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劉素雲老師: 盲修瞎練沒好處,如何修行才如法?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內求能成就,外求一場空! 為什麼有人修行了幾十年,修得苦巴巴的,好辛苦好辛苦,別說得念佛三昧了,就連念佛三昧的邊兒都沒沾著,更別說開悟了。 有人說,我忙忙乎乎修行了這麼多年,為什麼不見什麼效果呢?我告訴你,問題就出在「忙忙乎乎」這四個字上。 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這麼多年,你都忙乎些啥?哪些事 和你解決生死問題有關?忙的全是「不急之務」。修行不如法,那叫盲修瞎練。這種不如法的修行,不但沒有好處,反有壞處。 舉例說明: 有人常年跑道場,忘了印光祖師教誨的敦倫盡分。有的家庭主婦,老人、孩子、丈夫全都不管了,以寺院、道場為 家了,還美其名曰:「我放下了。」我說你不是放下了,你是放棄了。經典和祖師大德沒有教我們放棄,他們教誨我們的是放下,不是放棄,一字之差,天壤之別。現在,時不時的就聽到有人說:我要閉關。我不知說這話的人,是否知道閉關需要具備什麼條件?不是誰說閉關就閉關的。你有正見嗎?你沒有正見,憑什麼閉關?先必須有正知正見,其次才有正修和正行。最後才有正果。 記得十幾年前,曾經聽老法師講過閉關的條件,有兩條: 一是修成了,明心見性了,住山閉關。這是告訴大眾,可以向他請法了;二是名人,名氣太大,被人追得無處躲無處藏, 只好用閉關的辦法避一避。我當年在哈爾濱是閉門謝客,不是閉關。後來在廣州住了半年,也不是閉關。是師父老人家慈悲,安排我去廣州調整身體。 有人用攀比心修行。 攀什麼呢?攀名人,追星;攀大德,至於真大德、假大德,不去分辨,只要有大德頭銜,就緊跟不捨;追大款,看誰有錢,就緊追不捨,拉供養;攀 C 位,有人跟我說,她照相時坐的是 C 位,滿臉的驕傲,可惜的是,我不知道 C 位是 啥意思。後來弄明白了,C 位原來就是坐中間。 比什麼呢?比誰見多識廣;比誰讀經多、速度快;比誰念佛多;比誰手下人多;比誰號召力強,都是比、比、比, 比的結果就是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互相較勁兒,這樣不如 法的修行怎能有成就?最近,我又有個新發現,在網上建「群」,有小群,有大群。聽說有的大群都上千人,多者則幾千人。我不知道國 家有關部門是否有政策?這樣做如理如法嗎? 印光祖師教誨我們建小道場,不超過二十人;老法師也 教誨我們建小道場,不超過二十人;佛佛道同!我們棄祖師教誨於不顧,自行發明創造,可如法否? 如法修行很重要 千萬別搞另一套 遵照祖師教誨做 回家不會走錯道。 建議同修們重溫一下老法師二十二年前(二〇〇一年) 講的「五年後作真菩薩」。如果二十二年前我們聽懂了,照做了,我們早已是真菩薩了。可惜二十二年後的今天,我們 仍是凡夫。 今日起步不為晚,菩薩慈悲不捨呀。但願大家起步吧, 三年之後,五年之後,我們都作真菩薩了。 感悟三:三個「自」字妙無窮。 世間自在王如來一口氣連說三個「自」:「汝自思惟」、 「汝自當知」、「汝應自攝」。第三次寫複講稿,對這三個 「自」又有了新的體悟。就像打開一個開關,一下子亮了幾個燈泡,那種感覺真的是妙,而且是無窮的妙。妙難思啊! 這種妙不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唯當默契、自知。 下面,我把能用語言表述的幾點感悟說給大家聽: 第一,法藏比丘遇到了一位教學方法高明的好老師。 他高明之處就在於教學用啟發式,不用填鴨式。啟發式 就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老師活潑潑的教,學 生活潑潑的學,效果好。填鴨式呢,就是硬塞硬灌,效果差。 舉例說明: 兩位老師教學生認識數字「3」。一個老師是這樣教的: 他在黑板上板書:?+?=3;?-?=3;?×?=3;?÷?=3。 讓同學們動腦思考,能說多少就說多少。孩子們的積極性一 下子調動起來了,爭先恐後的回答問題。我想,這個「3」 會在孩子們心中紮根的,他不會忘的。 另一個老師是這樣教的:板書寫一個「3」字。然後: 1+1+1=3;1+2=3。她準備了一些道具,來演示 1+1+1=3;1+2=3。 這中間出了個小插曲,一個小男生站起來說:老師,一加二 等於三,二加一也等於三。老師怒斥:就你話多,告訴你一 加二等於三就一加二等於三。我不知這位老師的老師是誰? 這是我在小學當校長時聽課聽來的。但願我們的老師不 要誤人子弟呀! 法藏比丘很幸運,遇到了一位啟發式教學的好老師,遇 不到這樣的好老師,西方極樂世界能建成嗎?第二,學佛之人要記清,內求能成就,外求一場空。 現在學佛人外求的太多太多了,找不到幾個內求的。不 但外求,而且所求是五花八門。有幾個是求生西方淨土的? 就是口頭說要求生西方淨土,也是若干所求中的附屬品、裝飾品。 外求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身定不下來,心定不下來。身定是心定的前提條件,身不定,心自然不定。定沒有,慧從何 來。有人常年跑道場,都跑野了。有人說這些人都把心跑散 了,跑成老油條了。他們是無所不知,跑的地方多,消息靈通啊。他們的無所不知可不是「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啊。 外求的另一個突出表現就是盲目崇拜和依賴名人、依賴大德。他們把名人、大德想得神乎其神,說得神乎其神,頂禮膜拜,彷彿名人揮揮手、大德跺跺腳,一切問題就都解決 了。事實是這樣的嗎?不是的。不要搞迷信。名人是人,大德也是人,和我們一樣,都是平常人。 我在這裡真誠的勸勉大家:學佛一定要內求,不要外求。 內求能成就,外求一場空。我老伴子往生有四句話啟發了我: 彌陀接彌陀 彌陀笑呵呵 誰是彌陀呀 我就是彌陀 聽懂了這幾句話,你還外求嗎? 世間自在王佛的三個「自」告訴我們:發願是你自己的事兒,學佛是你自己的事兒,成就還是你自己的事兒。和別 人一點關係沒有。你還依賴別人嗎? 第三,三個「自」告訴我們:我們自家有珍寶,本自具足。 我們要認識自家珍寶;我們要找到自家珍寶;我們要守護好自家珍寶。 記得二〇二二年七月十日,我給師父寫了一封短信,向 老人家報告:「我找到自家珍寶了,我會好好守護它,不會 把它弄丟的。」半個月後的七月二十六日,老人家走了。有 人告訴我,「師父是看信後對你放心了,老人家才走的」。 聽了這話,我追悔莫及,我幹嘛要寫那封短信,如果不寫, 說不定師父就不走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師父無來亦無去,他就在我們身邊。 只是他能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將來我們去了極樂世界, 在那裡相逢。 修淨土的同修們,你找到自家家珍了嗎?我們的家珍至簡,易行,為什麼是難信之法呢?這就如在《法華》會上, 大眾三度啟請佛演說實法,世尊都回答「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這個和三個「自」字有異曲同工之妙。淨土法門,這是一個妙不可言的、止止不須說的極難信 法門。要自己去修,自己去悟,自己去證。自己不修、不悟、 不證,任憑別人怎麼說,你也不信。自修、自悟、自成佛。 感悟四:一願滿足,願願滿足。 以前,我們常說:一經通了經經通,一法通了法法通。 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這是《華嚴》境界。 學習第五品經文,又亮了一個燈泡。也同樣是《華嚴》 一多不二的境界。那就是「一願滿足,願願滿足」。哪一願 呢?就是: 只要滿足往生極樂淨土一願,其他一切願都能得到滿 足。 這個可太了不起了,太不可思議了。又會有人懷疑:能是真的嗎?我鄭重的告訴你:千真萬確,是真的。這是曇鸞 大師在《往生論註》裡的開示,這個開示是超情離見的。這 是純粹的華嚴境界,和盤托出了諸佛的心髓。這就明確的告 訴我們,只要你能往生極樂淨土,一願滿足,願願滿足。這 樣的殊勝之事到哪裡去找? 經聽懂了,理明白了,人生就一件大事兒要做,那就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除此之外,別無他事。 如果有他事,那都是畫蛇添足,足越多,蛇越走不動。 你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嗎?不要忘了,大道至簡啊! 無量壽經通達了 一經通了經經通 念佛一法通達了 一法通了法法通 古聖先賢已親證 留與後世徑中徑 今生若有了生死 大道至簡須仰信 二〇二三年六月二十日 恭選自劉素雲老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三回複講第二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