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羅烈師主講「向原住民族致意:逆寫臺灣客家移墾史的嘗試與期待」(字幕版)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00:00 許瑞浩副館長開場 06:45 演講開始 12:17 鹹菜換良田.1800’s 33:16 學田六君子故事前傳 50:54 遺忘的戰爭.1900’s 59:58 從逆寫到互為主體 1:27:01 大隘三鄉為例 1:36:44 結論—逆寫建議 1:38:46 QA時間 專題名稱:向原住民族致意:逆寫臺灣客家移墾史的嘗試與期待 主講人:羅烈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時間:2024年11月14日(四)14:00~16:00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原住民族在「臺灣開發史」之書寫上,長期扮演負面乃至被遺忘的角色;反之,客家在這同一舞台則一幅「開山打林」的篳路襤褸形貌。《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形成史》即以泰雅語與客語「搶奪泰雅土地或開發山林?」問句並列,請讀者反思客家的開墾事業是否就是搶奪泰雅土地?答案很可能都不是。如何建構互為主體的敘事架構,將成為我們逆寫這島嶼原客互動三百年歷史的基業。 演講紀要: 從「歷史角度」切入研究的觀點,往往是研究能否另闢蹊徑的重要關鍵,老師身為客家研究學者,深知應該用更整體的角度來看歷史,若只從客家角度研究客家,那麼大概無法將客家學問做好。本場講座,老師以客家的故事談起,從更全面的角度理解臺灣史。 一個看似平凡的故事,裡頭所包含的刻板印象與實際情形: 清朝初年,東勢平埔族中新盛里在舉社遷移時,他們的耕地都讓渡給「厚道的漢人」(這邊絕大多數是當時居住在當地的客家人)。然而由於他們離開得很匆忙,接手的漢人有些便以「幾顆鹹菜」,就換取一份「良田」。後來平埔族人遷居埔里盆地後,每年大年初二都會回到新盛里作客,進而向漢人表示以前的地賣的太便宜了,希望漢人再多些補貼。漢人也拿出代代相傳的年糕加以招待,並拿點錢給社番過年。 上述這則故事,似乎呈現出「平埔族似乎不太精明」與「漢人雖撿了便宜卻也能善待平埔族而後來『找洗』(即先賣完土地之後,多年以後又拿著地契回去要補償)」的行為,甚至願意多給補貼的悲憫形象。然而如此形象真能顯示出客家漢人跟平埔族之間的關係嗎?老師便以當時漢人向平埔族承墾土地的契約書來翻案:從嘉慶十四(1809)年的「江好立承墾字契約書」中可以看出,客家人與巴宰平埔族生活場域早已混居,且紀錄顯示巴宰族人當時已經是水田生活(記載所賣的土地是田,且包含水利系統),以及巴宰族為共同財產制(賣土地的時候要跟社群其他相關領導人溝通),文書中更有十三處戳記(其他社內領導人的印章,顯示這份文件是充分得到平埔族人們的承認)。不僅如此,從另一份契約書中還可以看到,漢人需按甲納租八石,某位契約人承租108甲,代表每年需要納租864石給平埔族,因此,前述說的用鹹菜換土地,侵佔平埔族等其實是荒誕之下的文學表現。這樣的文學表現,其背後意涵無疑是提高漢人聰明且包容的形象,同時將平埔族與不太精明的形象畫上等號。 學田六君子與便利超商台灣農林飲料的故事: 一次偶然,老師走進了超商,看著飲料上的文案介紹了1899年建立的台灣農林,前身為日本三井合名會社,作為一個百年老字號的茶廠一直延續至今。三井合名會社在臺灣的開發史中具有相當重要意義,因它隸屬於當時臺灣最大的三井集團,三井合名會社總部位於臺北,開發區域分布海山、大溪一帶,共超過1000甲的茶園,其代表商品日東紅茶(原三井紅茶改名)更是當時世界四大茶品。老師不禁思考:何以三井能有這麼大片的土地?而捐地的學田六君子,又是如何擁有那些土地的?原來,從文獻阿姆坪開墾記中,就記載了明治四十一年,六君子捐了48甲地給現今為大溪國小的大嵙崁公學校作為其基本財產。經過披荊斬棘、資本家的推動以及官民合力拓墾的成果,該地區成為19至20世紀之際全臺排名20的大市街,其中就有三井合名會社這個跨國日資大財團的影子。那麼又浮現另一個問題,六君子哪來那麼多土地?這背後呈現出統治者與原住民族的土地資源開發史:大嵙崁戰爭。從西元1907年5月的枕頭山之役到10月的插天山之役,日軍用了幾千發砲彈、幾十萬發子彈,耗費無數人力物力才掌握當地的統治權。這樣的開山撫番,目的是為了大規模開墾臺灣的山林資源,這一系列舉措既開啟了大嵙崁的繁榮,也升高了與原住民族的衝突(如同清代劉銘傳的開山撫番一樣),而學田六君子們與佃戶進入阿姆坪開墾的1908年春天,只不過是歷經清代與總督府殖民20多年來反覆征戰該地區的結果。 面對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我們可以思考,自己看待歷史的角度是否站在漢人觀點或者潛意識認為漢人等於文明?更甚認為殖民等同於文明?原住民族或是客家族群面對這樣的文化困境,需要的是什麼發聲的機會。而逆寫正是為此而生。正是因為歷史書寫普遍對於東勢平埔族的荒誕臆測與大溪的集體失憶(只記得農業文明建立的艱辛以及將土地辦學視為文明象徵,這樣的意識之下,自然把國家動用武力驅趕原住民族的過程視為理所當然或遺忘,這也將原住民族放置在文明的對立面)。因此當我們講學田六君子時,不應該忘記其背後的事情。看待歷史時,要深刻認知到只有「互為主體」,才有全面了解臺灣歷史的機會。