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心理 |《棉花糖實驗》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兒時的自控力,如何預示他一生的幸福與成功? 聽書筆記 《棉花糖實驗》的作者叫沃爾特·米歇爾,是美國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曾經兩度獲得美國心理協會臨牀心理學組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他也被稱爲“自控力之父”,他在20世紀60年代發起了一個關於自控力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實驗得出的結論應了我們一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小時候的自控程度,跟他長大後的成就是正相關的,也就是說,你小時候自控力越好,長大後就可能更成功。 第一,自控力是天生的嗎? 米歇爾認爲,我們的自控力,是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共同塑造的結果。在後天環境因素中尤爲重要的是:年齡、性別、壓力、自控策略、和家庭教養方式這5個因素。 年齡:在棉花糖試驗中,大多數不滿四歲的孩子都不能延遲滿足自己的需求,而60%的12歲左右的孩子都能等待長達25分鐘。 性別:在誘惑物吸引力相當的情況下,女孩比男孩更能夠抵抗誘惑。 壓力:長久的壓力會損害我們大腦的前額葉皮層,而前額葉皮層負責控制衝動。也就是說,過大的壓力會在無形中損傷我們的自控力。 自控策略:在棉花糖實驗中,有些孩子成功等到了第二顆棉花糖,他們非常聰明地使用了一些小策略,比如,有的孩子創造了一些小曲子,或者做做鬼臉、挖挖耳朵,想象放在自己面前的是圖片,而不是真實的棉花糖等等,通過這些方式,他們成功地轉移了注意力,實現了自控。 家庭教養方式:在孩子剛出生的幾個月,母親在安撫孩子情緒的同時,教會他們把注意力成功轉移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第二,關於自控力,我們有哪些誤解? 1,自控能力與性格是沒有關係的。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自控能力與意志力,個人努力程度這些因素聯繫在一起,很少會去想,自控與性格會有什麼關係呢?但事實上,自控力的強弱其實跟個性的關係非常大。總的來說,自信的人比自卑的人更容易自律。 2,自控能力與情緒是沒有關係的。 許多自控能力強的人都很懂得管理情緒,他們懂得處理憤怒、抑鬱等不良情緒,使自己保持平靜、積極的狀態,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計劃。所以,要想提高自控力,讓自己保持好心情是必不可少的。 3,自控力太強容易沒有朋友 真正聰明的自控者,他們的每天的日程裏,一定不只有任務,他們還會把社交、娛樂等等列入計劃中,因爲,過度的自我控制會讓人精疲力竭,只有保持工作、生活、娛樂的平衡,自控才能做到張弛有度,也才能夠更長久。 另外,自控力強的人,因爲在生氣的時候,可以控制自己冷靜下來,更容易維護一段關係。 第三個問題:培養自控力,有哪些具體的策略? 培養自控力的核心策略是:抑制熱系統,激活冷系統。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5個具體策略: 1,“如果……,那麼……”策略。 “如果……,那麼……”策略就是當誘惑出現時,用一個冷系統思考得來的策略,去抵禦熱系統想要即時滿足的慾望。 通過一定時間的練習,你就能在”如果……那麼……”之間建立起一些自動化的鏈接,這種鏈接一旦形成,就會像睡前刷牙、飯前洗手一樣自然,而不需要再付出額外的努力。 另外,“如何……那麼……”計劃不僅在暗示外部環境時有效,在暗示內部心理環境時也同樣有效。 2,運用“執行功能”來實現自控。 在冷系統中,有一個叫做“執行功能”的部分,對自控力至關重要。這是一種讓我們深思熟慮,並有意識地對我們的思想、衝動、行爲和情緒加以控制的認知能力。 運用“執行功能”,可以分爲三步走,它們分別是明確目標,轉移注意力,抑制衝動反應。 3,通過“增加心理距離”來實現自控。 增加心理距離實現自控,主要採用“自我疏離”的方式。所謂“自我疏離”,是我們在面對難題的時候,不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像“祥林嫂”一樣一遍遍地複述事情始末和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是想象自己是牆上的一隻蒼蠅,以第三者的角度,也就是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描述整件事情,並理解自身的情感。 4,通過“增加時間距離”實現自控。 這個策略就是讓我們把未來具體化,通過在“現在”與“未來”之間建立更加清晰的鏈接,來提高自控力。生活中,我們可以刻意的建立“現在的行爲”與“未來的自己”之間的鏈接,想象越具體,越生動,越能夠起到激勵自己的作用,爲了未來更好的自己,我們會更加的自控。 5,通過“改變認知”來實現自控。 簡單來說,這個策略就是,你要相信,你能控制你自己。如果你做的事在別人看來很困難,但你做的時候,卻像打了雞血般興奮,事實上,做這件事時,你根本都無需動用意志力。所以調整自己的認知,認爲自己有能力做到,本身就是實現自控力很重要的策略。 第四,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1,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每一種選擇都會帶來一種結果。 2,創造讓孩子走向成功的環境。 3,幫助孩子形成“越努力、收穫越多”的思維模式。 4,父母要以身作則。 解讀 | 若杉 心理諮詢師,專欄作者。已出版作品《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 播音 | 沐澤 策劃編輯 | 李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