妄想的,你可不可以以過來人的角度來開示這些凡夫衆生呢?你們當初是怎麽遠離你們心中的妄想?這個時候,佛陀要弟子們現身說法。此時,身為長老的憍陳那尊者就先回答。 看經文: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衆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晹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 這個時候,憍陳那尊者就現身說法說,我身為僧團當中的長老——因為他是所有弟子當中第一個出家的,也是第一個成就聖道的——獨得解名,最初解,佛陀給他一個名字,叫最初得到開悟的,叫作「最初解」。他是悟解到什麽呢?解到客和塵兩個字的意思,這以下就個別說明什麽是客、什麽是塵。 客跟塵主要的觀念就是生滅的,但是客是比較大段的,就是講的一期的生命的果報;塵是比較微細的,就講到我們內心的妄想,我們面對果報打的妄想,但這兩個都是生滅的。憍陳那尊者說,世尊,比方說有一個人他從事長途的旅行,他走累了以後,就暫時寄住在旅館當中,或者是一個晚上休息,或者吃一餐飯。總而言之,睡完覺、吃完飯,他就必須要俶裝前途,開始整理行裝,再一次地出發,他不可能長久住在旅館。但是身為主人,他就一直安住下去。 所以我就思惟,暫時住的叫作客人,永久住的叫作主人。所以,在一期生命當中,我們從出生到生老病死,這個果報是變化的,那麽一定有一個不變化的東西存在。我因為找到這個不變化的東西,所以我證得阿羅漢果。這是第一個思想。 第二個,又比方說,一個新霽,就是雨後天晴,天空清澈的太陽慢慢地升天,陽光透過門縫照入於房間當中。透過光明,我們能看到空中有很多灰塵。灰塵是搖動的,但是虛空卻是寂然不動的。所以我就思惟,沉靜不動的是虛空,搖動變化的是灰塵,那麽以搖動的是灰塵義。 所以,憍陳那尊者他之所以證阿羅漢果,他就是看到了虛空是不變的、灰塵是變化的,灰塵指的是我們的妄想。不過這個地方的道理,跟大乘的「不二」的道理有點不同,後面的不二的道理是佛陀親自開演。 阿羅漢的空性是跟有是對立的,他認為生滅跟不生滅是對立的。什麽意思呢?從小乘的思想,認為妄想是一無是處的,所以他把心帶回家以後他就不再打妄想,他認為:你安住在不生滅心你就不能打妄想,你打妄想,你就不能安住在不生滅心,你要兩個選一個,生滅跟不生滅是對立的。 所以小乘的法,它的四諦叫作生滅四諦,它是對立的,空跟有是對立的,有為跟無為是對立的,無為的是一念心,有為的是妄想。所以,阿羅漢他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他基本上不打妄想。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菩薩打不打妄想?如果不打妄想,那菩薩怎麽發菩提心呢?他怎麽受戒的時候緣境發心呢?菩薩是——生滅跟不生滅是不二的,他是從不生滅心中,假借妄想來成就他的功德,借假修真。 所以,菩薩是不住三界的妄想,但是他必須要假借心中的想像,我們不要說妄想,說妄想可能會誤解。阿羅漢是認為想像是完全沒有價值的,他認為你一旦想像,就完全破壞清淨,所以他把心跟想是一刀分成兩段,你要嘛想,你要嘛是安住在心,阿羅漢是這個思考,虛空跟灰塵要選擇一個。 我們先講出一個道理就是說,大乘佛法是認為心也可以想,在想當中又不離開心,就是他能夠真空而妙有,妙有又不離開真空。所以大乘佛法心跟想是不二的,諸位一定要把這個思想建立起來。我們可以同時安住在不生滅心,但是同時產生很多想像,但是我們又同時無住。無住也可以生心的哦,諸位,知道嗎? 我們不是說把所有的想像都消滅,我只是告訴你不要住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