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為什麼同一個清淨本性,它會有兩種結果 ——一個是清淨法身、一個是五蘊身心呢 ?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楞嚴經018. 經文016 我們看下一段,「正以法合」。 前面是用譬喻,佛陀以下用合法。這一段當中有三段:第一段,直舉法合; 第二段,敕令諦觀;第三段,備明倒因。 我們先看「法合」。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 號性顛倒。 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佛陀說我們這個身——這個身其實包括心(我 們的五蘊身心)。我們的五蘊身心多諸障礙,舉手投足都是跟煩惱障、業障、 報障相應,這就是我們的身心。而如來的清淨法身——什麼叫清淨法身呢?唯 識學上說,是「大功德法之所莊嚴」。佛陀的身心世界一舉手、一投足都是與解脫、與安樂相應的。我們的身心世界舉手投足,一動都是痛苦、都是障礙。 把這兩個身心世界一比較,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如來的法身、這種大功德 法身的產生原因是因為正徧知的關係。「正徧知」是佛陀的十種通號之一,也 就是一種佛陀的智慧。這個「正」就是講到佛陀的根本智,能夠觀照我空法空 的真如理而成就自身的受用。那麼徧知——這個後得智是通達十法界的因緣果 報來善巧度化眾生的他受用的智慧。這個正知跟徧知,等於是佛陀的智慧。也 就是說,佛陀的大功德的法身是由兩種智慧所成就:根本智、後得智。我們的 五蘊身心是怎麼成就的呢?是由於顛倒的攀緣心。我們剛開始迷惑,然後取著, 然後到處亂動,動到最後就產生了一種煩惱障、業障、報障的痛苦。 這一段經文,它所要詮釋的是,為什麼同一個清淨本性,它會有兩種結果 ——一個是清淨法身、一個是五蘊身心呢?因為佛陀依止智慧,我們依止顛倒 的心,差在這個地方。 我們說明一下。前面佛陀所要發明的是「不二」,就是,端正相跟顛倒相 是同一個手臂,可以說是攝事歸理。但是佛陀害怕阿難尊者會執理廢事,所以 他就開顯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雖然本性一樣,但是因為迷悟的不同,還 是會產生不同的作用。迷悟的不同,因緣還是不同。這當中就是因為一個是依 止智慧的觀照,一個是依止顛倒的妄想。所以可以得到結論:我們跟佛陀起心 動念的作用是不同,但是本性是一樣的。從這個地方可以知道。 #我們之所以產生顛倒的原因 我們看第二段的「敕令諦觀」。 「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於時阿難與諸大 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佛陀把佛陀的清淨法身跟凡夫的五蘊身心的相貌講出來以後,就問阿難尊 者說:你現在應該詳細地觀察、如實地觀察,我們之所以變成凡夫的五蘊身心、 多諸障礙,佛陀之所以成就清淨法身、成就解脫安樂,這兩種你好好比較,到 底這個顛倒名稱的由來跟它產生的原因在哪裡呢?就是說,好端端的,我們為 什麼就變成這個樣子呢?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產生五蘊身心這個障礙呢?它的 生起點在哪裡呢?它的名稱由來在哪裡?提出這個問題。 這個時候,阿難尊者跟法會大眾他們的表現是「瞪瞢瞻佛」。「瞪」就是兩 個眼睛直直地看前面,「瞢」就是說明心中充滿了疑惑。兩個眼睛直視、心中 充滿了迷惑來瞻仰佛陀,而且眼睛也不轉動,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身心世界怎麼 會有顛倒。為什麼我們會流轉?為什麼會變成五蘊身心?他根本不知道原因。 蕅益大師說,這段經文佛陀是用問的方式,希望阿難尊者能夠恍然自悟, 但是阿難尊者積迷已久而不自知。我們怎麼知道阿難尊者不知道呢?因為他表現出來是一個「瞪瞢瞻佛」,他根本就是不知所措,不知道顛倒在哪裡,所以 還得要仰仗佛陀的回答。 寅三、備明倒因。分二:卯一、示無倒性。卯二、示顛倒相。 好,我們看第三段。佛陀的回答當中,「備明倒因」,就是完備地、很詳細 地說明我們之所以產生顛倒的原因。這個地方有兩段:先解釋不顛倒的體性, 再說明顛倒的相狀。 我們看這個不顛倒的性。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徧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 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 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這一段是告訴我們,怎麼能夠去不顛倒地看人生呢?佛陀在這一段講出來, 什麼叫不顛倒,什麼標準叫做不顛倒。 「佛興慈悲」,這句話意思是說,因為前面佛陀問阿難尊者身心顛倒所在, 阿難尊者可以說是瞪瞢瞻佛,不知所措,他根本就不知道啟請;那麼在沒有啟 請之下,佛陀有因緣還是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主動地回答。所以叫做佛 陀興起大慈悲心,哀愍阿難尊者跟與會大眾,就發動了「海潮音」。海潮音就 是說佛陀的法音譬如大海的潮浪,是應時而至。海潮什麼時候漲潮、什麼時候 退潮是有一定的時機。這個地方就比喻佛陀的說法是應時、應機而說,絕對不 會失去其時。該說的時候會說,不該說的時候佛陀默然,所以佛陀的說法就像 海潮音一樣。這個時候就告訴善男子,把他過去常宣說的法門宣說出來。 這個地方古德說,佛陀先為實施權,把唯識的權法講出來。他說,我過去 曾經講到一個觀念,說是「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 做為一個方便的教法,佛陀對生命的解釋,是把生命分成五個部分: 第一個是色法。色法就是有質礙。比如說,這個桌子在這個地方,你擺了 桌子就不能擺椅子了,它有質礙,它互相會障礙。包括我們身心世界的五根六 塵,都叫色法。 第二個是心法。心法的特色就是明了分別。當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會產 生很多的感受、想法,明了分別,這是一種精神狀態。這個地方講到八識的心 王。 諸緣。這個諸緣是引生色、心諸法的因緣。比如說色法是二緣生,要有親 因緣——就是種子;還要有增上緣,產生色法。心法是四緣生,要有親因緣、 有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產生心法。這是產生色心諸法的因緣。 色心諸法會相互作用。產生作用的時候,會產生心所法——五十一個心所 法,善惡的功能。 產生功能以後,就創造了不同的身心世界的差別的分位,就是「諸所緣法」, 就是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這就是描述身心世界的差別分位,一個專有名詞。 其實這五個法,簡單來說就是「色心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