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以譬喻得解 - 20201028 第527集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 譬喻品第三 》 這次颱風,幾天來,心就像颱風天一樣,很沉悶、很擔憂,有幾次會想起了,做人很苦啊!不只是人、事、物等等的應對辛苦,天地之間萬物的興衰,也是讓我們很擔憂,天下不調,出自人心不調,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我們的心與法合而為一,天地調和,人心調順?不過,只要人人的心一轉,天地的循環也會比較順暢,所以「天長地久有法則,體解蘊行真諦理,智慧海藏無量義,微渧先墮淹欲塵」。 時間長,很長,以佛經的解釋時間,不是我們凡夫智力,有辦法去測量時間的數字。所以是天長,地久,到底大地的時間,來自何時?雖然現在的科學家,一直要去探究,這片大地、這顆地球,到底是幾十億萬年?我想,這都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我們要知道天長地久,它一定有法則,這個法則與人的規則,應該是共同一體,只是長久差別。 人生,小乾坤,小乾坤的時間短暫,看眾生的業力。天人,除了忉利天,還有兜率天、還有他化自在天,很多很多「天」。 這麼多的「天」,與地球同一個太陽系的軌道,它的行星的距離不同,所以也有繞了一次的太陽,就已經是我們人間,一百六十多年;這只是在一個大宇宙的,一個小角落而已。不同的星球,不同的時間,何況大宇宙,空間那麼大,無量數的太陽系,無量數的世界。 佛陀的智慧,他已經體解大道。蘊行,每一個,各個的世界,我們光說在最近的,四天王天距離我們最近,接下來就是忉利天,四天王天的一天,也是人間的五十年,何況忉利天,我們的一百年。當然還有其他,其他世界,它的年、時間,和我們絕對是不同。 因為太陽系也有(水星),以太陽這樣轉一圈,才八十八天而已,也有二百四十多天,在地球,就是排在第三長,三百六十五天,再下去,這樣一直下來,離太陽愈遠,它繞一圈,時間就愈長;它一定要在它的軌道轉,絕對不能亂掉了它的次序,這樣天地平安,各就各位。 我們常常說,要用很感恩的心。抬頭看天,有雲,若能夠風雨順調,對大地就利益;大地平安,因為四大調和,那就是五穀雜糧豐富,養天地萬物。所以常常會告訴大家,我們應該敬天愛地。 佛陀來人間,無非就是要,開啟我們的智慧,不是每天的生活,為三餐、為享受,這樣懵懵懂懂過日子。除了知道人間日夜起落,我們就要知道地球順暢運轉。了解了,它的運行,我們要很了解。 所以,你們坐在我的對面,看到我的後面(編按:主堂宇宙弧牆),看,一片的天空,宇宙的一角,看到是太陽系的行星。無非也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我們日日面對的是宇宙之間,我們的智慧海藏應該要打開,不是只在我們的小腦筋,了解我們身體的範圍外,人、事、物,這我愛、那我貪。那種的小情愛,在腦海裡纏著,那是苦不堪啊! 所以我們必定要體會,「體解蘊行」。這個蘊行,在天體間有行星繞著太陽,包括地球在內,那麼在我們的身體上,我們也是有我們的自然法則,所以在生、老、病、死,每個人的生理中,都有新陳代謝,這也是一種蘊行。 這個「蘊」,我們的受、想、行、識,這都是在「行」中;這字「行」是這麼的微細。我們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現在看起來很美的東西,明天、後天,三、五天後,再看到的那個花、草,已經是枯萎了、凋謝了。花變色了,花容變色,不是五天後的事情,是現在這個時候開始,它已經就是在行蘊中,慢慢慢慢,進入凋零,凋謝的埘候。 所以,行蘊在我們身上,新陳代謝中。卻是有一樣,是永遠的,不增不減,我們要趕快找得到的,那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永遠永遠存在,不受行蘊所控制,它就是無始無終,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所以,我們要智慧海藏,除了「體解行蘊的真諦理」,我們這個諦理,應該我們趕緊納入智慧海藏。 釋迦佛覺悟,他的覺悟是經過了,累生累世、累劫,生生世世要學;每一尊佛的道場中學,「學而時習」,來人群,入人群中行菩薩道。人間,很多的行蘊,形形色色,有各種皮膚不同的人類,各人的想法不同,造作不同的業。觀念、思想,不斷隨著外面的境界,這樣受盡了煩惱苦磨,這都是在行蘊中。 這個行蘊的歸納就是在「識」。這個識,我們還是在凡夫識之中,在六識去分別、在七識思量、第八識隱藏起來,萬般帶不去,第六識沒作用,第七識已經歸納給第八識了,所以第八識,它就是藏識,這個藏識,我們就是帶去。 佛,諸佛菩薩,他們的心境真的是用,很長、很長的時間,不斷學。倒駕慈航再來人間,看眾生的行蘊,所以,已經慢慢去體會真理,所以「智慧海藏」,將心與天體合一,瞭解了人間事,看了人間的法則,就是這樣,人間的法則充滿了煩惱,隨著生滅、隨著生死。 每一次若說:「師父,我年紀大了。」「自然法則。」「師父,我生病。」「自然法則啊。」「師父,我的人生……」「自然法則啊!」無可奈何,要瞭解自然的法則,所以這就是「智慧海藏」,有很多我們還要學的。希望我們所學的,能夠回歸到智慧海藏,納入我們的腦海中,讓我們回歸真如的本性,無生無滅、無始無終,真如的本性,所以在這裡面含著無量義。 所以《無量義經》就這樣說,「微渧先墮,以淹欲塵。」人人的心真的不調和,乾旱了,沒水,無明風一吹,風沙就「蓬蓬颺」了。所以,佛陀(的)法,需要在人間,哪怕是一點一滴,就是微渧先墮,微濄先墮,一點一點的雨露在大地,天地之間,雖然地上有風沙,有了濕潤,有法水這樣濕潤一下,自然它就不會,無明風微微一陣,風沙就起。我們現在學佛就是要有這樣,大地的乾燥,要趕快坦開我們的心胸來接受(法水),雖然微微、小小的露水,對我們也很有用。 各位,「天長地久有法則,體解蘊行真諦理」,我們要好好去體解,這個蘊,行蘊,集了多少的煩惱,在破壞我們的人生、天地。我們若不去瞭解,不及時把握,永遠都是一陣風一吹來,無明、灰塵,就看不到我們的前途了,未來我們是要往哪裡去?要從哪裡來? 有一則故事:佛陀在王舍城時,開始講經,看到邊緣的地方,一位老比丘,聽經打瞌睡,腳伸得長長的。佛陀很感慨啊!再看到在一個角落,比較近佛的角落,一個孩子七、八歲,小沙彌,坐得很端正,很用心在聽法。 佛陀看到這個境界,話機一轉,就說:「諸比丘,來,你們有看到嗎?那位老比丘,雖然在道場裡聽法,其實他的現在與龍蛇糾纏。心在龍與蛇中,看看這個孩子,現在他體會『四諦法』,行在『四正勤』中,所以這個孩子已經道心成就。」這是短短的一個故事,是佛陀講經裡面,應境說法。 所以我們要瞭解,天長地久,到底法有多少?在我們的身邊,無不都是受法者,無不都是懈怠者,我們的心境都不同。有的人很認真,聽了之後,法入心;有的聽法看來是認真,但是心境行蘊又是如何?是不是執著煩惱,在那個行蘊中在轉呢?這是大家要自我反觀自性。前面(經文)就是這樣說: 爾時佛告舍利弗: 我先不言諸佛世尊 以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方便說法 皆為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耶 《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 這就是佛陀這樣說過。接下來這段(經)文: 是諸所說 皆為化菩薩故 然舍利弗 今當復以譬喻 更明此義 諸有智者 以譬喻得解 《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 看本文,好像很瞭解。佛陀他過去用,譬喻、方便、言辭來說法,現在同樣雖然回歸一乘法,卻是人人的根機,還未很全都整齊,雖然也已經不少人,因為在這法華會體解大道,不過,還有人還不太瞭解,還是要用心。 就像舍利弗是從因緣入道。還記得舍利弗,如何進來僧團嗎?是因為馬勝比丘,他請教馬勝比丘:「到底您的師父怎麼教您?您能有這麼的端莊、莊嚴的形態,讓我們看了就很歡喜?」馬勝比丘回答的是什麼,你們記得嗎?「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世間的事,所有的法,無不都是要為我們解釋,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佛陀的道理,如何來滅這個已生的煩惱呢?舍利弗就是「因緣」這二字,讓他體悟到,所以舍利弗是因緣入道。 舍利弗 從因緣入道 體佛心化法入群 皆以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菩薩法 「體解佛心,化法入群」。現在已經佛陀在法華會,他更再體會佛心,瞭解了佛的心態、瞭解了大道理。佛的心態,智慧海藏,無不都是希望人人,能夠體悟這個真理。不過眾生凡夫根機鈍劣,所以一定要用很長久的時間。 這「皆以種種因緣」。佛所說的種種因緣,舍利弗體悟了。而且(講)因緣,是不是就能瞭解?還要在因緣中,也要用譬喻、言辭,要用種種、種種的譬喻。對老人要說老人聽得懂的話。老人已經經過了歷盡風霜,世間的事很多,所以你必定要將老人,所差不多知道的世間事,佛陀要應老人的根機,老人現在最需要的,身體的健康,而要知道他的人生的過來,又要如何能瞭解未來的過去?這就是老人想要知道的,人間事與出世間法。那就要用心,用種種的方法,來譬喻,譬喻你的孩子、你的媳婦,譬喻……很多,他的人生經歷。若是對孩子就又不同了。 所以佛陀要三根普被,老、中、少全部,佛陀都要用智慧對待人人,同樣這樣的道理,卻是用不同樣的境界來譬喻,這說菩薩法。菩薩法就是行善,行善法、去惡法。因為這是人間,在人間說人間法,從人間法體會,要如何脫離,人間這種煩惱的道理,叫做出世間法。沒有其他的路,人人就是行在菩薩道中,這叫做一乘法。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3年9月23日~ (12220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