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任何一句佛語 都是我眼前最佳指導.福智 - 真如老師講述《廣海明月》第516講.如俊法師導讀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20251011-4 任何一句佛語 都是我眼前最佳指導 如果是家庭問題、就業問題、親子問題、經濟大環境的衝擊,…,或是這個世界的種種問題都是最佳指導嗎? -- 福智真如老師 開示《廣海明月》516 講 10:31 1)“後來又在壩索倫珠的一個寺院裡邊,延請了善知識雲敦桑波為他作親教師,先正式地受沙彌戒,就是出家了。這位幼年的佛子換掉俗相,披上了出家的法衣,為與迅速成佛的緣起相應,就把他命名為桑杰耶喜,儼然如手持缽器,成為人天眾生供養田的釋迦能仁再次地來到了這個世界。從此克珠•桑杰耶喜在上師雲敦桑波座前,聽受了能怖金剛、密集、不動金剛等所有四種灌頂,以及長壽灌頂、貢波護法隨賜灌頂等許多隨賜灌頂,與《噶當法笈》傳經等許多正法。” “好!這一段之後,提個問題:「為什麼你得不到?」得不到什麼?為什麼我們得不到一切經論的宗旨呢?師父說:「因為你自己的條件不夠」。那條件不夠怎麼走上去呢?「如果得到條件夠的人解釋說明了以後,就這樣的好處。」對不對?就可以得到宗旨,有下手之處,而且還可以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師父說:「步步直路,很快圓滿。」 這一段的核心是不是說:即使我們條件不夠,但是有個夠條件的善知識給我們說明了之後,我們就能夠得到完整教授一切經論的這個宗旨?所以善知識在教正法和證正法的引導中,是我們永遠的燈塔、像渡我們到彼岸的船一樣,是不能缺少的。” 16:17 2)“佛智大師的內心生起了這樣的決定:「昏迷取捨諸處中,正聞之燈未明時,若不識途更何能,說入解脫殊勝城。」在正聞的燈還沒有照亮,昏迷取捨的這個時候,如果不清晰地辨別成佛的路徑,怎麼能夠進入解脫殊勝的這個大寶之城呢?「以故應於彌勒王,六嚴二勝諸經論,少分粗略難足意,皆須精細勤學習。」意思是:因為如此,所以應該在彌勒怙主還有二勝六莊嚴的經論中,不能少分粗略地學習,這種少分粗略的學習非常難以滿足自己的心意,必須要精細、精勤地學習。他的意樂就是要在眾多善巧人士聚會的寺院當中,研習無著、龍樹二大車軌的教典。” “接著師父講了一個問題──該做的和不該做的。我想問大家:「怎麼去辨別該做的和不該做的?」在沒有學佛之前,對於該做的和不該做的,很多人可能有一個大致的輪廓,每個人在該做和不該做的地方都有各自的邊界、各自的界線,或者價值觀大致相同、有些不相同。那麼什麼是應做的?什麼是不應做的?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到止觀,這裡邊的取捨唯佛能教我們,對不對?因為我們要成佛嘛!所以什麼應做、什麼不應做,一定要經過親近善知識聽聞。” 20:11 3)“整個行持的內容是什麼呢?「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然後在第二段中說:「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這裡邊的「捨修」和「舉修」也可以理解為「止」和「觀察」修。這個在《四家合註》裡說,原來尊法師把它翻譯成「捨」和「舉」,就是「止」和「觀」。然後師父沿著那個捨和舉去幫我們理解,從親近善知識到止觀,其實就有要做止修的、要做觀修的兩種,但對這兩種都必須要進行什麼?捨修和舉修。就是你得知道要捨掉什麼,像修奢摩他的時候就要捨掉散亂啊等等,你要專一所緣,專一所緣就是舉修。像毗缽舍那的部分,那捨修的部分就多了,要用中觀應成的思路去思惟空性。” 25:09 4)“在這一小段裡邊,師父說:要以觀察,就是要以擇慧努力去做正確地思惟。這裡邊思惟前面有一個「正確地」思惟,那怎樣是正確地思惟呀?我們可以理解為如理作意。有些人會想問題,想、想、想、想,想到非理作意,然後越想越痛苦,或者越想越模糊。那麼「正確地思惟」,就是能夠思惟出什麼是不做的、什麼是應做的,所以它是非常明晰的,而且依據著一個教正法──善知識教自己的一個見解或者說價值觀去正確地思惟,沿著佛教給我們的理路這樣去思惟。” 27:04 5)“然後說:「把認識的,編一個行持的次第,來引導我們一步、一步走上去」,從哪兒走到哪兒?「凡夫第一步到圓滿成佛」,後面還有幾個字:「沒有一點遺漏。」說:「在這種狀態當中,所有的聖言、經教」──注意喔──師父說:「都是眼前的最佳指導」。” 32:38 6)“如果有這樣的疑問,那你就可以去思考一下,比如說:是有這些問題,但這些問題是不是得源於我們對所有問題的一個認識?那個認識是導致我們去成佛的,還是去輪迴的?是去得到暇滿人身的人天的果,還是得到三惡趣的?這世界就是這樣,但是有人的認知就是可以向上一路,有人的認知就向下。那麼這種向上一路的認識就是我們要取的,向下一路的認識就是我們要捨的。因為在這個所有、所有的事相中,林林總總的這些變化中,我們最要把握的就是不能墮落,不能種墮落的因,一定要增上生,就是一生比一生好。不管世界怎麼變化,我們要在這個緣起中要把握住這樣的方向,這就是教正法要教給我們的,叫什麼?正知見。就是造善淨的業,對不對?那麼從親近善知識乃至止觀都是在規劃我們的心要去造作這樣的善淨之業。” -- *加入福智月光共學: ►訂 閱 請 按 | https://reurl.cc/1em6G ►加入 LINE 請按 | https://reurl.cc/zbExYV ►福智月光共學FB | https://reurl.cc/pmAz6l *月光共學影片索引 ►影片索引:https://reurl.cc/8y9LXd ►使用說明:https://reurl.cc/5oXN2y #福智真如老師 #福智月光共學 #廣海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