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徐進鈺、朱凌毅主講「從冷戰邊界到發展的仲接:金門作為邊界的歷史動態發展」(字幕版)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00:00 陳儀深館長開場 07:04 演講開始 12:40 邊界化的政治 Border/Order 26:08 意外的金馬 1949-1958 42:24 軍事化主體 1958-1987 1:00:29 去邊陲化主體 1987-2000 1:14:33 發展的邊界工作(borderworks) 2000s-2016 1:24:54 仲接邊界的基礎設施 after 2016 1:34:55 結論 1:36:56 QA時間 1:44:45 館長提問與回饋 專題名稱:從冷戰邊界到發展的仲接:金門作為邊界的歷史動態發展 主講人:徐進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特聘教授)、朱凌毅(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2024年8月15日(四)14:00~16:00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眾所周知,邊界不僅劃定了國家領土,還區分了國家空間,形成了邊陲與核心。值得注意的是,偏遠的邊境地區在國家發展上,並非必然扮演邊緣的角色;相反地,它可能在國家的形成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本演講將透過研究金門,這個臺灣海峽上的邊界島嶼,來揭示國家如何藉由雙重邊界措施(外部之於中國大陸以及內部之於臺灣本島)不斷重新定位金門,以及金門作為邊界在這畫界行動中又如何反過來重塑了國家的地位。事實上,自 1949 年中國內戰在金馬外島劃定新的邊界以來,乃至當前跨界人員交流與偶發的軍事、政治對抗,金門島嶼的日常生活在不同地理尺度和領域上與邊界的交錯,造成金門島民日常生活的巨大變化。如此的變化不僅被動地反映了冷戰期間的地緣政治動態,並且積極地促成了臺灣國家和民族的再建構,以及臺灣在世界上的重新定位。最後,本演講亦將説明金門作為邊界區域,此一混生交錯的身分與其尋求自身經濟發展的關連性。 演講紀要: 何謂邊界? 金馬如何作為邊界?在地理上,是海峽兩岸的分隔,它們離臺灣遠,而離對岸近;在歷史上,金馬從未受過日本長期統治,反而經歷了完整的國共內戰;地景上,金門的海灘,經常可見反登陸的樁以及碉堡。這些特性都再再顯示金馬在各種層面上皆為兩岸之邊界。 邊界的多重性質: 邊界固然是用於區分以及建立兩邊的秩序,但是在劃界的同時,一種空間與身份上的「他者」概念也同時形成。「他者」是邊界的要素,正因為他者的存在,所以邊界內的群體才能維持凝聚力,例如以國家而言,因為有著圍牆、關防、邊檢等等設施,才讓國內的人有一股「同一國」的歸屬感,而我們進出國時,身處海關的兩邊就給人截然不同的感覺。 意外的金馬?! 臺澎金馬中的「金馬」是自外於臺灣的兩個區域,也是意外形成的邊界。這種邊界形成於當時處於危殆不安的國府遷臺政權,歷經當時美國的兩手政策(與中共建交,也與國民黨內外反蔣勢力接觸),最後因韓戰而形成。若非韓戰,美國第七艦隊可能不會協防臺灣,而金馬也可能淪陷。論及金門,在古寧頭戰役時奮力阻擋了共軍的進犯,而馬祖,則將原本分屬不同縣的諸島劃歸同一行政區,從近海漁村搖身一變為前線邊境。 金馬的雙重邊界、軍事化以及去軍事化: 對外,金馬作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邊界,阻隔與管控兩岸人員、貨物以及情報等聯繫。但對內,金馬與臺灣本島之間也有所謂邊界:金馬與本島之間的人員與貨物流通仍然需要許可與管控。 1956年,金馬分別成立戰地政務委員會,民眾除了納入後勤人員之外,也要接受軍事訓練與民防自衛,駐軍一度達到15萬人,占全臺軍力的四分之一。但與此同時,中華民國也正面臨著如何進入國際快速發展的經貿體系中,特別是在後來退出聯合國之後,如何一邊主張自己作為中華民國的主權一邊快速工業化?這時,金馬作為戰地的功能便顯得相當重要:對外,金馬的軍事行為代表中華民國仍舊為了代表全中國而有反共行動,對內,則將「戰備金馬」與「和平臺灣」區分開來,前者用於宣示,後者用於累積國際資本與經濟發展。 臺澎金馬共同體的說法,時間上並非同時成立,如:1987年蔣經國逝世之前臺灣已經解除戒嚴,但卻並未適用於金馬,而1992年輪到金馬解除戒嚴時,其戰地的政務體制仍然持續至1998年。與此同時,金馬由於許多駐軍而形成的阿兵哥經濟(1980年裁軍之前,金門有超過40%的家庭從事與軍人服務的相關產業),也在裁軍之後頓時失去客源而嚴重影響當地居民日常。面對這樣的損失,則是以日後某些尚未合法的跨境貿易作為補償(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3年合法化臺灣民眾在大陸沿海指定港口的貨物交易,而我國則仍舊將未經許可的兩岸接觸視為違法行為)。金馬作為前線,承擔的責任非常深重,此所謂共同體的內涵,與其說是體制的適用與否,更像是一種唇亡齒寒,彼此相互依存與重視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