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傳統粵劇]【錦江詩侶】主演:梁漢威/曾慧(全劇)兩首主題曲:錦江詩侶、孤舟晚望(字幕)【唯一製作】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粵曲《錦江詩侶》故事 陸萬春編輯 著名粵曲《錦江詩侶》中的女主角薛濤是唐代女詩人,男主角為元稹。 《錦》曲描述才女薛濤品貌俱佳,不幸淪落風塵,後遭西川節度使放逐邊遠松州寒苦之地。素仰薛濤才貌的詩人元稹肝腸寸斷,忍悲送別,深深表現出一雙錦江詩侶互敬互愛的惜別情懷。 據考證,薛濤在還不曾認識微之的二十歲時,確曾被節度使韋皋罰赴松州(四川阿壩)。節度使卻非真的“辣手害娥眉”,薛濤很快就被召回,韋皋並出資為女才子脫樂藉。罰薛往松州只是“西川節度使”吃醋使性子而已!元稹與薛濤的離別,則是微之公事辦完了,離開成都時的惆悵惜別。 曾請教陳爺在創此劇時緣何不還原歷史;陳爺笑說若如此,豈不又是一個歸舟的“李甲”或《焚香記》的王魁,則何來“詩侶唱酬”。並啟發餘凡“戲劇者,戲言也”。也是,縱觀戲劇、小說,無不附會杜撰,如金大俠的宋朝何來“郭靖”?梁羽生的乾隆又豈有“陳家洛”呢?吳漢亦未殺妻也。若事事較真,就不是文學作品,而是歷史了。故陳冠卿老師將兩事件揉合重新創作,不過為突齣戲劇矛盾的激化而已! 《錦》曲在大哥風與子喉王譚佩儀女士的情深演繹下,故事立體呈現、柔腸百結、蕩氣迴腸,成為粵曲作品的一顆璀璨名珠。 《錦》曲的姊妹篇《孤舟晚望》亦是陳笑風大師的鼎力之作,描寫元與薛分別後的惆悵心情。 元微之與薛濤 元稹(公元七七九年——八三一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河南洛陽)。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元稹才華橫溢,曾經兩次和白居易一起參加當時的全國考試,兩次都考在白居易的前面,尤其在後一次,更是高踞榜首。所以,呼他為元才子,並非過譽,元稹在穆宗朝位至宰相。元和十年,元稹被貶為通州(四川達川市)司馬。 元稹為人剛直不阿,初年情感真摯,太子少保韋夏卿把芳齡十九的小女兒韋叢下嫁給時年廿四歲的詩人元稹。夫妻恩愛,卻造化弄人,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八零九年),年僅廿七的韋叢病故。此時卅一歲的元稹剛升任監察御史,幸福的生活眼見就要開始,愛妻卻駕鶴西歸,詩人巨痛,寫下一系列悼亡詩。最著名是: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在寫散文和傳奇方面亦很有成就。他首創古文制誥(指承命草擬皇帝詔令),格高詞美,為人效仿。我們現在看到的《西廂記》就是出於元稹手筆的《鶯鶯傳》(又名《會真記》)。他在《鶯鶯傳》中敘述自己(張生)與雙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美,刻畫細緻,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後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 薛濤,字洪度;生於大歷五年,歿於大和六年(即公元七七零年——八三二年),享壽六十三。原籍長安(今陝西西安),幼隨父(薛鄖)因“安史之亂”而居成都,八九歲能詩,十六歲入樂籍,脫樂籍後終身未嫁。 她才情豐沛、艷麗動人、洞曉音律,兼擅書法;多才多藝、辯慧工詩。有林下風致、聲名傾動一時。薛濤天資聰慧,在父親悉心教導下,自幼便顯示出過人才華。薛鄖曾閒坐庭中,忽對井邊梧桐樹吟詠:“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年僅六歲的小薛濤應聲而接:“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無心一語竟成讖,雙親故後舉目無依,聯句中的“枝葉”竟為聰慧才女淪落風塵埋下伏筆。(來自網絡文章) 不數載,薛濤父母相繼辭世,薛鄖的一位舊友收留了孤苦無助的薛濤。名將韋皋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鎮守成都,唐代各地官府及軍鎮均設有樂官,官妓居於其中。為了巴結他,薛鄖舊友把薛濤介紹給韋皋,十六歲的她,遂入樂籍,委身於年長她廿五歲之武夫,召令賦詩侑酒。進入官府後,韋皋對薛濤了解越來越多,感覺讓她只當個花瓶般角色太屈才,讓她參與幕僚們才做的案牘處理工作(等於現代的女祕書)。甚欲上奏朝廷,擬授予校書郎(秘書)官職,然遭部下竭力反對;理由為,奏請妓女為官,朝廷若認為有失體統,易授人以柄。韋皋覺得言之有理,乃作罷。後有進士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一詩寫道:“萬里橋邊女校書,琵琶花里閉門居”。 (【琵琶】清初宋長白《柳亭詩話》雲:“駱谷中有琵琶花,與杜鵑相似,後人不知,改為枇杷。”故後人多作“枇杷”,實誤。),掃眉才子知多少(才女。掃眉,描畫眉毛。),管領(掌管)春風總不如”。自此“女校書”一詞就成了薛濤才名的代稱。 成都乃天府之國,自來是文人墨客蟻聚之地。一代名將韋皋幕府人才濟濟,很多名侯將相都出自他門下。故軍政要員文人名流常登門拜訪,韋皋便讓薛濤陪他交際應酬。有“掃眉才子”之譽的薛濤,自是如魚得水,常與白居易、裴度、杜牧、劉禹錫、王建、嚴綬、裴度、段文昌等眾多文人名士過從甚密,時有詩作唱和,薛濤每喜用娟秀小楷在粉紅紙箋(薛濤箋)上題詩詞贈客。薛濤之字無女子粉氣,筆力峭拔,俊逸瀟灑,引無數文人墨客競相收藏,由是名聲大噪。 韋皋本對薛濤喜愛之極,然惱怒薛濤過於顯眼招搖,怕她紅杏出牆,藉故貶她到偏遠苦寒的松州(今四川阿壩)為營妓。薛濤後悔玩大了,忙寫《十離詩》向韋皋請罪,訴說著被厭棄的遭遇。這《十離詩》即讓韋皋滿腔怒化作繞指柔,急將其接回成都。薛濤回之未久,韋皋即出錢把薛從樂籍中贖出。薛濤隨後搬到成都浣花溪邊居住,令造紙匠人製作鍾愛的粉色紙箋(薛濤箋),開始女詩人自由自在、浪漫無拘的生活。後韋皋暴卒,享年六十一;薛濤時年卅五。 元稹於元和四年(八零九年)卅歲任監察御史,奉使按察兩川,司空嚴綬攛合他在梓州(今三台縣城)認識了年屆四十、久聞才名;風韻不減、雍容優雅;才情卓異、非同凡響的女才子。微之大為驚服,傾慕不已。薛濤亦從這年輕有為、風流倜儻的詩人身上,盟發了愛情的衝動。薛濤身出風塵女子,卻一直潔身自好。然戀愛中的女人都是瞎子,處於感情真空期的薛濤,明知元稹乃有婦之夫,且兩人地位懸殊,一是朝廷要員,一是官妓出身。這樣的“姐弟戀”加“婚外情”能有好結果?但她不管不顧,如燈蛾撲火般與元稹雙宿雙飛、兩相傾慕、繾綣纏綿,蕩漾在恣意浪漫的溫柔鄉里。然而二人畢竟萍水之緣,幾月後,元稹蜀川任務畢,急離開成都返長安京城。洒淚將別際,元稹許諾,回朝復命後,畀出任越州(浙江紹興)刺史,屆時定派人入川迎薛濤,讓她靜候佳音。元稹回到長安後,即寄來七律一首給薛濤: 錦江滑膩峨嵋秀,幻出文君與薛濤; 言語巧似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 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侯欲夢刀; 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云高。 痴痴苦等的薛濤,焉知個郎元稹甫到越州,即忘諾言,轉身投入能歌善舞的名妓劉采春懷抱。儘管二人後來也詩作往來,一訴相思,但於薛濤來說,不過鏡花水月般聊以自慰罷了。薛濤一生愛慕者眾多,卻終生未嫁,狂放不羈,她引為知己的“錦江詩侶”元稹,終是杳如黃鶴。 此後關山阻隔,風流的元稹亦仕途坎坷,官無定所。十餘年間先分管東台(唐時東都御史台的省稱)、出任浙西觀察使、後召命返京。又因事被貶為江陵府參軍。不久白居易因得罪權貴被貶江州(重慶古代因江水〈長江古稱〉流經,曾被稱為江州),元稹亦被牽連,調任通州司馬(司馬是官名。西周始置,與司徒、司工並稱“三有司”,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元稹五十二歲在武昌暴卒。終身未嫁的薛濤亦鬱鬱歿於次年,享壽六十有三。是時劍南節度使段文昌為她親題墓誌銘,碑刻上“西川女校書薛濤洪度之墓”;至此,女校書真的成了薛濤別名。 後人為紀念薛濤,在成都錦江邊上築下“望江樓”;樓上鐫有白居易題詩: 獨坐黃昏誰作伴, 怎教紅粉不成灰! 望江公園裡,可見久負盛名的“薛濤井”、立著薛濤像。女才人薛濤白色的塑像,端莊典雅,衣袂飄飄;雅淡春山,似有訴不盡的寂寂哀愁。 名詞淺釋 萬里橋 薛濤住的萬里橋邊,位於成都市城南錦江上,居浣花溪上游。薛濤自貞元初被罰赴邊回,即退隱成都西郊浣花溪之百花潭甚久,直至晚年,始遷入城內西北隅之碧雞坊,創吟詩樓,棲息其上終老。 萬里橋是古時乘舟東航起程處。三國時蜀相費褘出使東吳,諸葛亮餞行於此。褘歎曰:“萬里之行,始於此橋”,橋由是得名。漢、唐舊橋已不復存,今橋為清康熙五十年(一七七一年)重建,乾隆、光緒年間兩次修繕。為七孔石砌拱橋,長八十五米,寬十五米,喺市區南行主道。 松州 松潘史稱湔氐道、松州,自古就是王朝的四大邊防軍事重鎮之一。松州地處邊塞。唐朝時設“松州”,治所在今四川松潘。明曾設松州、潘州二衛,旋合併為松潘衛。清為松潘廳,後改州。 大唐松州,現名松潘,古名松州,四川省歷史名城,是歷史上有名的邊陲重鎮,被稱作“川西門戶”,古為用兵之地。史載古松州“扼岷嶺,控江源,左鄰河隴,右達康藏”,“屏蔽天府,鎖陰陲”,故自漢唐以來,此處均設關尉,屯有重兵。 明妃 “明妃臨塞外”是指昭君出塞典故,後面的“文君”則是卓文君,明妃雖不獲漢王寵幸,也為國和親傳美名,既得歸屬亦正名份;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更是大團圓結局!獨薛濤卻被元稹這“花心文人”耍了! 攬草結同心 “攬草結同心”出自薛濤《春望》四首。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 春愁正斷絕,春鳥复哀吟。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 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 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錦江滑膩峨嵋秀,幻出文君與薛濤 “錦江滑膩峨嵋秀,幻出文君與薛濤”出自元稹的詩(見前文),薛濤將親手造的粉紅小箋寄贈微之,而元亦即在箋上題下此詩。 葉送往來風,枝迎南北鳥 “葉送往來風,枝迎南北鳥”。出自薛濤六歲時與其父《詠梧桐》,其父方吟詠:“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薛濤應聲對曰:“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枇杷門巷 薛濤在其居處滿種批杷(琵琶花)與昌蒲,此處的“枇杷門巷”原指薛濤居處,後來“枇杷門巷”演變成了妓院的雅稱,而“女校書”也變成了妓女的代名詞,中國文士文字功力、想像力不惟不豐富矣! 薛濤箋 薛濤箋是中唐名箋紙,又名“浣花箋”、“松花箋”、“減樣箋”、“紅箋”。 “ 薛濤箋”的形制是紅色小幅詩箋,九世紀初造於成都郊外浣花溪的百花潭。薛濤以樂山特產胭脂木浸泡搗拌成漿,加上雲母粉,滲入玉津井的水,製成粉紅色有鬆花紋路的紙張。祝穆的《方輿勝覽》記載:“元和初,蜀妓薛濤洪度以紙為業,制十色小箋,名薛濤箋,亦名蜀箋。”薛濤設計的箋紙 • 【菊 部 梨 園】 • 【梁漢威-藝術人生】(1944-2011) 粵劇名伶藝術家 • 【龍貫天】粵劇紅伶文武生 • 【羅家英】粵劇大老倌 • 【阮兆輝】 (粵劇名伶) • 【鄧美玲】(粵劇名伶) • 【林家聲】粵劇名伶文武生 • 【任冰兒】粵劇名伶 • 【楊麗紅】(名伶唱家/曲藝導師) • 【文千歲/梁少芯】伉儷 (粵劇名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