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科普 |《足球經濟學:爲什麼英格蘭總是輸?》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爲什麼足球擁有最忠實的粉絲,卻成了一樁糟糕的生意? 聽書筆記 本書的兩位作者是西蒙•庫珀和史蒂芬•西曼斯基,西蒙是著名的足球記者,史蒂芬是一流的體育經濟學家,在這本書中,兩人用大量的數據告訴我們:足球絕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體力活兒,它蘊含着精密的智慧和理性的規律。 一、觀點:足球比賽是理性和可預測的 場內因素 兩隊交鋒,除了硬實力之外,主場和經驗是決定比賽走勢的最大因素了。其中,主場優勢的威力相當明顯,一支球隊如果是在主場踢球,那麼就相當於在比賽中以三分之二個球領先。 僅次於主場優勢的是比賽經驗。一支球隊的絕對實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它參加國際比賽的經驗是對手的兩倍,那就相當於有半個球領先。經濟學中有一個研究競爭策略的理論,叫做博弈論。它是研究敵我決策如何互相影響的理論。有經驗的球隊都會建立對手的數據庫,研究對手的行爲習慣。 場外因素 英格蘭是現代足球的發源地,但英格蘭隊國家隊戰績不佳。本書作者從經濟學視角總結出三點原因。 第一個原因,貿易保護。英格蘭足壇一直有個觀點,那就是聯賽中引入太多的外國球員會擠佔本土球員的上場機會。事實上,增加外國球員向本土流動反而有利於足球發展。高水平外國球員能激活鮎魚效應,提高整體競賽水平。一個健康的足球市場就需要讓球員充分流動,引入外國球員,同時將本國球員輸向世界。 第二個原因,在本國內人才選拔上也存在侷限。英格蘭足球卻有個傳統,他們喜歡在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的羣體中招收球員。在他們看來,足球是一種在實踐中學習的技能,而不是受教育人士所該從事的職業。大多數英國球員16歲之前就離開學校,英格蘭足球界認爲,那樣他們才能專心踢球。足球成了不受中產階級歡迎的職業。這也導致了英格蘭隊的教練和球員們不擅長思考足球。統計顯示,英格蘭在關鍵大賽中就靠拼體力, 8個球有7個是上半場進的,一到關鍵的下半場,就像耗盡電量的電池,有勁使不上。 第三個原因,地理問題。英格蘭距離歐洲大陸太遠,日漸邊緣化。在歷史上,英格蘭不僅是現代足球的發源地,更是世界的霸主,政治經濟力量輻射全球。而如今,英國脫歐,英鎊貶值,英倫三島不管是地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在遠離歐洲。尤其是脫歐舉動成爲英超聯賽的滅頂之災,歐盟人才自由流動的政策消失,讓超過322名持歐盟護照球員無法拿到英格蘭的勞工許可證。英超這一頂級足球聯賽將連續遭受人力資源、媒介傳播和國際資本的多重打擊。 不管是貿易保護、人才侷限,還是脫離歐洲大陸,這些原因都可以歸結爲一條,那就是英格蘭沒有接入世界足球的互聯網。從2006年世界盃開始,意大利、西班牙、德國相繼奪冠,歐洲大陸明顯成爲世界足球的核心地帶。在西歐這個足球網絡中,先進的理念和戰術技巧能夠在各國迅速交流和傳播。 這個足球網絡理論可以解釋全球的足球格局。在歐洲,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歐洲的東部邊境,以及脫歐後的英國,它們或是在地理上或是在心理上遠離西歐核心圈,從而處於網絡末端的二級鏈接。這些國家的足球水平雖然不差,但是無法形成像德國、西班牙、意大利、法國那樣穩定的整體實力。與歐洲足球圈相似的是南美足球圈,這片大陸有着整體相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不僅有自己專屬的拉丁派球風,還將球員大量輸送到歐洲聯賽效力,從未與主流足球圈脫離。 除了這兩大足球核心地帶,其餘國家都不存在這樣的網絡,也不具備建立足球網絡的關口位置。亞洲國家關係錯綜複雜,語言文化千差萬別,地區發展極不平衡。一個國家的足球實力能否長盛不衰,關鍵因素就看是否能連入世界最優秀的足球互聯網。 二、觀點:足球是一樁糟糕的生意。 就說世界盃,我們總以爲舉辦重大體育賽事將使一個地方走向富裕,但事實未必如此。如果一個城市必須平衡預算,那麼在體育館上更多的花費必然意味着其他領域支出的減少。即使從長遠來看,也沒有數據顯示這些舉辦地城市的經濟增長必然好於其他城市。 再說職業足球俱樂部。根據2009年世界足球俱樂部收入排行榜,排名最高的皇馬收入是3.25億英鎊。英國隨便一家航空業供應商,同年收入卻有11.5億英鎊。 堂堂世界第一運動,居然賺不到錢,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在收入上,足球提供的核心產品是比賽,門票是最直接的收入。可是門票這種產品不具有剛需、高頻的特性。除了這項核心產品,還有品牌體育用品、電視轉播、贊助商投資、旅遊消費等等,這些周邊消費倒是帶動了不少其他行業,可是足球俱樂部本身從中的獲利卻十分有限。儘管全世界爲足球瘋狂的人多達數十億,可是俱樂部卻陷入了有流量卻難變現的尷尬境地。 同時,足球俱樂部內部的經營管理簡直糟糕透頂。舉個例子,皇馬曾經花了2200萬英鎊的高價買了個球員叫阿內爾卡。這個20歲的法國小夥子非常內向,語言不通,來到俱樂部第一天卻連個帶他參觀介紹的人都沒有,衣櫃也不給分配,孤獨的阿內爾卡根本沒法適應球隊。 既然足球是如此糟糕的生意,那怎麼還沒垮掉呢?不僅沒垮,足球俱樂部的生命力還旺盛得很。要知道,英格蘭幾乎每一家職業足球俱樂部都經歷了大蕭條、二戰、經濟衰退,個個都是百年老字號,這可是一個無比穩定的組織。 關鍵就在於,足球擁有全世界市場營銷中最頂級的“品牌忠誠”效應,具有強烈的不可替代性。無論球隊的產品多麼慘不忍睹,總有球迷顧客忠於他們的球隊。如果說,俱樂部的賬面有形資產是慘淡不堪,那麼它的品牌無形資產則是價值連城。 在歐洲,球隊承載的更多是一種情感寄託。在工業化時代,大批移民背景離鄉,來到新興的工業城市從事生產勞動,他們舉目四望,在所在城市的球隊中找到了認同感和歸屬感。調查顯示,在歐洲足球強國裏,很多擁有衆多球迷的俱樂部,都位於老工業城,足球就是城市的驕傲,是詩和遠方。每當球隊遇到經濟危機時,球迷甚至會自掏腰包幫助球隊渡過難關。經濟學告訴我們,有關注度就會有市場,這就是足球俱樂部上百年來屹立不倒的原因。 同樣的,雖然大多數經濟學家都同意舉辦世界盃並不能帶來經濟富裕,可各國還是要爭相申辦。答案與錢無關,它能爲整個國家帶來快樂。這種快樂程度的躍升非常明顯。主辦一屆世界盃給當地民衆帶來的快樂基本相當於你的收入水平從後四分之三突然越升至前四分之一。 這種快樂有治癒身心的效果。在世界盃期間,幾乎所有參賽國家的自殺率都在下降。大概沒有什麼能像國家隊參加世界盃那樣能將整個社會團結在一起了,有自殺傾向的人們突然在這場全民歡慶中得到了廣泛接納。世界盃常常是彰顯愛與感動的舞臺。 解讀 | 韓春苗,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編輯,國際新聞學碩士,全國廣播影視“十佳百優”理論人才。 播音 | 張煜 策劃編輯 | 陳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