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 - 入此法門 如飲甘露 - 第1697集 20240613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溫馨提醒: 若您需要搜尋本節目特定集數,請輸入:品名+集數 00:00 入此法門 如飲甘露 00:53 ⊙舌以味為緣而生,舌識依舌根而生,舌根因舌識能嘗,舌根因能觸諸味,舌嘗甘苦名舌識。 看起來很淺,這都是我們每天在用的,每天在用,讀到這些文字不知是否知道?有沒有了解?舌,那就是「舌以味為緣而生」。舌根在我們的嘴裡,到底舌根是要做什麼?它的功能、利用就是想要知道,甜的、鹹的、苦的、辣的,它要知道種種的氣味。 就是這個氣味它為緣,有這些氣味為緣,這個東西拿來含在嘴裡,「啊,這為何這麼辣?」「唉呀,為何那麼鹹?」辣啊、鹹啊、甜啊、澀啊,這些東西,你眼睛看,不知道;耳朵也聽不到,唯有就是嘴巴來嚐嚐看、含看看,甜、鹹、辣、苦、辣,這就產生了。 能夠在舌,它就能夠很敏感,「啊,這麼苦!」所以這個這麼苦的東西,就是「緣」。要不然舌在嘴中,東西在外面,無法知道它是什麼東西,就是這個東西拿來在嘴裡,才知道這個東西是苦的。這我們若能夠清楚,三餐吃飯,開口動舌,東西拿進去到嘴裡,什麼樣的滋味,唯有我們自己吃就知道。 所以「舌識依舌根而生」。這舌頭的感覺,這個識,識就是有感覺。所以說「舌識依舌根而生」,因為有這個東西,我含進去嘴裡,我就是因為有這個舌根的識,這個舌頭的神經,這樣去分別出這是苦。所以舌的功能是識,若沒有它來分別,同樣東西拿來到嘴裡,它也沒有辦法。 不是只有有形的,舌頭長成這樣,它就有功能,它要有它的識,感覺。所以因為有這個感覺,才能夠知道苦啊,感覺是良能,所以功能,我們嘗得到的東西,若失去了那個良能,就是舌根去感覺它,我們也不知道苦、酸、鹹、淡,也不知道是熱或冷,我們都不知道。所以,知道就是「識」。 「舌根因舌識能嘗」。這個舌根,一片舌頭,也因為舌頭的這個「識」有這個功能。所以因為這樣,我們能夠試試看,先用舌頭將它嚐嚐看,唯有舌頭去嚐到、觸到,才知道一粒苦苦的藥,你將它放在旁邊,讓它自己去,舌頭去感覺,「苦的東西放在這裡」,這也是舌頭知道,臉頰不知道。所以舌頭是什麼在知道,就是「識」,這個識在知道。 所以,「舌根因能觸諸味」。這個舌根能夠接觸到,種種的滋味,很多很多的味,它已經有辦法去辨別是香的甜,甜的香還是鹹的香?這都在嘴裡這樣去嚐出來的。所以,「舌嘗甘苦名舌識」。甜、鹹、苦、澀,唯有舌根它可以,但是它需要的是識來分別。它有功能,但是還得需要良能。 我們前面所說的鼻,鼻有八百功德,前面說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已經告一段落了,今天要再接下去的,那就是舌根。我們剛才那段,好好用心將它記著,我們才有辦法與前面的偈文,這樣接起來。所以,前面的經文: 09:21 ⊙「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眾而說法,聞香悉能知。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這段經文,我們就是已經說過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了解,這是鼻的功德,鼻有鼻的功用。現在接下來,舌有舌的功用,舌的功德比鼻的功德更大,我們就要用心聽。 10:43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前面的是偈文,現在這段開始,又是用長行文來敘說。上面第一項就要為我們顯示,舌根之用,所以,「次顯巧於說法,多眾聽受供養,舌能圓談」,故有千二百功德。 11:15 ⊙此段長行文述經意。首顯舌根之用,次顯巧於說法,多眾聽受供養,舌能圓談,故有是德。 先讓我們知道,舌頭平時在做什麼,那個用途是什麼。是我們的舌頭,鹹的、苦的、甜的、澀的、辣的,我們日常要吃的三餐,讓我們知道這是舌的功能。再接下來的後段,才能夠再告訴我們,這巧的說法,有辦法善巧說法,也是要借重這個舌頭。所以,「多眾聽受供養」。這段經文,要讓我們知道的是這些。 「舌能圓談」,故有千二百功德。所以這個舌,是因為我們能夠說話來表達,善巧方圓很周到,所以它有那麼大的功德。而前面的鼻根,那就是有了解的功德,所以沒有很大的利用,不過,知道那個氣氛,氣氛當中有道理等等。我們說很長的道理,那就是在鼻根的氣氛、道理,希望要讓我們知道,很多道理在鼻根之中。我們就這樣用這麼長的時間,現在千二百功德的舌根,又是如何?總是用耐心聽。再接下來這段經文: 14:11 ⊙「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這段經文很簡單,我們就稍微了解一下。「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這意思就是說,東西拿來到嘴裡,吃看看,「這很新鮮哦!」「唉呀,這很不好吃」,不論是新鮮的,或者是全都放到壞了,酸掉了,很不好吃,這種「醜」。或者是很甜、很好的東西,覺得吃起來很歡喜,這種「甘美、惡味」;我不喜歡的,與我很喜歡的氣味,拿來吃,都很清楚,吃東西的感覺。 15:47 ⊙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鮮好、醜惡、甘美、惡味。味苦與澀,或不中食者,是苦澀:真美味。 所以,「味苦與澀,或不中食者,是苦澀、真美味」。這些東西不中食者,就是我不喜歡吃,不論它好吃、不好吃,我就不喜歡吃。這是苦的、是澀的,這些東西,我若喜歡吃,苦的,我也覺得很好;我若不喜歡吃,那就是甜的,我就是不喜歡,同樣的道理。所以,「是苦澀,真美味」,若是我喜歡的,苦澀,我也覺得這很好的味道,吃起來很歡喜。 接下來說,「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很苦澀的,我就喜歡吃這樣的苦,苦瓜很多人不喜歡吃,但是我就很喜歡吃苦瓜。很多菜,有的人,「這種菜我很怕,不愛吃。」「你不愛吃,就是我很愛吃的。」這是人的分別,分別在哪裡?入口,喜不喜歡在那個地方在分別。喜歡、不喜歡就是那個「識」。舌頭只有負責動作,但是喜歡、不喜歡就是「識」。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18:25 ⊙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持經之人,一心在道,而於世味,無所揀擇。 「持經之人,一心在道,而於世味,無所揀擇」。修行的人,那就是心在道中,沒有在分別好吃、不好吃,不論好吃、不好吃,為療身形。我們若在過堂,不就是說「為療身形」,為了顧生命,顧生命要修道業。我們若沒有生命,就無法學道。所以為了顧生命,不論它好不好吃,我吃就對了。 所以說「而於世味,無所揀擇」,不去選擇好壞,有吃有營養,這是修道人的習慣。就是這樣,「隨便啦,有得吃就好了。」是啊,吃,還要選擇什麼呢?看到人生疾苦偏多,還有什麼好挑選?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修行,我們就要知道吃的東西,就是療治我們的身形而已。我們要很珍惜,每一樣東西就不要讓它浪費,不要吃東西,嫌東西,我們修行人不能這樣。所吃的東西都要說「很好吃」。 所以「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能夠顧我的身體就如甘露。這是很難得的東西,我們就要很珍惜所有的東西。所以,「天甘露者,乃是諸天不死之藥」。這甘露,這天人,有的甘露,就是能夠維持天人的生命,而我們無法求得甘露,我們就是有東西可吃就好了。 21:53 ⊙如天甘露,無不美者:天甘露者,乃是諸天不死之藥。入此法門,如飲甘露,無不美者。 看看(2019年)多少的苦難人,東非三個國家多麼辛苦,淹過大水災沒有水可喝,衛生也很差,所以已經在危機之上了。很感恩很多人在網路上看到,紛紛響應。 很感恩他們算出來,蓋房子要用磚,一塊磚若說三元三,大家隨喜功德,大家很踴躍。不是住的問題而已,他們水的問題,外面運進去的水是很貴,求水,點滴如甘露,求也求不得。這三個國家加上了南非,與他們在開會,也是有考慮到要如何送水?幾千公里的遙遠,要如何送水?當然,從南非送到馬拉威去,二千四、五百公里。要再去重災區,可能又超過幾百公里了。還要能夠普遍,快要到三千公里。真的是滴水難求,送水困難,難關重重。 我們平時看起來,水沒有什麼,急需要的時候,看,送水的艱辛,甘苦談,要去說到了水能夠應大家的需要,很辛苦。想想看,有得吃就好了,有得喝就好了。那個地方,媒體也已經看到,多大杯的杯子,從那婦女拿起來,就是這樣這麼大杯的杯子。那杯子裡的豆子是要下去熬,熬好了是四十四個人要喝的,最少也要有,五、六十杯的水下去,才有辦法將那杯豆子,來供應這四十多人,何況是十幾萬人。 那個收容營的地方,只是四十四個人是給他們一撮;你們這裡是四十四位,你們那裡是四十四位,這裡給你一杯,那裡給你一杯。除了那杯豆子,還要四、五十杯的水,水要從哪裡來?他們現在的水就是污染,泥土的水,所以要從外地送來,所以飲食是多麼不簡單。 天人飲食的是用甘露,來為他們的食,他們的生命;而我們人,維持我們的生命就是水,水,要有乾淨的水,來維持我們的生命。用水去煮食,看看要變成什麼樣的羹湯,都離不開水。所以就要像我們人人若能夠都修行,什麼樣的東西都像甘露,「無不美者」,所以要不挑食一點,吃什麼都好。 就像天人,「天甘露,乃是諸天不死之藥」。水也是我們人不死之藥,我們人不能缺水,沒有水就要死了,所以我們要珍惜水。大家要懂得提高警覺,水的資源不要讓它流失,要更節水一點。所以,「入此法門,如飲甘露,無不美者」。若能夠這樣,我們就像在喝甘露水一樣,對這個水我們要很珍惜,珍惜是種種的東西,我們都要珍惜。 這些受災苦難人,很需要的就是有人能夠關心,非洲的人,同樣要有人關心,這條路是要很長、很遠,每天每天就要有人互相鼓勵,哪怕一塊磚都很歡喜接受。只要大家若能夠有一分愛,這分善叫做「福」,造善得福。現在大家都說手機有「一指善見福」,一指這樣將它指一下,那個善,我們就能夠積福,這個捐。 現在不能拿來到,拿給人說:「我這就是要救災非洲。」無法走到達來捐,能夠從手機上撥款,「指」要救非洲的風災,只要有這樣的指定,我們就是能夠救人,就是有福的人,叫做「福中人」。期待大家用心,我們這個用心,不是只有在非洲,其實我們長久以來在做。 又與另外一個地方視訊,「天涯若比鄰,視訊咫尺間」,這到底是多遠?天涯之遙遠。 31:07 ⊙天涯若比鄰,視訊咫尺間,青海昔時之因,今日之果。玉樹半天之高,近五千公尺。山高情長,懷念存恩二十三年。今時有因緣再度回玉樹,印證真如純淨如雪中蓮。 大陸青海,上去到玉樹那個地方。(2018年)開始,霜雪不斷下、下,下霜雪,已經下近半年了,沒有間斷,雪花片片,已經下到以雪為災了,這叫做雪災,霜雪已經下到比一個大孩子還高。那個地方人民的生活靠畜牧,養羊、牛,牛就是在擠奶的,養羊也是在擠奶等等。羊奶、牛奶,酥油等等,也是一項食用的來源。但是他們那個地方愛羊、愛牛,就像在養自己的一家人一樣,很珍惜。但是天氣異常,都是雪下不停,我們知道了,災難很大。 所以在大陸的慈濟人,住在青海附近,是較山下的西寧,住在西寧,它海拔也已經二千多公尺了,知道我們有這樣的菩薩,住在那個地方。其中有一位,他的長輩還住在西寧,而他搬去四川。回來看他的父母,就這個時候發生這樣的雪災。所以我們知道了,就期待在附近的人,是不是先去勘災? 在這個地方,義不容辭,三位從西寧去到玉樹,要十幾個鐘頭,同樣它也叫做青海。青海有下面與山上,所以他們還要再上山到玉樹,去到那裡已經要將近五千公尺了,路難行,去到上面,是像一片雪海一樣,整個都是白的。沿途看到的,都是凍死的牲畜,羊啊、牛啊,整路都是,所以能夠知道,當地人民損失很大。 他們在照顧,人可以把衣服脫下來,讓羊、牛保暖,這樣還保暖不了,就凍死了。這就是他們的大災難,他們若沒有這些東西,他們無法生活,就像我們人沒水、沒米、沒糧食,加上這樣的大雪,這苦不堪。我們上去了,引來了一段一段,很感動人的故事。 從一位先生看到慈濟人,他說:「我認識你們。」這句話開始。他說:「二十三年了,二十三年前(1996年)就是這樣標誌的團體來幫助我們。我還很珍惜,那個時候發放給我們很多東西,我們很感恩,這些東西發放給我們。」這些東西就是那封信,與那些可以用的東西,都很珍惜在用。 所以,「青海昔時之因,今日之果」。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9年3月28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